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建城距離現在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在台澎金馬地區要找到漢人歷史如此悠遠的地方並不多。雖然歷史悠遠,但歷經清初遷界及遷治後浦之後,明朝的建築物幾乎都已消失,部分流傳到現在的建築也大多不是明朝的原樣,加上國民政府遷台後,駐守金門的軍隊大肆取用現成的建材,上至廟頂的古匾,下到民宅庭院的石板都被取用作為戰爭工事,所以現在古城中關於明代的遺蹟是少之又少,連城牆石都被拿去蓋碉堡。

幸運的是,金門城位處岩盤出露的高台上,岩石質地為堅硬的花崗片麻岩,刻在上面的文字不容易風化消失,也因此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明朝石刻。

在格友金門部落部落長家裡看到一篇關於古讖石的文章,引發我對尋找金門城週遭石刻摩崖的興趣,以前只知道文台古堡周圍與虛江嘯臥碑碣群,看到部落長的文章後,我開始認真的做功課,結果發現金門城附近的摩崖石刻數量不少,在部落長的帶領下,我跟北都走到了金門城海邊,找到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讖石,也看到了附近岩盤上前人開採岩礦的痕跡,留下影像紀錄後,我們沿著金門酒場廢水排放的途徑向上尋找,試著要找到另一個傳說中的石刻-行人贊石刻。

尋找的過程中必須穿過有著強烈氣味的廢水溝,還要穿越被雜樹蔓草掩蓋的路徑,還好有部落長在前引路,幫我們擋掉了割人的芒草與惱人的蜘蛛網,途中還很奇異地遇見兩隻野生的孔雀。

沒錯,就是那種尾巴很漂亮,會開屏的藍綠色大鳥。

順著隱約的路徑走到快山頂的地方,遠遠地已經可以看到金門酒廠的建築,再往前走看到了一片整理過的菜圃,走在最前面的部落長要我們小心,沒多久我們就知道原因-一大群的狗。

大狗、小狗、黑狗、黃狗對著我們三個從密林中鑽出來的人狺狺而吠,霎時有種自己是自投羅網的感覺,沒多久,一個低沉的叱喝聲傳了過來,狗兒們才悻悻然地閉上嘴巴。

 

文獻紀錄上,行人贊石刻所在的位置是在金門酒廠廢水排出口,我們走到了這裡,拿起手中的文獻詢問適才喝止犬吠的老者,只見老人家別有深意的微笑著,然後把手往園圃裡的大石頭方向一指,示意我們往那個方向前進,我們小心地踏上蓋在水溝上的石板鑽進一片樹叢後,赫然發現傳說中的行人贊石刻就隱藏在樹叢間。

一塊黝黑的大石上刻著:

繄路崎嶇擔負
趑趄仁者倡義
人利走趍曷以
報之後裔蕃滋
萬曆乙亥年行人贊
(原文為直刻)

加上標點符號後,這段話應該這樣斷句:「繄路崎嶇,擔負趑趄。仁者倡義,人利走趍。曷以報之,後裔蕃滋。 萬曆乙亥年行人贊」

其中的「繄」字,音同「一」,是語助詞,無意。趑趄,音同「資居」,意為「徘徊不敢前進」。「走趍」,同「走趨」,意為「行走」、「奔走供職」。所以整段話翻譯出來就是:「道路蜿蜒陡峭,行旅擔負重物畏於地形陡峭,徘迴不敢前進,善心的人講求人情義理在此開了一條道路,讓來往的人方便行走,善心人一定會有福報,後代子孫一定會綿延不絕。 萬曆乙亥年過路人的讚詞」

雖然堅硬的岩盤造就了金門城固若金湯的軍事優勢,但對行旅而言,陡峭的地勢絕對不好走,萬曆乙亥年是西元1575年,距離建城的洪武廿年(1387年)已經有將近兩百年的光陰,這段時間裡的行人從海邊仰望高高在上的金門城一定有「行路難」的感嘆,幸好有好心人願意花費心力用石板來鋪路,不能鋪路的地方則是直接在岩盤上鑿出階梯,蜿蜒在山石間的道路造福了不知道多少行路人,綿長的道路鋪滿了築路人善解人意的善心,行路人踏在上面的每一步路都有著無限的感懷之心。

如果有人為我修築了一條好走的路,我一定也會祝他多福多壽,子孫綿延不絕的,知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

找到了行人贊石刻,我們往酒廠的方向繼續前進,沿路上可以看到從前用來鋪路的明代石板已經被改做石桌石椅使用。這一段路現在已經有水泥鋪面了,原本鋪路的石板有了新的功能,讓走到腳酸的路人可以在此歇腳,同樣是造福路人,只是採用了不同的形式。

路邊有座古墳,不過已不見墓碑存在,不知道這裡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