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門後浦的「貞節牌坊」,也就是國家一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旁邊的巷子裡彎進去,馬上可以體會到一種鬧市中的寧靜,雖然「貞節牌坊」附近商賈往來頻繁,但市集的喧囂卻似乎沒有感染到周圍的巷弄,巷弄裡只有櫛比鱗次的民宅以一種不語的靜謐,維繫著居家的安寧。

在一幢新以青斗石翻修的民居旁,一塊看似不顯眼的石頭被置放在巷弄的盡頭,黑色大理石台座上紅色的三個大字「風制石」告訴人們這塊石頭的身世。

「風制石」,俗稱皇帝石,在東門隱龜橋南,石方一尺二寸,出地不滿二尺,四面皆鑿有半身神像,頂平如砥,旁有井一口,亦名皇帝井,不知始於何時。(鄰近民房百年前老契已有東至皇帝井等字),按風制石湖下雙忠廟前亦有之。相傳為制壓風煞之物,或以土音相同,風制訛為皇帝,今井廢石存。

金門縣志上敘述了這塊石頭的身世,雖然沒有交代風制時到底是誰立的,卻明白的指出石頭在此已經超過百年了。關於它的由來,附近的耆老說是鄭成功來時立來鎮風的,不過這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

幾年前看後浦風制石,石頭只露出上面大約26公分左右的高度,後來周圍環境整建時才把被埋在水泥中的部份挖出來,這也造成風制石上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原因。

至於石頭上刻的是什麼?目前的資料大多指為佛教的「四大天王」,姑且不論是否真是四大天王,從石刻的形式來看,屬於佛教造像的可能性非常高。

風制石所在的位置其實現在已經感覺不到有太強的風力了。窄小蜿蜒的巷弄有著與鹿港九曲巷同樣的功能,再強的風來到了這裡,也在曲折迂迴間漸漸地減弱了威力。再加上周圍的聚落發展,這裡早就不是聚落的邊緣之地,而是民家匯聚之地。風制石的存在,只是為了對曾經的風沙蔽日做個見證。

功成身退的風制石,如今成為東門聚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雖然不用再抵禦強風,矗立在丁字路口的它卻可以守護著行路的安全。無論從哪個方向過來,遠遠的都可以看到石頭的存在,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放慢自己的腳步,不至於跟另一個方向的行人撞個滿懷。現在的風制石,功能不像是鎮風煞的,倒比較像是道路平安的守護者。

重修後的風制石上有劉太浩的題字。劉太浩名韜,民國卅九年,跟隨軍隊從舟山群島輾轉到台灣,是當代的書法大家,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曾發心寫心經、大悲咒等經文廣發各素食店,期望眾生能因此與佛法結緣。其書法與佛法結合,每每營造出脫俗不凡的意境。重修過的後浦「風制石」底座的書法及出自於大師手筆,不知是否為石頭上面這些佛教造像所牽引的因緣。

無論功能怎麼改變,風制石上的佛教造像永遠都在東門境中守護,為後浦的人們帶來永遠的幸福。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