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92.JPG

金門國家公園的〈古厝民宿〉網站上有這樣的一段記述:

濯岩:

珠山的文化地景,應屬薛氏家廟後方雞庵山及聚落中的濯岩。雞庵山民國之後,闢建成珠山公園,現在在國家公園規劃下建有登山步道及涼亭,景觀絕佳,可眺望整個珠山聚落。濯岩,俗稱「石頭頂」,位於將軍第後方的一塊巨大花崗岩,昔日上方築有一棟建築(石頭頂樓仔),是村裡人招待貴賓之所,樓前有巨榕遮陰,為珠山一景,但今日巨榕以被颱風吹倒,樓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戰爭時代,濯岩下方鑿有房空洞,保住了許多人族人性命。 *

*為忠於原文,錯別字未訂正。

原文網址:http://guesthouse.kmnp.gov.tw/view/scenery_view2.asp?Tkey=136#

撇開錯別字不談,這裡面有幾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DSC_0090.JPG

第一個錯誤:原文照片裡的那塊石頭不是「濯岩」,作者引用金門國家公園出版的《大地上的居所-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導覽》一書的資料,誤把珠山聚落中的「石頭頂」當成「濯岩」,也因此會有:

濯岩,俗稱「石頭頂」,位於將軍第後方的一塊巨大花崗岩。

這樣的句子出現。

DSC_0140.JPG

事實上,「濯岩」是位在珠山聚落沒錯,但不是在聚落內部,而是在薛氏家廟後的雞庵山上,也就是從珠水路彎進珠山聚落後,隔著大潭往薛氏家廟方向望去的那座山上。

在薛芳千所著《《顯影月刊》,重見世人》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

珠山村名本為山仔兜,民國初年才更名為珠山,因山明水秀,巨石成岩,稱之濯岩,故享有模範村之美譽。

因此可知「濯岩」是巨大的岩石。而李金生所著的《雞庵山頂談珠山歷史》一書中則是寫作「濯巖」,並說明:

薛永南兄弟大樓並與興建於民國廿年,因為曾是日軍機關隊駐紮之所在,在地方上又叫做機關樓的薛芳見洋樓和圭峰頂的濯巖連成一條分散三處的防禦體系。

這段說明中的「圭峰」就是「雞庵山」,由此可知,「濯岩」的所在位置是雞庵山頂,而不是將軍第後方。

DSC_0104.JPG

很可惜,1950年代,蔣中正經常在濯岩附近督導演習,為避免元首被暗殺,位於高處的濯岩被部隊炸毀,遺址在現在「御鳳亭」的下方。所以現在想要找濯岩需要費一番功夫,但是如果登上雞庵山,從御鳳亭往下看,可以分別在山的兩側看見薛永南兄弟洋樓與薛芳見洋樓,可以想見當年這三個地方互成犄角守護著珠山聚落的形勢。

DSC_0097.JPG

溫仕忠《山仔兜今昔》一文中,對於「濯岩」則有不同的描述:

珠山原名雞籠山,海拔四十七公尺,周圍約里許,山腳朝東有一石洞名「濯岩」,上有巨石,廣寬數丈,厚有二丈許,向東伸數十尺,下有巨石支柱,洞自天成,為夏日納涼勝地,民國卅九年間,因軍方取石作工事,原洞損壞,後濯岩頂上建一涼亭,可覽東海日出,料羅港萬頃波光,漁舟點點,盡入眼底。

在這個描述裡,「濯岩」成了一個石洞,而不是巨石。

DSC_0114.JPG DSC_0103.JPG

DSC_0112.JPG

但是從《珠山薛氏族譜》的附圖中可以看出,「濯岩」不但不是一塊巨岩,也不是一個石洞,而是一個人造建築。這個建築的頂部有幾塊巨大的人造岩石,內部中空,前後有兩個出入口,其中一個出入口的外側有瓦片疊積成斜頂,左右各有一道階梯。而中空的內部對外還有四個氣孔,讓裡面的空氣可以流通。

DSC_0106.JPG

現在雞庵山頂御鳳亭下方的竹林中散落著許多巨石,這些巨石很可能就是當年「濯岩」的遺跡,如果仔細尋找,還可以找到以前的通氣口還有磚瓦的遺構,但是到底「濯岩」的範圍有多大,殘留下的構件散落的範圍多廣,在綠竹成林的坡地上要做確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濯岩」被破壞後,部隊在雞庵山頂附近進行構工,所以有些人工痕跡可能是部隊留下來的,而不是原來「濯岩」殘留。

DSC_0107.JPG

從《珠山薛氏族譜》附圖來看,「濯岩」可能部份結構是因地制宜,利用雞庵山頂上原有的巨石而成,而部隊當年是用炸的方式破壞「濯岩」,所以說不定現在山頂看得到的許多巨岩當時都是「濯岩」的材料。

在金門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僑刊《顯影月刊》中在第十一卷(民國23年9月至24年2月)之後由珠山新村文藝社所負責的文藝欄即以「濯岩」為名,主要就是取自「濯岩」景致優美的意境作為文藝發表園地之名。而在珠山耆老訪談中,也不乏關於「濯岩」的回憶。有些人難忘童稚時在巨石下方嬉戲的場景,有些人則忘不了當年在巨岩上曬蕃薯籤的回憶,更有的,對於「濯岩」在月光下閃閃發亮的情境念念不忘。而這些,都隨著「濯岩」的拆除,永遠走入歷史之中,只留下無法確認的痕跡,留待後人追尋。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