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說到「戰地史蹟」,一般人聯想到的大多是砲台、堡壘一類的防禦工事。事實上,交通運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胡璉將軍曾在其著作《金門憶舊》一書中敘述金門最重要的一條公路「中央公路」興建的始末:

中央公路,乃費力最大,艱苦最甚的一條路線。修築的動機是為了東西部隊互相增援容易。由以往作戰之實際經驗中證明,短距離戰場內的大部隊調動,急行軍的速度較汽車運輸為快。主持其事的是蘇時少將。施工部隊是十四師、十八師。由工程專家測量設計,從後浦經雙乳山攀入太武山西部再轉而南以達料羅灣,全長約二十公里。為了尊重專家的高見,注意到坡度及彎度的安全,雖然力求平直,卻仍然犧牲了不少原則。由小徑上太武山西尾便是一例,本擬架橋騰空,直上直下,但還達不到平的要求,同時當時的財力與技術也支持不了那樣的做法。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如今的「中央公路」已改名「伯玉路」,沿途景色也與草創初期不同,但在「伯玉路」與「瓊義路」的交叉口附近卻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水泥製圓桶狀物體,特殊的造型往往讓初次到金門的人不由得多看幾眼。

這個水泥圓筒狀物體其實正是見證「中央公路」興建歷史的戰地史蹟-「壓路滾」。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壓路滾」基部有一塊高50公分寬150公分的花崗岩石碑,鐫刻著以下的碑文:

金門交通建設史蹟

  民國四十一年,駐軍官兵感於交通不便,在司令官胡璉將軍之領導下,修建中央公路。
當時機具缺之,築路工程皆賴人力,此「壓路滾」,為施工時壓實路基之唯一有效工具。
今睹道路寬闊平直、緣蔭夾道,懷緬當年將士築路之辛勞,特將此「壓路滾」陳列,以為紀念。

金門防衛司令部誌

中華民國八十年二月十六日

雖然立碑的時間並不算久遠,但這段碑文點出了「中央公路」興建的年代是民國四十一年。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石碑下方是一幅石雕,以浮雕的手法表現出「壓路滾」的使用方式,也呈現出當年純以人工興建「中央公路」的情景。

《金門憶舊》中這樣描寫修築時的景象:

在開始修築時,官兵們以酒瓶擊土使平當作碾路機;由太武山肩石而來,又以石擊石地代替以後的碎石機;挖高墊低,都用肩挑,就算作推土機。那種苦況殊非今天的人們所能想像。但那些值得贊揚的官兵,從來不曾垂頭喪氣,口出怨言。有時看到軍師長或者司令官和他們一起揹時同行,還會高聲歌唱「我們好比上火線,沒有後退祇上前,唉、呼、啊......」來。「樂觀奮鬥」「抬頭樂幹」的精神,每每使筆者一石在背,渾身是汗的時光,不禁也笑逐顏開。克服了艱苦,終底於成。

似乎築路並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樂的事。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當時所修築的路面,是「先將路面挖平,舖編好鋼筋,再灌入幾乎一公尺厚的水泥。」如此不惜成本的工程,著眼點還是戰備考量,期望能夠「路面好,車輛使用的壽命可以延長,一旦進入戰爭,運輸的速度可以提高。

事實上「中央公路」在近代史中真的佔有一席之地。

民國四十七年毛共炮擊,我們在敵人炮火下由海運將自走榴彈砲搶灘登陸時,最初是寸步難移,必須以少數鋼板墊沙而行,但一到水泥路上,砲車躍進如飛,迅速加入戰鬥,...厥後威力更加強大的巨炮,陸續運來參戰,毛共乃不得不低首求饒。」《金門憶舊》中如此寫道。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只可惜,這樣一個見證戰時記憶的珍貴物件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愛的眼神,匆匆來去的輪車只把它當作是一個若有似無的裝飾品。戰地政務解除之後,似乎連相關單位也忘記了這裡,雖然水泥材質可以忍受風吹雨打,但周圍的環境除了路邊費心照料的花木以外,環繞「壓路滾」的鐵鍊脫落了卻無人聞問,或許哪一天,連它消失了都不會有人注意,任憑那段屬於戰地的過往如當年路兩旁的木麻黃行道樹般,深深積壓在記憶的深處,直至消逝無蹤。

金門中央公路(伯玉路)壓路滾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