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蔭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當時與會的人都有詩作,後來這些詩被彙編成《蘭亭集》,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影響中國文人千百年來生活態度的《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成為一種象徵,代表中國文人生活態度中的一種浪漫情懷。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雖然說「行行出狀元」,但是無論社會上的哪個階層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晉升為「士大夫」的階層,或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讀書人」,就算自己辦不到,也會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於是功成名就之後,無不致力於「興教化」「設私塾」「聘老師」等教育工作。也因此,在傳統建築中也常可以看見對於文人生活的嚮往,除了請名家為家中楹柱題寫聯句之外,也常引用典故為家中的建築命名。

「蘭亭」既然代表了文人的浪漫情懷,以「蘭亭」及相關文字為名的建築自然不在少數,但在金門地區以「蘭亭」為名者僅見於烈嶼青岐聚落裡的「蘭亭別墅」。

青岐的「蘭亭別墅」是旅居新加坡的洪博德先生在1933左右回烈嶼建造的的一落四櫸頭加左護龍洋樓的建築。但是建造完成之後,洪博德似乎沒有住太久,1937年農曆9月25日軍登陸烈嶼,日本兵到了青岐之後巡視聚落,發現沒有軍人也沒有槍枝,只有普通百姓,部隊就進駐「蘭亭别墅」。因此,屋主應該沒有太多的時間住在這裡,可能在時局亂時又遠走他鄉,將房子託給「李貍」代管。李貍過世後,房子由其子「李歪」代管。

「蘭亭別墅」形制上是一落四櫸頭加左護龍洋樓的建築。「一落四櫸頭」為閩南典型傳統建築的主屋型式,左護龍的洋樓則是疊樓五腳基洋樓做法。屋頂則有三種形式,主屋是二導水馬背,櫸頭則是磚坪,洋樓部分是二導水,梅花規。

左護龍洋樓入口處原本有一個跟後側規模相當的亭子,但是現在已經傾倒不可見,入口也被圍起來不讓人進出,進出都要從旁邊主體建築的大門。如今的洋樓入口堆滿了雜物。

延聘大陸師傅興建的「蘭亭別墅」,施工細膩,磚疊尤為講究,女兒牆分設亞字形及花瓶壓檐欄杆,西式窗楣下緣有幼鷹泥塑,護龍樓山牆面有圓形通風窗,兩側有雙獅拱窗。可說是烈嶼地區最精緻的建築物之一。

蘭亭別墅沒有太過華麗的裝飾,但是五腳基柱頭上裝飾的磁磚圖樣卻相當的引人注意,上面的印度人像造型充滿了異國風情,也為建築帶來更多的趣味。

不過,起名如此風雅的「蘭亭別墅」,似乎從完工後就沒有太多的風雅事,回看歷史的詩篇,這段建築截至目前為止的紀錄似乎與戰事有較多的關聯。

洋樓上歷歷可見的彈孔是過去戰爭的痕跡。

民國26年,日本登陸金門時沒有人傷亡,隔天登陸烈嶼羅厝時更是絲毫未遭到抵抗,日軍認為登陸沒有流血以後會有霉運,因此日本人就殺了一頭豬,代表侵略烈嶼已見血了。當時派駐烈嶼的日軍部隊相當於一個連的兵力,約有一百多人,先是住在蘭亭别墅,後來才移防到楊厝後面的山頭,構築山洞、挖戰壕。這支部隊以及駐大金門的日軍,都在南進政策時,全部移往南太武山,後來遭到聯軍飛機轟炸,據說很多被聯軍炸死。

屋內的灰泥牆上,青天白日標誌殘留隱約的痕跡。

民國38年5月,京滬杭警備司令隊的湯恩博慢慢撤退到廈門來再轉到烈嶼,當時只是警衛隊,只分布在上林跟上庫。38年7月大陸撤退的第五軍200師來才分駐烈嶼各處,其中的58團便進駐青岐。後來的部隊來來去去,隨著駐軍的離去,青岐的人口也逐漸外移,戰地的記憶,只殘留在某些不被注意的角落,或許有一天,這些記憶會像牆上的圖樣般,逐漸淡出歷史。 

如今的蘭亭別墅人去樓空,天井中的雜樹蔓草成為房子的新主人,殘留的磚紅雖然保有過去的華美,卻擋不住時間在上面留下的痕跡。美人終將遲暮,記憶也終將被遺忘,屬於文人的風流浪漫或許從來未曾踏上這裡,當年起建者的理想,可是真的達到了?

