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官澳楊永自洋樓  

金門洋樓是南洋殖民式建築語彙加上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整合,一般而言,擁有「門廊的設置」、「外廊以新式材料技術構築」、「正立面外廊開口不使用平樑、拱圈或鐵窗」、「山頭、山牆與屋簷裝飾出現」、「柱子收頭及壓簷花瓶欄杆的出現」、「線腳及浮雕裝飾物的出現」、「西式窗楣及鐵窗的使用」、「採用三合土磚石砌築、白灰粉牆及抹灰工法」等特點,出現的年代也以僑匯大量出現的西元1840年到1949年為主。

從這些特點來看,金門168個聚落中大約有51個有洋樓,洋樓總數依1999年的統計,則有132棟。這132棟洋樓中,15棟位於前水頭,14棟位於後浦(金城),10棟位於浦邊,7棟位於官澳,光是這四個聚落所擁有的洋樓就佔全金門(含烈嶼)的三成以上。

DSC_0667 (2).JPG

然而10年過去了,現在金門到底還剩下多少僑匯時期的洋樓就說不準了。這些年來,金門的變化相當大,國共戰後以軍人為主的消費型態發生了轉變,聚落人口的組成也發生了改變,也引發了金門常住人口的外移。許多洋樓在興建之初主人便未曾入住,僅托給在鄉的親友代為管理,老成凋謝之後,年輕人口又不在島上,不少洋樓就因此逐漸破敗。繁複的裝飾逐漸剝落,建築逐漸頹圮,往往讓尋訪者有了富貴難久長之嘆。

DSC_0606.JPG

官澳的7棟洋樓,最早的一棟興建在大約1912年,最新的一棟也是大概1934年興建,超過70年的歲月讓這些洋樓有了不同的面貌,也有了不同的遭遇,有些曾被部隊佔用,有些現在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更有些真正的走入了歷史,完全改變了面貌。例如官澳51號及193號,前者原本是有前迴向的五腳氣洋樓,後者原本是二櫸頭加五腳氣洋樓,如今都已經改建,51號雖仍然保有主體加前迴向的形式,但主體已經從二層樓變成了三層樓,而193號更是連櫸頭都消失了,成為一棟淺褐色的三層新式建築。

洋樓的消逝反映了時代的轉變,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況且許多洋樓興建時炫燿的意味大於實際使用,有些內部根本沒有廁所。如今能改建新樓,對於住戶來說,他們能過更好的生活,這樣不是很好嗎?

DSC_0645.JPG  

還沒改建的5棟洋樓中,有些大概不用多少年就會消失。像是窄巷中的這一棟洋樓,興建在1921年左右,洋樓的主體用的是當時最貴的紅磚,想來也曾經風光一時。如今與旁邊新建的樓房相比,卻顯得如此的侷促與破敗不堪,外廊的屋頂也不知在何時消失了,如果屋主有足夠的財力,或許這一棟洋樓早就已經被改建了吧!

如今,這一棟洋樓已經沒有人居住,只能任其逐漸在時光之流中崩解。

金門官澳楊永自洋樓  

聚落邊緣的洋樓如今幾乎已經掩沒在荒煙漫草之間,只有正立面山頭上的「清白傳家」告訴人們它的身分,是屬於楊家的洋樓。

金門官澳楊永自洋樓     

1912年興建的洋樓,主人從來沒有回來住過。1930年代,這裡成為日本人的據點。40年代中期,日本人走了,留下的洋樓或許曾經轉變成國民政府軍訓練的地方,外牆上的瞄準圖記錄著一段尚未釐清的過往,更成為軍隊曾經存在的遺跡。

DSC_0517.JPG

官澳7號,「穎川衍派」,陳家人興建的洋樓,記錄了陳姓人家在此存在的痕跡,只是後來的主人便成了黃家人,新主人在1982到1983年間翻修了外廊,紅磚地坪則是早就改成了水泥溝縫。祇是山頭上的「有志竟成」畢竟擋不住時間的風化,跟著興建年代的落款逐漸剝落消逝。

官澳楊誠拋洋樓    

101號的洋樓可能是官澳楊家的幾棟洋樓中保存狀況最好的,1912到1913年間興建的洋樓,是金門本地工匠傑作,雖然沒有繁複的裝飾,卻也平平淡淡地走過了將近100年的歲月。

一樓外廊及前埕廣場旁的漁具揭示了現任主人的身分,也寫下官澳濱海的記憶。

DSC_0574.JPG     

官澳洋樓中,現在最顯眼的應該就是這棟「李康塔洋樓」了吧!這棟前迴向加五腳氣洋樓及後落的洋樓,規模也是官澳洋樓中最大的。只是這樣顯眼的建築坐落在濱海的聚落中,自然也成為了盜匪眼中的肥羊,因此有了重重的防護,甚至成為許多金門洋樓書中禦外的範本,當然也宣告了它的落成年代是在金門盜匪最盛的1921到1936年間,事實上,它的興建年代的確就在1934年,是官澳僑匯時代洋樓中最年輕的一棟。

官澳李康塔洋樓[歷史建築]

如今,它是金門縣登錄的歷史建築之一,精美的門面使用大量的日本面磚,成為官澳洋樓主人曾有顯達的最好寫照。

官澳,金門東北角最重要的通商口岸,用洋樓記錄著聚落不同時期的發展史。

 

延伸閱讀:

金門洋樓防禦的範本-金門官澳李康塔洋樓[歷史建築]

凡走過必留痕跡-金門官澳陳家洋樓(7號洋樓)

素樸之美-金門官澳楊誠拋洋樓

樹影裡的華麗-金門官澳楊永自洋樓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