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87.JPG

環島北路是金城與金沙間的連絡要道,很少人知道,這條路是構築在金門古官道(古官路)的基礎上,所以有許多路段幾乎是平行的,有的地方甚至是重疊在一起的。

當人們從金城往金沙方向,呼嘯而過屠宰場,經過「金湖一號橋」時,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正走在古官道的「觀瀾橋」上,更不會想到橋邊看似小廟的建築是古官道主線上目前僅存的「路亭」。

DSC_0090.JPG

古官道主線上目前還看得見的古橋有兩座,都是清代遺留下來的。保存的比較完整的是在高坑田野間的「觀德橋」,除了護欄之外,其他構件都還在,是金門的縣定古蹟之一。另一座只剩下部分遺蹟的就是在金湖一號橋下的「觀瀾橋」,它的橋身還有部分保存,但是橋二側的護欄和石獅已經逸失,橋墩在幾次環島北路的整建中也只剩下部分遺蹟。這些遺蹟有的已經被荒煙漫草所掩蓋,但是細心一點還是看得出來。像是橋身的花崗岩構件雖然被壓在新橋下,往橋下看還是可以看見殘留。

橋下層層疊疊的花崗岩就是僅存的橋墩。雖然歷經歲月的侵蝕,仍然不改原本的厚重敦實,給人一種安全感。

DSC_0084.JPG

幾年前,橋墩本來還完整保留的,但是「金湖一號橋」拓寬時沒有對古蹟進行保護,於是「觀瀾橋」又被又一次的破壞,如果在沒有人注意,也許下次再整修新橋時就會把「觀瀾橋」的遺蹟完全除去,讓橋墩被水泥的護崁所取代。

如果真的這樣,真是辜負前人的一片苦心。

「觀瀾橋」並不是官方修築的,而是成就於私人的善意。

DSC_0081.jpg

「觀瀾橋」是由瓊林人「蔡苑」在嘉慶年間建所建,道光年間橋就已經傾圮,同鄉「蔡德成」再出資重建,也就是現在可以看見的遺蹟。蔡德成居鄉樂善好施,<金門志>的<人物志>中把他列為「義行」。

至於起建人「蔡苑」,他被人們記得的義行更多了。不但修橋,還重修該社里之「族厲祠」,這間廟主要奉祀對抗海盜殉難的無主英靈,俗稱萬祠宮。

蔡苑,原名翰,字仲穎,號毅園。金門平林(今瓊林)人,嘉慶6年辛酉副榜,丁卯舉人為蔡守愚七世孫,舊居即登錄金門歷史建築中的「蔡翰舉人宅」。

關於蔡苑,金門瓊林「保護廟」主祀的保生大帝有「禮賢舉官」的故事:

瓊林蔡苑中舉做官後,想要在自己家門前樹立旗杆,旗桿在古代是作大官的標誌與象徵。挑選黃道吉日去保護廟問保生大帝,帝君預知這件事,派乩身在廟門前迎接他。等到他一到廟門,乩身閃到一旁迎他入門。帝君乩示曰:「一舉成名天下知,何日何時皆吉旦。」後來蔡苑就憑自己的意斯擇日順利樹旗杆。 

民國25年環島北路新建「金湖一號橋」,就直接加蓋在「觀瀾橋」上,一般人不知橋下還有一座橋。其實應該在橋畔立碑說明,藉以表彰蔡氏二位先賢的善行義舉。

DSC_0091.JPG

橋邊的小廟其實是以前的「路亭」。

「路亭」是為過往行人行旅提供休息及遮風避雨的地方,大多是私人捐建,善心人士會在裡面「奉茶」,小販也會在這裡賣些糕餅、麵茶等點心類的食品。

行旅在外,難免遇到刮風下雨,或是口渴或是肚子餓的時候,這時候在路上看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甚至是可以喝茶吃東西的地方,心中的那股暖意識無法形容的。有些路亭裡也會供奉神明,讓行人的心靈也可以得到慰藉,能夠以更篤實的心情繼續未完的行程。古官道沿途本來有多間路亭,現在只剩下這間,而且功能也由路亭轉為鄉間小廟。

造橋鋪路,本來就是自古以來公認的善行,而「路亭」的興建更是讓行人身心安傾的善舉,這些表彰人性光明面的建築卻都在所謂「建設」的前提下逐漸消逝。如今,「路亭」裡的神靈依舊守護來往行人,卻少人知道所謂的「路邊小廟」包含著前人無限的愛心,而造橋的善行更被掩沒在地表之下,如非有心,根本不會發現。也許我們該在重返古官道的行動中去發掘更多這一類的義行善舉,讓人性的光明面能夠不斷的被彰顯繼之傳遞給後代,而不是讓前人的愛心掩沒在草莽之間。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