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若要說在金門地區登場的歷史人物中悲劇色彩最濃厚的,莫非南明四王中的魯王朱以海了。

朱以海,字巨川,號恆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從明崇禎十七年(1644)被封為魯王後,歷經南明福王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被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在紹興擁為監國。

雖然政權建立後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的部隊,控制了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合州等地,並憑借錢塘江天險曾會兵合攻杭州。但因與隆武福王爭奪皇統加上政權腐敗,終在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初被清軍攻佔紹興,建立不到一年的政權宣告滅亡,魯王逃難至舟山。永曆五年(1651年)清兵攻克舟山,魯王敗走廈門,隨後駐蹕金門,再徙廣東南澳,永曆十三年(1659年)夏回到金門,最後在永曆十六年薨於金門、葬於金門。

一生顛沛流離的魯王,在金門前後居住了十年,期間感嘆自己輾轉流離且如浮雲般居無定所,因此在所居住的金門城外,日常流連的古崗湖畔巨石上題了幾個大字。如今這幾個大字及周邊相關的題刻都被指定在金門縣定古蹟「漢影雲根碣群」的範圍之內。

eb57.jpg

說是「碣群」,自然不是單一的石刻。從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上所附的「漢影雲根碣群」全區平面圖來看,古蹟範圍內包含了五個石刻,雖然說近年在此範圍附近陸續有新的石刻被發現,「漢影雲根碣群」的古蹟範圍最好再加以精確的指定或擴充,但這些新見的石刻都還有待更深一步調查研究,一般人如果沒有熟悉者帶領也不容易發現,所以在此就先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站的附圖,將金門縣定古蹟「漢影雲根碣群」的範圍限定在重鐫漢影雲根石刻、闢沌石刻、七言律詩四首石刻、舊漢影雲根石刻、草書石刻的範圍內。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初來到「漢影雲根碣群」古蹟範圍之中,映入眼簾的就是位在中心位置高處的中國傳統式涼亭,這個涼亭稱為「古崗亭」,所在的位置就是海拔67公尺的「獻臺山」,依《金門志》的記載:

獻臺山 左揖雞籠、右抱南磐,在太文山南。旁即鼓崗湖,明進士董颺先隱處;鑿石為室,自題「正冠」二字。上有詩,旁鐫「石洞天」三字,不題名號。又「漢影雲根」四字,明監國魯王寓島時手書刻石。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祖、鄭纘緒,各有詩鐫石室旁。湖畔釣磯,颺先垂釣於此;前俯漂布石,鐫「董子垂釣」四字。

事實上,目前獻臺山所發現的石刻也不只《金門志》上所記載的這些,只是「漢影雲根」是其中面積最大且最明顯的。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說來奇怪,如今最明顯的「闢沌」石刻在清朝的《金門志》上竟然沒有記載,更不要提旁邊的「颺先」二字。

依《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的說明:

本碑位於獻臺山摩崖,明末處士董颺先的題刻,草書。董氏為鄭成功之妃叔,號沙河子,晉江人;隱逸山林,樂好題詠。題刻時間應是永曆初期,併「漢影雲根」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關於「董颺先」這個人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等以後有機會再提。某些資料提起「闢沌」兩字所在地是董颺先石室舊址,這就值得商榷了。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闢沌」石刻的位置就在「古崗亭」正後方,面對石刻右轉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見漆上藍漆的「漢影雲根」四個字,不過這裡的不是真跡,而是民國五十九年十月由金門縣立社教館館長王秉垣雇工重鐫的石刻,所以在角落可以看見「民國五十九年季秋重鐫」的字樣。

另外,「漢影雲根」四個字中,只有「漢影雲」三個字是仿魯王手書而刻,「根」字是由擅長書法的薛祖森補書,讓「漢影雲根」四個字能夠重現。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從「古崗亭」左轉下坡,可以發現右手邊的巨石上有另一個石刻,石刻以紅漆描字,並以藍漆框出範圍,這裡就是「漢影雲根碣群」的另一個石刻「七言律詩四首」石刻。

這個石刻在《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書中名為「漢影雲根詩碑」,說明如下:

本件摩崖題詩,其上原有「漢影雲根」碣,刻於明永曆八年(西元一六五四年)。係明遺臣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祖、鄭纘緒等人歷此謁王翰墨,有感其「意念深矣」,瞻誦之餘,賦詩誌慨,並藉以表達其對魯王身世遭遇的崇敬與對明祚繼存的憂心。本碑併「漢影雲根」列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也由於此石刻年代晚於「漢影雲根」碣,所以雖然「漢影雲根」碣沒有題刻年代,但可以從此詩碑推測題刻時間是在明永曆八年(西元1654年)以前,也就是魯王第一次停留在金門期間(永曆七年三月到永曆八年八月)。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七言律詩四首」石刻(漢影雲根詩碑)的碑文全文如下:

監國魯王遵澥而南駕言斯島揮翰勒石為
  漢影雲根四窩字意念深矣倬等瞻誦
  之餘同賦詩誌慨
十年潛見寄波濤手斸虯螭紫巘高江左
匡勳餘拄頰澥邦戾止事揮毫為章影續
扶桑燄匪石根維砥柱牢他日曰歸仍帶
礪從公倍憶舊譽髦  諸葛倬
郊坰野望酒清濯何處崔嵬森羽翯趨走
山精揮筆花縱橫字勢端龍角看觀漢影
識高深頂立雲根崇澥嶽湖水近知日月
心波光時映晴光卓  吳兆偉
翰墨題分婁魯鄉浯山曾似太山長青黎
筆掞雲根外鴻寶函開漢影旁僊鳥鳧鷗
多氣色江村草木有暉光袞衣是處歌遵
渚會見崇朝一葦航  鄭纘祖
陽蝌蚪志文雄忽綴驪珠碧練東漢影
昭回催海曙雲根菁倩擘秋空苔花繡擷
烟霞地墨露香傳草木風最是巨靈簪氣
色靜看一葉化江紅  鄭纘祖
永曆歲次甲午仲秋 朔恭題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從《金門志》中「諸葛倬、吳兆煒、鄭纘祖、鄭纘緒,各有詩鐫石室旁。」的記載,所謂的石室就在詩碑的旁邊,不過距離有多遠,這就無法確定了。

