close

瓊林民防館

金門瓊林聚落一向以閩南傳統建築著稱,但在聚落內最主要的幹道「瓊林街」旁卻有一棟華麗的新式洋樓。這棟洋樓雖然矗立在此的時間比不上其他紅磚瓦牆的老房子,一樓門旁斗大的「瓊林民防館」卻提醒人們關於「瓊林」這個傳統聚落曾經有過的另一個身分。

瓊林民防館

雖然稱為「民防館」,但是當初建築這棟房子的時候卻不是為了「民防」,入口處的說明牌說明了這棟建築物的沿革:

此建築原為金門縣農會及肥料銷售處,販售農業需要之各種農藥、肥料等,後因隨著機械化耕作逕行大量採購的轉變,因此其功能日漸微弱,至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解除,便走入歷史,其管理權交還給瓊林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因年久失修,民國八十四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後,為保存與維護歷史建築,交給國家公園,進行建物整修。

這一段說明文字其實還有一些地方沒有提到,像是建造年代是民國六十七年,也沒有交代國家公園管理處對於這棟建築物的轉變。民國九十二年,這裡曾經作為金門國家公園東區管理站的辦公室,後來東區管理站遷到中山紀念林,這裡曾經有一段時間閒置,直到去年(民國九十八年)才規劃成民防展示館對外開放。

瓊林民防館

雖然這棟建築有兩層樓高,但目前開放參觀的只有一樓大約343平方公尺的面積,展示內容主要分為民防、戰鬥村及戰地政務時期相關管制措施三個部分,以相關圖片、文物、裝備和復原的情境展示來呈現金門在兩岸軍事對峙的緊張年代裡,老百姓在戰地政務實施後,經過有計畫的組織編組支援軍隊作戰,參與保家衛國工作的一段史實。

民防區的展示主要以民防隊的演變、工作、各式民防隊制服及舊影像為主。根據裡面的面板文字,金門民防隊最開始是民國四十二年設立「金門縣民防指揮所」,由縣長、副縣長兼任正副指揮官,指揮所下設各鄉鎮民防大隊,由軍事科長與鄉鎮長分別擔任大隊長,指揮所內另設四組,均由縣政府人員兼任之。民國四十六年更改為「民防總隊部」。民國五十九年改為「民防指揮部」。民國六十年改為「民防總隊」,始設專任總隊長一人,副總隊長由警察局長兼任。民國六十二年則改為「自衛總隊」,總隊長仍爲專任,副總隊長的編制則改爲二位,一為專任,一為兼任,兼任副總隊長仍由警察局長出任。六十七年定名「金門縣民眾自衛總隊」,直到八十一年十一月戰地政務終止才裁撤。

瓊林民防館

在「金門縣民防指揮所」時期,老百姓先依照性別與性別,將長者編為「護路隊」,十八歲至四十五歲者編為「任務隊」,十五歲以下者為「兒童隊」,女性則組成「婦女隊」,「任務隊」再依專長分成木工隊、石工隊、水泥工隊、騾馬隊、擔架隊等。可以說金門民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民防隊工作任務,人人納入戰鬥編組,村村組成戰鬥體,因此當戰爭發生時,每個村莊都具有獨立作戰的能力,是很特殊的歷史現象。

瓊林民防館

戰鬥村區則具體介紹金門戰鬥村的分佈與數量,並蒐集當時民防隊各類設備,如總機、喊話器等。

瓊林民防館

從地圖上來看,金門共有金城、賢厝、頂堡、安歧、昔果山、后湖、瓊林、成功、沙美、斗門、陽翟、內洋等共十二個戰鬥村。戰鬥村體制建立後,民防任務編組上,就完全以軍事為主,根據地形及村莊位置編組戰鬥體,所有村民都納入編制,十二至十五的少年男女編成「幼獅隊」,十六至三十五歲的青壯少年編成「機動隊」,三十六至五十五歲的男子及十六至三十歲的未婚婦女編成「常備隊」,十六至四十五歲的已婚婦女編成「勤務隊」,十一歲以下及五十六歲以上的老弱婦幼為「疏散隊」。自衛隊員必須在村落中挖戰鬥坑道、建造防禦兩用堡。

瓊林民防館

戰地政務相關管制措施這一區裡,則呈現當時的各類管制措施,如燈火管制、衣著管制、漂浮物管制等。

瓊林民防館

除了相關文物的展示之外,這一區還有實境模擬展示,像是為了呈現當時燈光管制的情形,燈上面加上了燈罩,而窗戶上也加上厚厚的黑色窗簾,避免入夜後家戶的燈光外洩,讓遊客宛如走入時光隧道,體會金門的民防歲月。

瓊林民防館

除了對於「物」的管制之外,瓊林民防館還展示金門在戰地政務時期對於「人」的管制。展示區域中以蠟像來呈現當時「查戶口」的情境,牆上的說明面板則解是在民國三十九年到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發生前,金門對於人口管制的特殊「五戶聯保」制度。

所謂的「五戶聯保」是指居民每五戶形成一個聯防網,彼此之間互相監視,已達到保密防諜的目的。五戶中如果有一戶違反保密規定,其他四戶就要受到連帶處分。這樣的制度,如今看來真的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撇開對於隱私權的侵犯不講,基本上是一種對於鄰居的不信任,更顯現出屬於那個時期戰地情勢的風聲鶴唳。「查戶口」及對於流動戶口的管制,更是讓人難以置信,當人的金門民眾如果有特殊事情要到其他地方住一段時間,護及如果沒有遷出去的話,要辦理「流動戶口」,而且民防勤務沒有隨之轉移,要回到原戶籍地服勤。連在金門縣境都管制的這麼嚴,更不要說想離開金門了,這樣的舉動說穿了,就是怕老百姓因為戰亂而遷移罷了,還好現在這樣的規定已經不存在了。

這個展示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手拿戶口名簿的人所占的位置後方那個木頭蓋子就是戰鬥坑道的入口,這萬一住戶事先知道有人要來查戶口,不是掀開蓋子就可以躲進坑道裡了嗎?

瓊林民防館

瓊林民防館裡還有不少有趣的展示,像是這個牆上的方孔,其實就是「射口」,如果敵人打進村莊裡的時候,老百姓可以從這裡把槍口伸出去射擊,這也解釋了為何金門許多老房子上面總是在一些不該有洞的地方會出現奇怪的洞。 

瓊林民防館

這個民防警報器也很好玩,不同狀況的時候要敲出不同頻率的聲音。像是有空降時要噹、噹、噹的急敲兩分鐘,有毒氣時要噹、噹、噹、噹--三短一長的敲兩分鐘。我是很好奇啦,敲的時候難道要一直看著手錶嗎?每個人聽到聲音的時候都要開始看表嗎?不然誰知道到底有沒有兩分鐘?那真的有狀況的時候,不就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看表嗎?萬一剛好沒戴表怎麼辦???

瓊林戰鬥坑道

合理也好,不合理也好,關於民防隊的故事,都已經成為過往,瓊林民防館一路之隔的樓房上,「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的標語已經逐漸褪色,彷彿告訴人們,所有的一切事物,在時間長河的沖蝕之下,終將逐漸淡去。瓊林民防館的規模或許不大,但卻真誠地留下這塊土地上的一段歷史,為金門不分男女老幼,在戰爭陰影下生存那種「生活即戰鬥,戰鬥即生活」的艱苦卓絕。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