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箴9:10)

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維持著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運行,這股力量不知來自何處,也不知有多龐大,我相信,這股力量就是-神。

也因為對於這股不知名力量的敬畏及期待,人們產生了信仰,為了與這股力量產生連結,也就產生了各種祭典及儀式。

「廟會」常見於台灣地區,是在神明壽誕或是特殊日子舉辦種種儀式來與神明交流。金門的廟會活動以性質而言,可以分成「平安醮」與「奠安」(慶成醮)兩大類,後者舉辦時間不固定,通常是在物質條件較充裕時才會舉辦,可以分成「寺廟奠安」「宗祠奠安」與「住家奠安」三大類。「平安醮」則有固定的時間,大多在廟中主神聖誕等特殊日子舉辦,金門最著名的「四月十二迓城隍」就是典型的「平安醮」。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就中國民間信仰而言,「城隍」是最能產生嚇阻功用的神明,城隍廟中面目猙獰的神差及讓人望之生畏的刑具對於為惡者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因此,自古以來的主政者都相當重視城隍,藉城隍信仰來強化統治者的統治。

金門現有三座城隍廟,位於金城西門的「浯島城隍廟」分爐自金門城的「古地城隍廟」,至今已有328年的歷史,是金門島上的信仰重鎮。「四月十二」就是當時總兵陳龍遷治的日子,並不是城隍生日。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四月十二」是金門最盛大的遶境活動,「遶境」是指神明定期的出巡或是不定期的迎神活動,本身並沒有進香的功能,也被稱為「遊行」、「遊境」。「遶境」一般都在神明壽誕或是特殊日子當日或前一日舉辦,其目的在於神明出巡地方以求寧靜,或是通知角頭內信眾神明的盛會,要大家共同參與。「四月十二」雖然是城隍遷治紀念日,卻也是整個後浦四境神明共同參與的盛會,幾乎所有的神明都會參與遶境活動。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神明遶境自然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轎」是神明出尋及繞境必須的裝備,民間最普遍易見的神轎有頂有蓋,外型宛如一間小廟,多由八個人扛抬。但在金門地區卻少見這種被稱為「八助」或「八轎」的八人大轎,大部分的神轎都是四人轎,卻又與台灣的「四轎」不同,台灣的「四轎」是有座無頂的,但是兩者的作用差不多,除了供神明乘坐之外,也可以作為人神溝通的橋樑,轎上的神明可使用「法力」讓扛轎者起舞,藉以表達神明的旨意。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通常神轎晃動的幅度越大就代表轎上神明的法力越強,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下,神轎的舞動成為迓城隍祭典中最撼動人心的一幕,舞動的神靈們將未來一年的風調雨順與平安幸福以最動感的方式賜給金門的子民。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四轎」的扛抬方式分為「硬貫」跟「軟貫」,所謂「硬貫」就是只利用轎子左右兩邊的「轎貫」(扛木)作為扛抬,所以四個人是分站神轎兩邊。而「軟貫」是在「轎貫」之間,神轎前後各以麻繩綁上一隻「籤木」,四個轎伕成一直線,「轎貫」的功能則由扛抬神轎變成轎伕的扶手。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金門地區的「四轎」少有使用「硬貫」者,多以「軟貫」方式進行,以便於進退、跳動。但是神轎並無法直接傳達神明旨意,轎伕大多是臨時成軍,不是每一個都會「起乩」,真正會「起乩」的,以「四轎」而言大多在神轎的最前或最後,也就是所謂的「頭籤」或「尾籤」,這位轎伕則稱為「手乩」,其他轎伕大多只是配合他的動作,而轎旁的「桌頭」則是真正的專業人士,負責傳譯神明的旨意。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如果說「四轎」是神的大椅子,那麼「手轎」就算是神明的小椅子了。台灣的「手轎」大多是由兩個人抓著像椅子四隻腳的地方,通常也不會有神像。但金門的「手轎」不但多了兩根轎貫,更有神明駐守其上,而且轎伕的相對位置是前後相對,而非左右並列,也因此有人將這種神轎稱為「畚斗輿」,來跟台灣的「手轎」做區隔。

「畚斗輿」可以說是神轎中最靈動者,轎伕也多是未成年的青少年,當轎上神明降臨時,動作也特別大,所以不時可以看到少年轎伕跌倒的畫面。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神轎的狂奔亂舞除了表現了神明的法力之外,那種屬於民間的力道與熱情更是讓人難忘,近距離欣賞這些舞動神靈所展現的神力韻動,除了屬於神明所帶來的震撼之外,轎伕們專注的神情,噴張的手臂肌肉,隨著神轎狂舞飛濺的汗水也都讓人感動,想要找到屬於金門民間的生命力,屬於民間的放任性格,這裡就是了。不管神明到底藉由這樣的舞動說了什麼,也或許這只是一場很好看的秀,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對神明的尊崇,及透過神靈舞動的過程與自己內心的對話。

2008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