另外從《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書中「本件摩崖題詩,其上原有「漢影雲根」碣」的記述,「漢影雲根」碣原本的位置很可能就在這個詩碑的上方。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至於真正的「漢影雲根」碣如今滾落在獻臺山的山腳下,就在詩碑的前方。這一塊「漢影雲根」碣的真跡是何時滾到這裡的,雖然某些資料寫是民國四十九年時因雷陣雨而滾落,但地方傳說當年興建古崗學校時就曾經鑿用此石,導致「漢影雲根」缺字,所以真正的滾落年代應該是在民國初年。《金門古蹟導覽》一書中寫滾落時間是民國四年農曆三月初三夜晚,因為被雷電擊中而滾落。

滾落的「漢影雲根」碣後來也不受到地方的重視,所以才會有被鑿去蓋屋的事情發生,也留下:「古坑(古崗舊名)村人走到石龜(指魯王石泐處如龜形),就會青瞑。」的俗諺,譏笑古崗人不識真蹟。這是金門的地方傳說,真假如何,或許當成街談巷議的題材即可,別真的跑去古崗村裡去探究。到時被揍可是自討苦吃。

「漢影雲根」碣的正上方有一個「翰墨之寶」的章,據說是寧靖王朱術桂之後所留的,否則魯王如果自己誇自己的題刻是「翰墨之寶」未免太過自吹自擂,而如果是他隨行的臣子所刻又未免太過沒大沒小,應該是身分與魯王相當的寧靖王才會這麼做,更何況寧靖王正是魯王墓壙誌的作者。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在「漢影雲根」碣真跡的同一塊石頭上的另一角,刻了一首草書的詩,署名為「湖海釣狂」,關於這個石刻,在之前的文章「滄海浮天釣狂吟-金門古崗獻台山董颺先湖海釣狂題詩石刻」裡已經提過,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至於《金門志》中所提到的「石洞天」石刻就在「古崗亭」右後方的巨石上,雖然目前縣定古蹟「漢影雲根碣群」並沒有把它列進去,但它與「闢沌」石刻可能同出於董颺先之手,或許將來在確認「漢影雲根碣群」古蹟範圍時可以把它列進去,畢竟它是在前清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文獻中的石刻,尤其在「正冠」及董颺先石室詩刻已經消失的現在,它的存在可以讓後人藉以找尋石室之所在。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魯王從山東(魯)到浙江再到福建,然後再到廣東,最後回到福建,死在大陸邊陲的金門島上,一生漂泊,懷抱反清復明之心,但終究難以力挽時代的狂瀾,也沒有得到鄭成功的尊重,最後中痰而亡,抑鬱而終,留給後人的,除了在日後被發現的墓壙以外,就是這方「漢影雲根」的石刻了。後人登臨獻臺山上,前望古崗湖的萬頃碧波,後聽海潮的綿長濤聲,遙想魯王流離的一生,免不了是一聲嘆息,正如清人黃家鼎《金門弔明監國魯王》詩中所言:

大廈傾難獨木支,人心推戴見當時。
中興一旅思龍種,遺老孤忠泣豹皮。
跋扈將軍空寄命,崎嶇海島孰持危。
殘棋已覆猶爭劫,宰樹蒼涼啟後疑。

漢影雲根碣[金門縣定古蹟]

文化資產資料:

名稱:漢影雲根碣群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碑碣
年代:推斷應是在明永曆八年甲午(西元1654年)八月以前
公告日期:1985/08/19
公告文號:內政部(74)臺內民字第338095號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古城村獻臺山上
定著土地之範圍:資料尚未填寫
指定或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簡介:

漢影雲根碣群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古城村獻臺山麓,位金門島西南隅,其範圍略以北側公路為界,南側為獻臺山上之山巔巨石,西側亦為防風林,東側與國軍駐紮軍營相臨,獻臺山在地質上為花崗岩系,石材質地較為堅硬風化不易,在石上摩刻較費時,但刻成後較能保存,另一方面因石材內部結構成份包括石英、雲母、鐵等,表面常有深淺不一的花班隨機排列,致使摩刻字形不易閱讀。 

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魯王生前抗清復明,輾轉東南沿海,長達十八年;其間除了離開兗州到浙東,以至任監國,前後共七年,又駐南澳三年以外,寓居金門累計共達八年之久,在島上留了不少遺跡,其中以「漢影雲根碣」最能代表他的慨然之氣。魯王寓居金門時,於獻台山上巨石刻此四字,不乏有感嘆自己為抗夷敵,輾轉流離,有如雲朵般飄遊各地,最後到此地落地生根之感慨。

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漢影雲根碣乃是明監國魯王手書,鑴刻在一塊巨石上的碑碣。魯王朱以海,字巨川,號恒山,又號常石子;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西元1618年)五月十五日,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十一月十三日卒於金門,享年四十五歲。

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提供南明抗清之史實以及書法刻工等研究。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