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番仔厝保德宮

「凱達格蘭」,一個曾經如繁星般散布在台灣北部的原住民族,如今如流星般墜入歷史的洪流之中。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屯山山腳下有一個部落,族人居住在一個常常有煙霧繚繞的地方,充滿了神祕的氣息,於是人們給了它一個特殊的名字-「Patauw」,意思是「女巫」,「凱達格蘭北投社」成為了部落的姓名。

在歲月流轉,時空變遷之後,「北投社」的人們離開了那個水氣氤氳的谷地,走進了平原,只留下些許的蛛絲馬跡供人追尋。

北投豐年里(番仔厝)

搭乘台北捷運出了北投站,沿著捷運的路跡向前,走到了大業路與豐年路的交叉口附近可以看見一塊「豐年里」的牌子,讓人充滿了田疇平野,歲豐年年的意象。不過,如果你問世居在此的老人家,他們告訴你的地名就沒有這麼美麗了,他們會告訴你,這裡叫作「番仔厝」。

番仔厝綠地

走道大業路左轉,路的一邊是十信高中,另一邊則是一片小綠地,上面有一塊石碑,上面明白的寫著這裡的地名-「番仔厝綠地」。

從周圍的環境來看,這裡應該是有其他建築物的,不知為何現在只剩下一塊空地。

番仔厝保德宮

再往前,就是大業路517巷的路牌,巷口有一塊牌子寫著:

番仔厝
保德宮
池府王爺
福德正神

讓人們確定自己踏進了「番仔厝」的地界。

番仔溝 番仔溝

彎進巷子,巷道順著一條水道延伸,隔著水道則是一片荒野。

簡單的水道上,靠近大業路的一端有一個水閘門,攔住了大部分從上游隨著水流而來的垃圾,讓之下的水流看起來清澈許多,水中甚至有魚群優游其中,看起來就是一幅典型的農村景象,讓人忘記不遠處就是繁華的市區,更讓人忘記這條水道過去是番漢的界線。水道以東,清代時是漢人聚居之地,以西則是凱達格蘭平埔族部落所在,所以人們給了它一個讓人難忘的名字-「番仔溝」。

我站在「番仔溝」的這頭望向那頭,遙想當年沿著水道分布的頂社、中社與下社。位於現在貴子坑休閒活動區水咚咚瀑布附近的頂社與復興崗附近的中社早已消失無蹤,幾乎不見任何遺跡,而下社的舊址正是捷運淡水線經過的地方。當年凱達格蘭北投社從山谷遷到這水道的附近定居,如今人們稱這條水道為「牛磨坑溪」。

番仔厝保德宮

沿著「番仔溝」往前走,沿路只見不絕於途的資源回收車輛,不久就可以看見一座鑲著「保德宮」牌匾的廟宇,這裡就是巷口所指引,祭拜「池府王爺」的所在,也是凱達格蘭北投社曾經存在的重要佐證。

番仔厝保德宮 番仔厝保德宮

走進廟裡,與漢人廟與大同小異的陳設,讓人看不出與「北投社」到底有何關連。不過既然「凱達格蘭北投社」的族人曾經有過遷移,加上目前自認為是「北投社」族人的也不多,最重要的是凱達格蘭族是一個漢化已深的部族,屬於平埔族的特色不濃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番仔厝保德宮

不過神尊前的供桌上仍有蛛絲馬跡可循,上面刻著「潘金堂、潘秋木、潘杉、潘木杞、潘蘭香」等奉獻人的姓名。

在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改漢姓的例子,而「潘」是其中很常見的一個姓氏,主要就是取「潘」字帶有「番」字邊。

番仔厝保德宮池府千歲(番仔王爺) 番仔厝保德宮平埔社土地公

「保德宮」可以說是許多落難神明的庇護所,這裡面所供奉的神尊背後都有一段滄桑的歷史,許多都是輾轉流浪到此後才得以安身立命。

這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主神「池府王爺」,就是人稱的「番仔王爺」,也就是上圖中左邊的那位神尊。

稱為「番仔王爺」,並不是因為神尊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祂真的是漢人的「池府王爺」。傳說王爺金身在大約一百五十年前漂流到北投社的頂社境內,當時已經從山谷遷居出來的凱達格蘭族人就把祂恭請到潘姓爐主家中,每戶輪流當爐主,誠心供奉,祈求王爺能夠保佑他們的平安。在那個不得不遷移的年代裡,「池府王爺」撫慰了北投社族人的心,尤其當族人生病時,只要誠心誠意的焚香祝禱,王爺都會為他們解除病痛。也因此,當神尊輾轉來到「番仔厝」之後,居住在這裡的北投社族人不許異族來祭拜他們的守護神。後來因為「番仔厝」沒有其它宮廟,而池府王爺真的很靈驗,大家才讓所有居住在「番仔厝」的人,無論是凱達格蘭人還是漢人,都可以來祭拜,甚至演變到後來,當「關渡宮」的媽祖出巡時,也都會來「保德宮」作客。

