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人相比,我當兵的際遇算是幸運的,雖然剛開始的三個月裡來來去去的到過九個單位,最後在如願到一線哨所後卻又在一個禮拜後被調回指揮部,然後就在指揮部待到退伍。其間雖然也曾支援過其他單位的勤務,嚴格來說,並沒有太多體能的勞動,每天不是在業務辦公室裡辦公,就是出車領補給或到一線運補,許多時候感覺不像在當兵,倒比較像是業務員。

雖然說退伍到現在八九年了,駐地也遠在台灣頭,但是有機會去基隆時,我都會刻意繞到從前的營區去看看,已經被列為歷史建築的營區雖然不開放給人參觀,但起碼我知道高聳的圍牆後,我軍旅時的記憶不會消失。

我的營區是國民政府從日軍手中接收過來的,起碼還是軍營,但是有的部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年從大陸撤守時走的匆忙,別說裝備帶的不齊全,轉進新駐地後要落腳何處也是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在台海防禦第一線的金門特別嚴重,也因此許多平民的家宅被部隊借用。

隨著部隊的撤除,金門許多傳統聚落也漸漸地回復了原本該有的面貌,綠色迷彩逐漸淡出聚落,刺鼻的汗味也不再飄散在空氣之中,如果不是駐軍留下了蛛絲馬跡,有些地方真的感覺不出曾是戰地的氣息。

在烈嶼(小金門)的西方聚落裡,現在幾乎已經感覺不出這裡曾有駐軍,但在古老的傳統建築群中,一根令箭形的水泥柱吸引我的注意。

吸引我的,不只是紅磚建築裡突然有一根水泥柱,還有上面大剌剌的幾個字。

鐵軍部隊建。

當時只覺得這個部隊的名字怎麼都沒聽過,一直到幾天前整理照片時上網搜尋相關資料,這才發現,「鐵軍部隊」竟然大有來頭,自己真是孤陋寡聞了。

以下藍字是網路找來的文章,原文網址是http://lin.homeip.net/archiver/tid-9970-page-2.html

被遺忘的陸軍部隊番號及臂章-陸軍第81師鐵軍部隊

昨晚在電腦前整理一些國軍臂章,老爸就坐在我旁邊跟我哈啦聊天抽煙,正好在整理不知名稱的陸軍臂章,老兵正好看到螢幕的圖形:『81師鐵軍部隊的臂章你也蒐集到了喔』?

哇咧~我搞了老半天,竟然不知道這個臂章就是『陸軍81師鐵軍部隊』,就是在五十五年轉為『陸戰第二師』,後來改番號為『陸戰隊54師』再改『陸戰隊99師』,精實後改『海軍陸戰守備旅』。

經老兵解釋說,看臂章上的『鐵甲武士』就代表『鐵軍』的意思。
現在就來介紹一下『陸軍81師鐵軍部隊』的沿革吧:

『海軍陸戰守備旅』的前身是由兩個單位組成,即陸軍第四軍與陸戰第一旅。

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第四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軍紀嚴明。駐防武昌時,武昌各界聯電馳賀遣使慰勞,並以鐵鑄【鐵軍】大盾敬贈第四軍,致有『鐵軍之譽』。其後歷剿共、抗戰、戡亂諸役,民國三十九年奉命轉進來台,改編為獨立第四師,民國四十年六月實施新制,更改番號為第八十一師。

陸戰第一旅參與長山八島保衛作戰,力挫犯敵,並進駐舟山群島清剿土共。民國四十二年七月轉進來臺後,參加突擊東山之戰,戰績輝煌。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一日,與素有【鐵軍】之稱的陸軍八十一師與陸戰第一旅實施興夏演習,奉命併編成立陸戰第二師。

成軍之初,始駐仁武,民國五十六年三月移師林園,民國五十七年十月換防至澎湖菜園營區,民國五十八年隨「鎮疆演習」遷返高雄林園清水巖。

民國六十四年七月番號改為陸戰第五十四師,民國六十五年八月改為陸戰第九十九師,民國八十八年依「精實案」,改編為陸戰第九十九旅。嗣又因應「精進案」,並配合國防部組織法完成組織再造,於民國九十年元月一日,改編為陸戰隊守備旅。

從這段敘述看來,「鐵軍部隊」是個有光榮歷史的部隊,近代史上重要的戰役幾乎都有他的參與,但是為什麼很少看見他們遺留下來的痕跡呢?在小金門,看的大多是「誠實部隊」的工事。

無論「鐵軍部隊」有多麼榮耀的過往,來來去去的兵士,總是已經退出了西方聚落的舞台。前人在這裡留下了足跡,時間的潮水反覆漂洗,這些痕跡終會消失在時間的海洋中,我們有幸見到未被時光洗去的殘跡,但是我們呢?後來的人能感覺出我們的存在嗎?我們所留給後人解讀的,又會是什麼樣的痕跡?

也許該這麼說吧!我們就像一波波湧上岸的潮汐,前浪在沙灘上留下了痕跡,而我們只是隨著前浪前進的波濤,後面還有繼起的浪花,而沙灘一直都是沙灘,默默地承受潮汐所留下的痕跡。

潮汐如果是軍士,那麼沙灘應該就是營舍,收納了許多軍事的痕跡。

悲哀的是,在金門,營舍就像流失的沙灘一樣,逐漸消失了痕跡。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