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地」不在湖南省,而是在福建省的金門島上。

在金門金寧鄉境內,從前有一個安歧湖(一名湖尾湖),與許坑湖(古崗湖)、東店湖、七尺湖及湖頭湖並稱金門五大名湖。湖南村位於此湖南端,故名湖南。清道光年間(西元1821到1850年),隸屬於十九都古湖保,現在則是劃歸於安美村。

關於「湖南」,歷史上似乎沒有太多的記述,也少見民間傳說,比較常被提起的是「國姓草」的傳說。「國姓草」就是「翻白草」,是一種葉子正面綠色,背面白色的藥草。傳說鄭成功在金門時,士兵在夏天多得熱病,鄭成功命人將這種草搗汁涼服,因 而得名。民國56年重修的「金門縣志」「物產篇」記載:「國姓草:產於湖南山及長安山至後浦一帶」

但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是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最高點的「湖南高地」在國共戰爭中有不可抹滅的重要地位。這裡是「古寧頭戰役」中第十八軍的前進指揮所。

或許有人很難理解,「古寧頭戰役」不就是場戰爭嗎?在那個兵馬倥傯的年代裡,大大小小的戰爭難道還少了?尤其當前台灣的政治氛圍刻意去淡化這段歷史,但是無論政客們同不同意,沒有「古寧頭戰役」的成功就不會有現在的台灣社會。只是「古寧頭戰役」至今滿58年,10月25日是「古寧頭戰役」發生的日子,有哪個單位曾表示對當時戰士出生入死作戰表示感謝。「大戰古寧頭,兩岸變兩國」,歷史不是假設性的存在,無法改變及磨滅,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已經發生了。

「古寧頭戰役」發生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10月24日至26日,歷時56小時。共軍在25日凌晨登陸金門後,主力部隊集結在古寧頭(南山、北山、林厝地區)後往安岐、西埔頭方向推進。此時金門守軍死守湖南高地一帶之第二道防線,共軍無法推進,後來因為金門守軍統一指揮,在中午時分取回西浦頭,俘虜共軍二百餘人,其餘共軍向林厝撤退。後來海、空軍支援作戰,陸軍迅速反擊,26日晚上登陸的共軍幾乎被殲滅,戰事進入尾聲。

「湖南高地」是由頂堡往古寧頭方向的必經之地,從高地下坡就是安岐,在現今金寧國中小的右側,向左前方即達位於慈湖的西浦頭,經過「古寧頭戰役」之後都有重兵把守。「湖南高地」除了地理位置特殊之外,在「古寧頭戰役」時是金門守軍第18軍軍長高魁元的前進指揮所,也就是說當時的金門守軍在此運籌帷幄,扭轉戰爭態勢。

現在的「湖南高地」是個開放的空間,路旁有一個手握刺刀,刺刀上寫「湖南高地」的入口意象,往上走有一塊大碑石,上刻「古寧頭戰役第十八軍前進指揮所」,石碑後面有一個碉堡,正面有一幅浮雕,內容正是當時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親臨戰場,左手持望遠鏡、右手指著前方,指揮作戰的神態。

紀念碑雖然現在沒有駐軍,周圍還是有部隊進駐,而高地置高點的碉堡前有兩座沙盤推演圖,一幅是古寧頭地區的形勢,另一幅是金門西南金烈水道一帶的形勢。雖然上面標註的地名仍然可見,但周圍雜樹的落葉已經在圖上累積,也許有一天,它們會像金門其他的軍事設施一樣被荒煙漫草所掩蓋,留待有心人到此尋找關於戰地的過往記憶。



湖南高地上的碉堡是可以爬上去的,爬上碉堡頂端可以眺望周圍的景觀,天氣好時甚至可以看到遠方的海。想起半個多世紀前在這裡發生過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戰爭,讓人不得不為這塊土地現在受到的漠視感到不平與無奈。無論如何,歷史都不會消失,新舊更迭之間或許會有短暫的不被重視,但已經發生的事實卻不會被遺忘,只是會以不同的型態再次出現,史冊或許不載,但鄉野間自會有故事流傳,一代一代的不斷傳述,終究化成一頁傳奇。

我在湖南高地的草地上找不到傳說中的國姓草,卻看到了許多「南國薊」,民間常將薊屬的植物稱為「雞鵤刺」,作為民間藥使用。在西方國家中,「薊」的花語是「獨立」、「嚴格」,也代表了「對做錯事的人所給予的處罰及復仇」,是一種非常陽剛、男性的花,有時會與玫瑰同時用來形容夫妻。湖南高地上隨處可見的南國薊除了成為紅土高地上的點綴之外,是不是也暗示了這塊土地的性格-獨立、自我要求,對於外力侵入毫不留情的復仇呢?

南國薊張狂的棘刺在隨風左右搖擺,沒有人知道這是不是答案。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