只是,現在「保德宮」的位置不是原本的廟址,原本的廟在蓋捷運的時候被拆掉了,也就是大業路旁的那一片空地。

番仔厝保德宮(原福神宮部分)土地公

「保德宮」裡面可以看見一塊「福神宮」的廟額,事實上現在「保德宮」的位置是兩座遷移過的廟合在一起。「福神宮」是一座土地公廟,最早也不在這個位置上,原本的廟在1984年被大水沖壞,所以當「保德宮」遷移位置重建時,「福神宮」裡的土地公們也都全部被請到這裡來一起共享人間香火。

本來「福神宮」裡的土地公們現在幾乎都被請到同一個地方一起供奉,但是有一尊石製的土地公卻被請到「保德宮」中央,與池府王爺等神明一起被玻璃櫃保護起來。說起這個原因,有一頁發生在我們這個年代的傳奇。

這尊土地公,長年穿著神衣,信徒們基於崇敬的心也不敢去掀,但1994年,信徒們組團去北港朝天宮進香,恭請這尊神尊一起去,但捧金身的人經過天公爐時,不小心讓土地公神像掉進天公爐裡,在七手八腳的把神尊從爐中請出來後,發現神尊底部刻著「平埔社」三個字,才知道原來這尊神像是當年北投社的人所留下來的。

不過最讓人稱奇的是,進香回來大約一個月,土地公右手拿的如意、左手握的手杖、還有胸口與膝蓋等處竟然自然浮現出金紅色的斑紋,現在看來還非常的鮮明。

 

 

番仔厝保德宮祭儀用具

「番仔王爺」其實也不是一進駐「保德宮」就允許漢人進去祭拜的。1944年五名潘姓信徒集資在十信高中對面建了「保德宮」,但是仍然不許凱達格蘭人以外的人來祭拜,直到1971年成立了管理委員會才改變這個規定。而且每年到了農曆六月十八日,「池府王爺」聖誕的時候,這裡會舉辦廟會,附近的人都會參加,場面非常熱鬧,所以廟裡保存有祭儀用的法器。不過一直到現在,池府王爺平常是不降駕辦事的,如果信徒有求,廟裡媽祖有乩身會為大家服務。

至於「池府王爺」要怎麼治病,地方傳說,如果有感冒、腸胃痛等症狀,可以上香祈禱王爺醫治,如果王爺同意就可以鑿取神尊底座,用木灰泡水服用治病。但是因為常期以來太多人來刮木頭了,所以現在神尊下方有一個拳頭大的洞。為了避免神尊受損,幾年前已經用土把洞補起來,也不再讓人來刮木頭了。

番仔厝保德宮前

如今包括「保德宮」、番仔溝、池府王爺神尊、平埔社土地公,還有「番仔厝」的地名與相關的宗教儀式,都因為見證了「凱達格蘭北投社」的存在,還有記錄了平埔族與漢人相遇後在文化上的交流與影響,清楚的交代了歷史的脈絡而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會」一起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凱達格蘭北投社」之名指定為「文化景觀」。但這個指定目前遇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保德宮」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私有地,是隔鄰十信高中的體育場預定地。當年把廟遷來這裡的時候,十信高中的負責人蔡氏家族是以口頭答應,並沒有文件簽署。但如今的焦姓持有人雖然人在國外,卻不斷索討這塊地,想要把廟拆掉,甚至已經在從大業路到廟前開了一條大型機具可以進入的道路,隨時準備要拆廟。

我不知道,好不容易在這裡找到棲身之地的神尊們,是不是又將面臨另外一次的流離失所,屬於凱達格蘭北投社的記憶,是不是又要再一次的散失?

要找回一段失去的記憶不容易,要保留住兩種不同文化交會的痕跡更難,現在的凱達格蘭族人早就隱身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關於他們曾經存在的少數遺跡,難道不該把它保留下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會禮拜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投教會禮拜堂

曾經矗立在這裡的禮拜堂,如今移入北投繁華的市區,陳舊的外貌,訴說著東方與西方兩種異文化的交流,雖然古老,卻因為建築的存在而讓人忘不了這一段歷史。

其它的呢?

那些凱達格蘭北投社的其他傳說發生的地點呢?

如果一個學校的主事者無視於所在地曾有的文化,那麼又該以什麼的立場來作教育的工作?

