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蓋洋樓?

在從前那個稱洋樓為「番仔樓」的年代,下南洋落番是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不是生活無以為繼,有誰願意遠渡重洋到異鄉?在異鄉發達了,抱著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心情為家鄉親人蓋一棟好一點的房子來住也是人之常情。帶有異國風情的洋樓不但可以提供比較舒適的生活空間,華麗的裝飾也可顯耀營造者的成就與財富。而這樣的心態也造成傳統聚落的空間改造。

一般說來,洋樓在金門傳統聚落的位置除了受到起造者擁有的土地面積與經濟條件的制約,將舊有建築分割或增(改)建洋樓,或是在繼承的土地上新建洋樓,當然另外購買土地也是方法之一。在某些聚落中,洋樓的興建則帶著聚落防禦的觀點。

「珠山」有「金門第一僑村」之稱,聚落中的重要建築幾乎是在清朝末年興建的,而且興建年代都在珠山鄉親赴遠洋發跡後,1865年薛學翰(紹鑽)赴菲律賓發展後,珠山人便紛紛往菲律賓發展。在1928年薛永南從菲律賓回鄉興建洋樓後珠山開始出現洋樓,受到聚落地勢及聚落發展的影響,1928年到1937年興建的珠山洋樓都零星分布在聚落外圍,而且在那個盜匪橫行的時代,珠山洋樓在聚落的配置與其他聚落有很大的差異。

珠山總共有四棟洋樓,這些洋樓的位置除了受聚落發展的影響外,也與聚落的預警系統結合,位於高處的「薛永南兄弟洋樓」及「薛芳見洋樓」兩棟洋樓與聚落東側的「濯岩」形成共同守護聚落的鐵三角,跟水頭洋樓群將洋樓集中建造彼此照應,有著不同的思維。

「薛芳見洋樓」興建於1931年,高大的建築體被賦予了防禦的功能,文建會網站上的資料就以「因為建物高大,又被賦予了防禦的功能,故稱機關樓。」當成是這棟洋樓「機關樓」之名的由來。其實這棟大洋樓在日據時期是日本機關隊駐紮之地,也曾經是珠山南調研究社的會址,「機關樓」的別名應該是來自於這段洋樓曾有過往歷史,不然金門的大洋樓這麼多,怎麼只有「薛芳見洋樓」被叫做「機關樓」?

同樣在文建會的網站上,也錯誤地將在金城鎮的「薛芳見洋樓」及「薛永南兄弟洋樓」所在地的行政區域寫成:金門縣 金沙鎮。

真該找個人把文建會網站的錯誤好好糾正一下。

「薛芳見洋樓」位在珠山聚落的高處,又曾經是日軍機關隊駐紮地,也因此留下了戰爭的痕跡,一直到現在洋樓右邊牆壁的山牆上都還留著不知道哪一次戰役留下的彈孔,不規則地分布在牆面上,見證那段兵馬倥傯的歲月。

守護珠山聚落的鐵三角中,「濯岩」在國民政府進駐後,因為軍事的考量而被拆毀,「薛永南兄弟洋樓」則在國家公園的修復下,目前作為古厝民宿使用,而「薛芳見洋樓」目前嚴重損壞中,不但屋頂塌陷,屋中還長出小樹,看來被列入國家公園範圍又被選入金門縣歷史建築的它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也許有一天,「薛芳見洋樓」會真的走進歷史,與濯岩一樣成為金門歷史的陳跡。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