名士風流只能存在歌舞昇平的年代,處在變動的年代裡,蘭亭別墅也沒有成為避世的桃花源,反而留下了絲毫稱不上風雅的戰爭遺跡,反襯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頹圮的洋樓,沒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愜意舒爽,有的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感傷,不知道昔日屋主目睹此景將會有怎麼樣的感嘆?

無論是怎麼樣的感嘆,昔日的文人浪漫都已不在。時間改變的,不只是過往的歷史,更多的是,古往今來的人心。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青岐蘭亭別墅
地   址 金門縣烈嶼鄉青岐122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5款
公告日期 2017/01/04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50101264號
評定基準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泥塑工藝、空間規模均為金門洋樓精美具特色者。反映金門典型的落番返鄉建宅。建築於戰亂中的使用變遷,具歷史價值。

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興建人為青岐華僑代表人物,表現近代出洋歷史見證。50~60年代作為上岐國小教師宿舍,與地方教育史關係密切。

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傳統建築與洋樓之融合,牆與柱為磚石砌造,部分以石材作樑來使用,較為少見,材料運用技術嫻熟,足見當時營建技術之高超水準。左護龍洋樓疊樓作法,空間規模為金門少見。

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整體空間規模龐大,左護龍疊樓磚拱圈及立面裝飾作法、整體風格乃金門洋樓少見,具代表性。

5.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建於1930年代,正為金門僑匯洋樓興建高峰期,但為一落四攑,而於護龍建洋樓之形式,規模大,再利用潛力高。  

創建年代 民國22年(C.E.1933)興建,民國25五年完成
歷史沿革

1.民國22年(C.E.1933)返鄉興建此宅,至民國25年興建完成,於護龍凹壽匾額題字「蘭亭別墅」。
2.太平洋戰爭日軍佔領金門及國共戰爭紛亂,何寶家族定居新加坡,建物交由姪子何水玻及妻洪石榴管理。
3.民國38年至50多年由國軍團部及憲兵隊使用,
4.民國50多年至60年間,曾做為上岐國小老師宿舍使用。
5.民國70年後建築閒置至今。  

屋主生平 何寶於金門烈嶼青岐村出生,年輕時至新加坡經商,民國22年(C.E.1933)返鄉興建此宅,至民國25年興建完成。  
外觀特徵 大厝身屋面屬傳統瓦作二坡屋頂,攑頭為傳統磚坪,山牆為傳統水形曲脊(梅花規),外貌殘破且佈滿彈孔,但仍看得出此左護龍疊樓有著不少的立面裝飾;左護龍正面凹壽上匾額字樣「蘭亭別墅」,於二樓山牆上圓窗左右為獅子,中央為鴿子泥塑;背面山牆上圓窗左右為天使,中央為鴿子泥塑,側面、正面窗扇之窗楣樣式迥異,一樓與二樓出磚分別採用磚疊澀與西式線腳,在線腳下有花草形泥塑圖案造型。
建築構造

建築格局為一落四攑頭併左護龍起疊樓之傳統建築。一落四攑頭面寬11.65公尺,深16.94公尺,左護龍面寬10.09公尺,深16.94公尺,建築占地面積368.27平方公尺(定著土地面積:859.00平方公尺),為金門地區單護龍面寬最大。其建築以一落四攑頭併左護龍起疊樓方式興建,為地區少見。
內部空間上,中軸線上由入口往內為天井、巷頭、廳、兩側為房,後落步口(巷頭)深度為194公分,俗稱「大展步」,步口次間的第一組半樓桁,並沒有採用木棟架系統,改以石樑構造,為地區少見。
後落步口左側門有過水廊連接護龍,將護龍分為內外天井,天井寬度325公分,讓護龍獲得更充足的採光,護龍外廊深度為221公分,房內深度400公分公分,形成10.09公尺的面寬,足以配置一般雙落大厝格局的佔地,是金門僅見。
護龍外廊底設有樓梯連接至二樓,以兩廳三房的方式配置,兩廳各對應一個天井。一樓以過水廊與隔牆將空間區分內外,為傳統護龍分隔內外的作法,牆上以六角形壓花灰作圍繞拱門,別具特色。護龍外廊立面採用煙炙磚柱及磚拱呈現傳統建築的結構美學。
一落四攑頭廳正面聯對:「東魯雅言詩書執禮、西京明詔孝悌力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資富能訓惟以永年」。

使用材料 牆與柱為磚石砌造,部分以石材作樑來使用,較為少見,
現 況 堆置雜物、荒棄閒置
備   註 護龍凹壽匾額題字「蘭亭別墅」,乃取自於東晉王羲之與當時名士太原孫綽、孫統、陳郡謝安(時未仕)、僧支遁,及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會集蘭亭,舉行春禊之詩賦《蘭亭集》。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5/13 資料補充)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