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水頭怡齋

清朝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國力達於鼎盛,此時不少擁有商船的人因為運販而致富,其中也有金門人,人稱「黃百萬」的黃俊便是其中之ㄧ。

黃俊是水頭黃氏長房小宗派第十三世,字伯葵,諱汝試,諡懋齋。他在內地經商有成之後,返鄉建「酉堂」作為子弟課讀的場所,希望後代能夠進入仕途。其長兄黃祈下有秦、楚、魏、吳四子。次子黃楚十五歲隨叔父黃俊北上行商,一年後便有可觀的獲利,便自行購船貿易於天津與錦州間,後來也效法父叔興建書齋於故里,稱為「怡齋」。

金門水頭怡齋

作為一個書齋,「怡齋」的建築不像「酉堂」是個包括門樓、正屋、護龍、花廳、庭院等的建築群。一進三開間加軒亭,再以磚石圍出專屬的前院,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建築,是個形制簡單的建築。

金門水頭怡齋

「怡齋」建築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屋前的軒亭。「軒」字原是「車子的通稱」,或指「篷車」,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指的是一種四邊無牆的結構,又稱為「抱廈」,在寺廟建築中則稱為「拜亭」「拜殿」。「軒」大多位於建築主體的內外之間,常常被人們作為休憩暫歇的所在,廟宇中則多提供為香客參拜點香之用。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幫人遮擋太陽,讓人避雨的附屬建築,通常建築在通風的高處,通常是附屬建築,也帶有裝飾的功用。

「怡齋」的「軒」位於建築主體前方,正對的就是一片平野山林,天氣熱時,風從聚落外圍吹來,為書齋帶來幾許清涼。下雨時,捲棚形式的屋頂又提供了暫避驟雨的功能,炙熱的陽光下,自然也是吹風納涼的好所在。

金門水頭怡齋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大多有一條主要的「正脊」,前後成兩坡,側面則看是否與山牆密接分成「硬山」與「懸山」,「懸山」的桁檁會突出山牆,在清代規制中,等級較「硬山」為高。至於「捲棚」外形似「硬山」與「懸山」,但沒有正脊,屋架桁檁大多為偶數,在正式建築中很少採用,因此在清代是不列入等級的。

怡齋的軒,屋頂中央沒有主脊,承接屋瓦的為弧狀桷木,再以四根桁檁撐起屋頂,是一般民居少見的「四架」作法,整個屋頂的外觀呈現出優美的弧度,增加了欣賞的美感。此外,軒的柱子直接頂住桁檁的「穿斗式構架」做法也與一般建築「疊斗式構架」不同。

金門水頭怡齋

怡齋除了屋前的軒亭結構與眾不同之外,軒亭華麗的「瓦當」也相當引人注目。「瓦當」最早見於周朝,盛於戰國、秦、漢,後來一直被中國傳統建築使用,是屋頂的建築構件,即筒瓦頂端的下垂部分,用來保護簷際的木結構,防止風雨侵蝕,同時也有美化建築的作用。另有一種說法,「瓦當」是屋簷端點的瓦片,具有擋住屋瓦的作用。因為「瓦當」大多為圓形,所以也被稱為「瑞珠」。怡齋的瓦當除了閩南地區常見的蓮花與梅花之外,還可以看見圖案畫,以類似古代銅器的圖紋做為裝飾,以近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人們心中的理想世界。

金門水頭怡齋

兩片瓦當之間有三角形的瓦片,讓屋頂的雨水從此處落下,因此被稱為「滴水」,也被稱為「雨簾」「瓦簾」或是「披肩瓦」。怡齋軒亭的「滴水」與瓦當採用相同的仿古風格,圖案是成對的瑞獸,對稱的構圖呈現出調和的氛圍。這樣的姿態與構圖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是透過工匠的想像卻讓它變成可能,這種調和現實與想像的圖紋,表現出人們對於自然祥和的祈願。

金門水頭怡齋

黃楚雖然年輕時就隨著叔父黃俊經商,但富裕後也捐官為「同知」。「同知」是明清時期的文官官職,為正五品,主要工作在於佐理知府專業的行政工作。若外出駐派者,其派駐辦事處稱為「廳」。例如清朝後期在台灣所設立的淡水海防同知,就是派駐在台灣掌管海防的官,駐地即為「淡水廳」。但黃楚的「同知」為捐官所得,未必真會被授予實權。除了自身之外,黃楚也為父親黃祈捐得「敕贈儒林郎」之銜。清代五品以上的文官稱為「大夫」,正六品至正八品為「郎」,而「儒林郎」為正六品官。

既然為官,書齋的興建自有一番講究,雖然不見繁複的裝飾,但木料皆為高級的福州杉,而牆面也使用金門當地不產的紅磚。幾百年過去了,屋頂坍塌,屋內也長出雜樹蔓草,牆面外敷的灰泥剝落,但裡面的磚牆卻是屹立不搖。

金門水頭怡齋

如今的怡齋,軒外清風依舊,但學子的朗朗讀書聲早成過往,在其中休憩的文書也不知所蹤。但遊人來到水頭,卻不忘到此一遊,或許有人是被造型特殊的軒亭所吸引,但更多人是到此憑弔,遙想水頭那一段被稱為「文里鄉」的過往。

金門水頭怡齋 

緊鄰怡齋的,是黃楚之父黃祈所建的「四維堂」,也是一座書齋。關於「四維堂」,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