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14.JPG

珠山聚落中,最重要的建築物,應該就是「薛氏家廟」了。

薛氏一族由開基始祖貞固公,於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從廈門禾山奄兜村渡海來浯島,擇居太文山和龜山間,村名稱為「薛厝坑」,即今日之石井坑。之後漸漸遷移到龜山和雞奄山中間,村名改稱「山仔兜」,聚落中央為一池水潭,風水上稱為「四水歸塘穴」,代表富貴不斷。民國初年,村名再改為「珠山」。

DSC_0101.JPG

金門俗諺「無廟無宮,鄉里不興」,「廟」指的就是家廟,「宮」才是信仰中心。薛世族人從元代開基之後,到了清乾隆年間,人口繁衍到了相當的數量,在考量維繫家族感情的考量下,有了倡建家廟的提議。

「薛氏家廟」面對珠山聚落中央的大潭,位於聚落的中軸線上。當初在興建的時候,關於家廟型制的「大」「小」就曾經有過一番討論。

DSC_0218.JPG

「薛氏家廟」背倚「雞奄山」(也就是圭峰)面對大潭。但是「雞奄山」雖然有「山」之名,在格局上其實只是一個丘陵地。如果在現在「薛氏家廟」所在的基地上興建大型宗祠,在整個聚落格局上難以相配。加上看風水的先生曾經表示,如果蓋大型宗祠,日後子孫大多是「粗丁」,將多數往農、工發展。而如果蓋小型宗祠,子孫則多為「幼丁」,將多往仕、商發展。基於這些考量,所以「薛氏家廟」的規模並不大。

DSC_0222.JPG

DSC_0410.JPG

因為「薛氏家廟」興建時考量了諸多地理,因此在廟埕的左方有一塊碑。石碑正面刻著「珠山薛氏家廟重修碑記」,背面則刻著「浯島珠山薛氏家廟地理誌記略」,詳細敘述「薛氏家廟」的地理。

金門珠山薛氏家廟

其實,珠山聚落裡有兩座家廟,而珠山是一個單姓聚落,所以兩座都是薛家的。直接面對大潭的這座是開浯始祖薛貞固派下仁、義、禮、智、信五房裔孫總祠,創建在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左後方則是另行起造的祠堂。前者被稱為「薛氏家廟大宗」或「薛氏大宗宗祠」,後者則是「薛氏家廟小宗」或「薛氏小宗宗祠」。

無論「大宗」或「小宗」,在珠山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1917年秋天,「珠山小學」就是借用大宗宗祠成立。而1925年成立的「珠山小學校友會」則設立在小宗宗祠,是聚落中大部分青年的聚會之所,並附設閱書報社,如同小型的圖書館。著名的僑刊《顯影月刊》就是「珠山小學校友會」所創辦。

DSC_0220.JPG

家廟前的廟埕右前方有兩棵高大的南洋杉,不知為何時所栽植,從現有的樹高來看,應該已有相當的年代。

南洋杉後立著一個古老的石製旗竿座,從前若是沒有功名,是不可以在屋前立旗竿座的。珠山薛氏,或許因為得地理,也或許是為了標榜先世功業,在家廟正廳裡掛了「開閩進士」「御殿總提督」「理學大臣」三塊匾額。分別是表彰唐朝中宗年代以詩詞首登進士的「薛令正」,明朝投筆從戎,掃蕩倭寇,戰功彪炳,累官至御殿總提督的「薛仕輝」,與明代開創河東學派,主張明理復性,躬行實踐而功在儒學的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薛瑄」。清代平定「小刀會」,跌建軍功的「薛師儀」也是珠山人,卒諡二品武功將軍。

DSC_0099.JPG

「薛氏家廟」從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創建以後,分別在清道光廿八年(1848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及民國7年(1918年)重修過。民國21年(1932年)補建,51年(1962年)、90年(2001年)又分別重修,現在所看到的,就是2001年重修後的樣貌。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人字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

重修後的薛氏家廟,最為人稱道的是精緻細膩的裝飾,其中正門上的立體門神是金門所僅見。而水車堵上的交趾陶亦有可觀之處。以「四愛」與「四聘」為主題的題材,人偶栩栩如生。

DSC_0091-1.jpg
四愛-茂叔愛蓮

DSC_0438.JPG
四愛-靖之詠梅

DSC_0434.JPG
四愛-羲之愛鵝

DSC_0442.JPG
四聘-商湯聘伊尹

DSC_0224.JPG

基本資料:

名稱:薛氏大宗宗祠
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告日期:2003/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珠山60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珠山村段0055-0000地號
指定理由: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 (1768)
所有權屬:私有
是否開放:是
是否收費:否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