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408.JPG

金門許多傳統聚落的發展都與海外華僑息息相關,而號稱金門最富庶聚落的珠山,更是所有的公共建設都是構築在海外僑民匯回故鄉的「僑匯」之上。可以說是沒有僑匯,就沒有珠山的建設。

「造華屋、蓋家廟、修祖墳、辦學校」是海外僑民發達後,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之下必做的四件事。既光宗耀祖也能造福桑梓,更為後代返鄉謁祖留下依循的依據。

珠山是薛氏家族的單姓聚落,從開基祖到第四世並未分房柱,到了第五世才分成仁、義、禮、智、信五房。第十三世族人薛仕乾分支到澎湖內垵,後代又有人移往彰化鹿港和田中。十六世開始移往南洋發展,在清末民初達到巔峰,大量僑匯湧進珠山來,造就了珠山空前的繁榮。

「無廟無宮,鄉里不興」,所以珠山薛家在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就在聚落中興建了家廟,然後在左後方另行起造的祠堂,前者被稱為「薛氏家廟大宗」或「薛氏大宗宗祠」,後者則是「薛氏家廟小宗」或「薛氏小宗宗祠」,兩者在珠山都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國初年,金門各村里僅有小學教育,而且都是私立的,由地方仕紳及海外華僑共同捐資成立。1917年珠山鄉親利用聚落及海外同鄉的捐款,借用薛氏家廟大宗及民房開辦了「珠山小學」,一年所需經費約當一千兩百元。小學由秋一級讀起,到秋五級讀完畢業。

自1921年起,珠山畢業生除非進入廈門讀中學,再無升學之處。因此,1925年,薛丞祝、薛永麥等人發起成立「珠山小學校友會」,由薛永乾、薛(永棟)福緣等人贊助,利用薛氏家廟小宗的空間,除了提供聚落中大部份青年聚會之所外,並附設如同小型圖書館的閱書報社。

為了提供海外鄉親更多關於故鄉的訊息,1928年9月,珠山小學校友會創辦了《顯影月刊》,每月一期,合六期為一卷。月刊內容主要包括鄉村新聞、珠山小學、金門島聞、文藝副刊等,是一份報導型的雜誌。這份月刊一共發行到1949年5月,共發行了21卷。其中1937年到1946年間,因為日軍佔領金門,《顯影月刊》曾經停刊。

《顯影月刊》雖然名為月刊,但大多是雙月出刊,而且,不是每期都能順利出刊。除了爭的影響之外,募款數目也影響了出刊的期數。珠山小學及《顯影月刊》的維持,主要依賴海外募款,如果延遲就會有嚴重的影響。在1929年1月10日出刊的《顯影月刊》第一卷中,珠山小學《致海內外全體同鄉書》中就有提到:「本年常費,荷蒙為公,遵派繳納,足見珠小末日未至。惟間尚有少數,未見匯下,諒必因途程遙隔,匯寄較緩,或尚在徵收未齊也」。

DSC_0450.JPG

與大宗家廟相比,小宗宗祠的外表是比較古樸的,但兩者其實都是在珠山被劃入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後重新整建的。

1998年,當時的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李養盛允諾補助150萬元重新修建家廟,小宗宗祠也在同年整修,除渡海前往大陸晉江採購木料和石雕作品之外,並邀請雲林北港籍的傳統匠師洪平順主持彩繪工程。2001年12月5日,大宗家廟在長老薛承助、薛芳世的見證下,替金門地區十分罕見的浮雕門神舉行「點眼」儀式。之後擇定在2004年12月15日到17日舉行家廟的奠安典禮。

如今,珠山小學已經掩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大宗家廟不再身兼珠山小學的教學功能,小宗宗祠所負校友會的功能也不復見,回復原本單純的家廟功能,永世護庇薛氏子孫。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