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海軍井

從金門本島不管是到烈嶼(小金門)或是藉由小三通到對岸的廈門,如今都要經過水頭碼頭,舟船往來頻繁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像水頭曾經有過一段平淡的歲月,至於知道在兩岸分治以後,水頭曾有作為海軍基地歷史的人就更少了,雕梁畫棟的中界洋樓群及歷史悠遠的十八支樑建築群組讓水頭成為金門僑鄉文化與閩南文化的代表聚落之一,關於戰地的過往卻慢慢被人遺忘。

不過,如果有心在水頭聚落中搜尋,還是可以找到不少關於戰爭的遺跡,例如「海軍井」及周邊的相關設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水頭海軍井

嚴格說起來,「海軍井」並不是一個古井,它的出現其實就代表中華民國海軍駐守在水頭的一段歷史,角色有點像是烈嶼的國姓井。只是國姓井畢竟是個傳說,在沒有相關文物及文獻證明,親炙鑿井之事的人現在也都不在人世的情況下,傳說就只是個傳說。而水頭「海軍井」就不一樣了,當年親見鑿井的人至今仍有在人世者,他們都是活著的歷史事件簿,心中記錄著這一段歷史。

水頭海軍井

雖然古寧頭戰役的主要戰場是在金門本島的西北角,但位於西南角的水頭並沒有在這次戰役中缺席。除了前水頭黃氏家廟前的廣場成為野戰醫院外,當時駐守在水頭的海軍也用艦砲轟擊登陸的共軍。在那之前,水頭就是海軍的基地,但是水頭附近的淡水資源並不豐沛,為了補充軍艦上的飲水,所以海軍雇請廈門人龔水盛、黃孝榮及劉開田等在水頭聚落內鑿了一口深13公尺的井,而且為了安全因素,井旁加蓋了一座防空洞,如果發生戰爭,可以躲在洞裡取水

水頭海軍井

不過,1952年發生了「九三砲戰」,水頭因此受到重創,海軍基地也因此遷往料羅,因為戰事而起的風光歲月也到此結束,水頭回復了過往的平淡,雖然依然有駐軍,但盛況卻已經無法與過去相比,「海軍井」也與曾經作為小金門運輸連聯絡站和軍郵一局的前水頭142號民居一樣,成為這段歷史的一個見證。

水頭海軍井

經過幾次的整建,「海軍井」旁的防空洞顯得比聚落中其他同類建築整齊美觀許多,只可惜缺少了說明的面板或是文字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等到見證過這短使時的老成都凋落以後,或許海軍在水頭的存在對後世來講只是一段無法證實的傳說,就像現在沒有人能確認國姓爺在烈嶼的存在一樣。

水頭海軍井

曾經,「海軍井」被附近的居民加蓋停用,但在這幾年井口又被再度開啟,只是汲用井水的已經不再是海軍將士,而是附近的平民老百姓。那段屬於海軍在水頭過往的海水記憶已淡入歷史的洪流中,井依舊是井,永遠為了需要它的人而存在。

不管用的人知不知道它曾有的風光歲月。

水頭海軍井

關於這口井,曾經有過這樣的故事:

四十七年地區沒有自來水設備,所以當時水頭船艦用水均靠人工挑,在水頭村有一口井,稱海軍井,專供軍艦用,村民挑一擔水到碼頭船上三塊錢,所以附近鄉村婦女均提過水。」 陳水平《八二三炮戰親歷記事》‧2007

像這樣親身所見的故事,現在能講的不多,以後只怕越來越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