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說法,也就是說龍有九個兒子,各有各的習性。雖然不成龍,但各有功用,於是可以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看到祂們。

老大叫「贔屭」,外型像烏龜,喜歡背重物,所以可以在石碑底下看見祂。台南赤崁樓前那幾隻背著石碑的就是祂。

老二叫「螭吻」,外型龍頭魚身,喜歡遠望,所以可以在寺廟屋頂、堂塔樓閣看到祂。例如彰化孔廟戟門屋脊上方那一對。

老三叫「蒲牢 」,外型像龍但是體積比較小,喜歡鳴叫,銅鐘上的獸鈕就是祂。台北保安宮鐘樓大鐘上就可以看到。

老四叫「狴犴」,外型像老虎,個性威猛而好訟,所以古時候會把祂立在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 

老五叫「饕餮」,外型像狼,龍角虎面,個性愛吃,在古代的食具上常可以看到祂的圖像,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中許多青銅器上都看得到「饕餮紋」。

老六叫「蚣蝮」,外型像蛇,獅頭龍尾,性好水,古時候會把祂的圖像放在橋柱或橋墩之上。

老七叫「睚眥」,外型像豺,個性好殺,常出現在刀柄、斧鉞等兵器上。

老八叫「狻猊」,外型像獅子,喜歡香火,所以常出現在香爐上。例如桃園景福宮香爐上的雕刻。

老九「椒圖」,常把自己捲成螺蚌的模樣,不喜歡張開嘴巴,個性好閉,所以常被放在門前看守門戶。許多廟前面的 「石鼓」、「抱鼓石」上面會有螺旋紋,其是那就是「椒圖」,例如鹿港龍山寺中門左右的抱鼓石。

排行老八的「狻猊」,雖然說是「外形像獅子」,但在古書上,其實「狻猊」就是「獅子」的古名。〈爾雅釋獸〉:「狻猊,如虦貓,食虎豹。」〈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翻譯爾雅的說法:狻狔是一種像淺毛虎的動物,會吃虎跟豹。後面的注則是說:狻狔就是獅子。綜合起來,其實獅子也是龍的兒子。

獅子這種動物,本來中國是沒有的,隨著佛教的東傳,獅子的形象也隨著在漢朝時傳入中國。只是最早進來中國的獅子都是給皇帝的「貢品」,一般人是無緣得見的,所以大家就依照自己的想像,創造出形形色色的「中國獅」。

雖然說獅子是以雄偉剛強的形象見長,但遇到凡事「以和為貴」的中國人,獅子開始可愛化,脖子上也開始帶鈴鐺,就像家裡豢養的貓咪一樣。所以從外形來看,「中國獅」是比較可親的。

 

台灣地區以獅子形象著稱的地方有兩地,一個是台南安平的「劍獅」,另一個就是金門的「風獅爺」。金門風獅爺雖然主要功用是在安境鎮煞,不過造型上真正威猛到讓人無法接近的並不多,而且都是以寫意為主的中國獅造型,以獅子實際造型為藍本的,可以說是沒有。

所以,當我來到小金門陵水湖畔,看到兩隻寫實的雄獅聳立在湖畔時,並沒有去思考它們到底算不算是風獅爺,雖然它們的位置是在上庫聚落靠湖的這一端,而且有一條路正對它們而來。以功用來說,它們是可以鎮水煞跟路衝的。

不管它們是不是正牌風獅爺,經過這裡,就停留一下,好好欣賞一下陵水湖的風景吧。

雖然陵水湖是阿兵哥用人力開鑿出來的人工湖,風景卻十分秀麗。不但湖水碧綠,兩岸還有垂柳隨風搖曳,美麗的艷紫荊則為湖畔增添幾分豔麗。湖裡的蘆葦在寒冬中有著蕭瑟的美感,還好隱身其間若隱若現的各種水鳥帶來許多生氣,讓湖面不再顯得孤寂。

我在這兩隻形憾山崗的石獅前,享受著冬日午後難得的溫暖陽光,拂面的北風在石獅的威嚴下似乎威力盡失,只剩下溫柔的力道,輕輕地從我臉旁經過。

不知道在這裡看夕陽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浪漫情調?

斜陽、石獅、陵水湖。

這兩個朝夕在一起的哥們,不知道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傳說?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