番仔溝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凱達格蘭北投社(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種類:其他
公告日期:2008/07/08
公告文號: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78200號
行政區域:臺北市 北投區
地址或位置:大業路517巷58號

指定理由:
1.具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之歷史重要見證。
2.代表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信仰生活與清代漢人移民後之影響,透過保存之神像、祭具文物、祭典儀式,見證漢、原互動融合史之意義。
3.保德宮係土地公廟與王爺廟的複合廟,其址雖非原址,惟所在位置從未偏離過平埔族人生活範圍,整個地理環境仍保有原住民傳說、包括地名番仔厝、番仔溝、宗教信仰及漢、原間之互動關係,甚為少見。是臺北市極少保有部落痕跡、集中居住、地名完整、文化與歷史脈絡清楚之處,見證平埔族居住活動之範圍,反應地區漢、原定居之地景特色。

法令依據: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4款。

特徵:關連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之口傳、文獻資料或生活、儀式行為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二、

名稱:凱達格蘭北投社(保德宮、番仔厝、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
種類:其他
公告文號: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78200號
公告日期:2008/07/08
行政區域:臺北市 北投區
位置:大業路517巷58號 / 中央南路1段77號

登錄理由:
1.具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之歷史重要見證。
2.代表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信仰生活與清代漢人移民後之影響,透過保存之神像、祭具文物、祭典儀式,見證漢、原互動融合史之意義。
3.保德宮係土地公廟與王爺廟的複合廟,其址雖非原址,惟所在位置從未偏離過平埔族人生活範圍,整個地理環境仍保有原住民傳說、包括地名番仔厝、番仔溝、宗教信仰及漢、原間之互動關係,甚為少見。是臺北市極少保有部落痕跡、集中居住、地名完整、文化與歷史脈絡清楚之處,見證平埔族居住活動之範圍,反應地區漢、原定居之地景特色。

法令依據:文化景觀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4款

土地使用分區: 都市地區 其他使用區 農業區、綠地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道路用

土地使用狀況: 農業區、圳溝、番仔厝公園使用

內容與範圍:保德宮(含供奉之池府王爺、土地公神像原尊、祭具及祭典儀式等)、番仔厝(北投區豐年里所在地名)、番仔厝綠地(北投區豐年段1小段1、1-1、9、9-1、10、10-1、11、12、20、21、23、23-1地號;北投區豐年段2小段470、471、471-1、488、488-1、489、489-1、490、490-1、491、492、508、509等地號)、番仔溝及長老教會北投教堂之範圍。

現況: 良好

特徵:

關連之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之口傳、文獻資料或生活、儀式行為: 北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居住社址,現今北投地名乃源自平埔族北投社之名。根據史料記載,生活在北投社的平埔族人,因為清代漢人的大量移入,生存空間大為縮小,在清末時期居住在三層崎(頂社)的平埔族人,在日據時期因為日本政府看上該地區有品質不錯的白土,乃以不合理的低價強制收購土地,頂社居民因而被迫移居中社(現政戰學校)、番仔厝(現十信工商對面)或移出北投。移至中社的平埔族人又因日本政府的興建跑馬場,又再度被迫搬離,至此番仔厝一帶遂成為北投社僅剩的部落,雖然至今番仔厝的地名仍在,但居住其中者以漢人為主。北投番仔厝位於大業路以西,捷運北淡線以東,十信工商對面,這是平埔族嗄嘮別社原址之一。位於北投區大業路517巷58號的保德宮,宮內供奉之池府王爺千歲之沈香雕像原為大陸神祇。原尊150前漂流至貴子坑上游平埔族北投社頂社境內,經平埔族民護駕供祀於潘姓爐主家中,成為庇祐原住民之神佛,俗稱番仔王爺。宮中除供奉池府王爺千歲外,還有平埔族民供拜之原土地公石雕像(青斗石刻製,背部刻有平埔社,右手持如意,左手持杖)。早年池府王爺神祇係輪流供奉於平埔族「潘」姓爐主家中,據稱原來池府王爺千歲只有番仔厝的平埔族人可以祭拜,不許異族祭拜。後因番仔厝內無其他祠廟且池府王爺相當靈驗,在大家的協議下,乃建廟供全庄人祭拜。 1971年「番仔厝」庄民集資,於北投區大業路525巷6弄1 號建廟,供庄內信眾參拜,名為「保德宮」。後因捷運淡水線之興建,遷至大業路525巷12號後面私人菜園內供奉。1973年,番仔厝庄民共同信仰之番仔溝頂土地公廟「福神宮」因貴子坑淹大水而崩塌,保德宮管理委員會決議於現址重建「福神宮」﹙大業路517巷58號﹚,宮中共同供奉池府王爺與土地公。1995年於原址擴建廟宇,成現今之規模,宮中共同供奉池府王爺與土地公。每年農曆6月18日王爺聖誕祭典,乃是該區域的重要祭神活動。部分平埔族後人因信仰的變遷,番仔厝亦曾為基督教傳播地,具考證長老教會北投教會原址以前在番仔厝內,早期教會多是平埔族人,現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古蹟為西元1912年所建。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