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在金門有「七日權君」的傳說,是指青嶼人張敏(生於明宣德九年,西元1434年)曾經在明憲宗成化年間代行君權的傳說。而張敏因為保祚有功而被稱為「義父太上皇」,影響所及,明孝宗登基後降旨將張敏故居青嶼的宗祠賜名為「褒忠祠」,立「褒忠坊」,並且改建張敏族人的舊居兩棟,一棟是張敏次兄張太翊族系所居的「子午厝」,另一棟就是其長兄的故居「甲庚寅申厝」。

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甲庚寅申厝」,位於青嶼張氏家廟(褒忠祠)的右後方,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奉旨改建,距離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原本是二落大厝,但前落塌壞已另作改建,於是變成現在的模樣。而且從現在的外觀看來,可能改建的次數還不只一次,形成這樣同一立面部份磚牆,部分石牆的景象,石牆部分還有平砌跟人字砌的不同,每次的改變都留下了痕跡,堆疊成為一幅歷史的圖畫。

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從側面的牆身來看,「甲庚寅申厝」還保留著明朝建築「出磚入石」的特殊結構。前面上的灰泥則是代表原本這些牆都是有塗泥的,只是灰泥在時光的沖蝕下逐漸脫落,「出磚入石」的內在才得以呈現。

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從整個建築的背面來看,雖然後落的形制大概保持良好,但牆面仍不乏修補的痕跡,半但所使用的石材表面粗細不一,甚至連現代的水泥都上牆了,與隔壁建築堆砌整齊的石牆相比,讓人不禁懷疑,到底哪一棟才是張敏族人的故居?

歷史是一段不可逆的過程,曾經發生的事不能佯裝不曾發生過,但頹圮的房子可以重建,只是重建的房子通常留不住歷史的餘溫。像這樣留住修補痕跡的房子,其實本身就是一部歷史長卷,細撫長卷,不同時代的記憶浮現,引人進入過往的時空。

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雖然從牆面現狀看不出「甲庚寅申厝」過去那段奉旨修建的風華,但是關於家族的榮耀,後代子孫還是有一種堅持。

或許,只從牆面看,「甲庚寅申厝」充滿了歷史的補丁,屋頂揚起角度高於鄰宅的翹脊燕尾,依然保有屋主不可一世的風光。

滿佈屋脊的「瓦筒」,是張敏族人另一種驕傲。唯有官宦世家才得以在屋頂使用「瓦筒」(或稱「筒瓦」),使用數量與官階大小成正比。在金門,偶而可以見到民居屋頂三道或五道瓦筒,如果要整個屋頂都是「瓦筒」的民宅,全金門大概只有曾經權君七日的張敏故鄉青嶼看得見了。

金門青嶼甲庚寅申厝

張太常是長敏的長兄,張敏幼時父母雙亡,全靠長兄養育。明正統十四年(1448年)亂事後,張敏與從兄張慶、從堂兄張本被閹送京師,張太常則被充軍。日後平反,張敏更因無後而收張太常之子張苗為養子。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太常扶養,就不會有日後的張敏。

只是關於這一段歷史,猶如「甲庚寅申厝」後牆上的石敢當,曾經的守護,逐漸在時光之流中風化,所有的一切,盡付風中,留待有心人細心讀取。

DSC_0302-1.JPG 

金門青嶼張敏「七日權君」傳說相關場域:

青嶼張氏家廟(敇賜「褒忠祠」大宗)

欽旌褒忠坊

重恩堂(已毀)

欽旌子午厝

欽旌甲庚寅申厝

張敏衣冠塚

下馬碑(已失)

南京通政使司嘉議大夫通政使張益初淑人林氏墓

懷遠將軍錦衣衛指揮同知張太常淑人陳氏墓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