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出金門城東門後左轉直走可以通往古城國小,在這個每年古地城隍遶境時以獅陣豔驚四種的學校旁有一個斜坡,下斜坡的鋪石地面縫隙中長滿了青草,沿著坡道走到底,可以看見一個由石製結構組成的場域。這個場域裡,有一個宋代就存在的古墓,只是在近千年的時光之流中,扣除不為人所知的漫長歲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它是被當作明末清初的王者之墓,人們稱它為「魯王墓」。

關於這個以千年古墓為主的場域的故事,要從清道光十一年(西元1833年)開始說起了。當時金門文人林樹梅在金門城城東發現一個古墓,當地人稱為「王墓」。他參考文獻,跟據明太僕少卿沈光文輓魯王詩序的記載:「葬於金門城東之青山岩,坐酉向卯,其前有湖,右多石峰,魯王嘗徜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於石」,判定這個墓就是南明魯王朱以海的墓塚,並且報知福建興泉永巡道周凱。周凱知道後命令金門縣丞清界址,加封植,禁樵蘇,樹碑以表之。直到民國四十八年8月20日,國軍部隊在金門城東炸山取石,發現了魯王真正的墓塚所在,人們才知道這裡並不是魯王的墓,才結束百餘年來的錯誤。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一進入這個場域,最明顯的就是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上面寫著:

大清道光十六年歲次丙申四月建

明監國魯王墓

福建興泉永道富陽周凱書

這就是當年周凱將此墓當作是魯王墓時所立的碑,碑的背面則有《明監國魯王墓碑陰記》,目前現場所見碑文如下:

明監國魯王墓碑陰記

王諱以海字巨川明太祖十世孫崇禎甲申襲封魯王乙酉監國紹興師潰鄭
綵自舟山迎王入閩居中左所鄭成功脩寓公之禮戊子居閩安頒監國三年
厤有興化以南二十七州縣旋失癸巳去監國號居金門凡十年壬寅成功死
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會王得哮疾於十一月十三日薨王於萬曆戊午五
月十五日年四十五葬於城東王所嘗游地野史載成功沈王於海又稱王薨
於海外皆傳訛也沈太僕光文挽王詩序云墓前有大湖按之即今鼓岡湖去
墓里許湖南多石鐫王手書漢影雲根四字並從亡諸臣題詠知王嘗游息於
此則墓在金門無疑惜久湮失林生樹梅訪得之凱於分巡閩為樹墓碑禁樵
蘇加封植焉懼其久而復湮也為記於碑陰願金門士人歲時祭掃共保護之   

大清道光十有六年歲在柔兆涒灘孟夏之月富陽周凱記又書

但此碑文與《金門志》中引周凱《內自訟齋文集》的文字有出入:

王諱以海,字巨川;明太祖十世孫。崇禎甲申,襲封魯王。乙酉,監國紹興。師潰,鄭自舟山迎王入閩,居中左所,鄭成功寓公之禮。戊子,居閩安,頒監國三年。有興化以南二十七州縣,旋失。癸巳,去監國號;居金門,凡十年。壬寅,成功死;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會王得哮疾,於十一月十三日薨;距生於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五。葬於城東(王)所嘗游地。野史載成功沈王於海,又稱王薨於海外,皆傳訛也。沈太僕光文挽王詩序云:『墓前有大湖』;按(之)即今鼓岡湖,去墓里許。湖南多石,鐫王手書(書漢影雲根四字)並從亡諸臣題詠。知王嘗游息於此,則墓在金門無疑。惜久湮失!林樹梅訪得之,凱(於分巡閩)墓碑、禁樵蘇,加封植焉。懼久而復湮也,為記於碑陰。願金門士人,歲時祭掃,共護之。

  (大清)道光( 十有六年歲在柔兆涒灘孟夏之月富陽丙申月日,周凱()又書(「內自訟齋文集」)。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一般說來,刻在石碑上的文章通常會比較完整,但不知為何目前現場所見的碑文疏漏不少,而且有些字句是不應該漏掉的,像「距生於」是明顯漏植的,鄭「」寫為鄭「」更是讓人覺得奇怪,而《金門志》中也漏了不少,以()標示者皆碑文中有而《金門志》中無的字句。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發生時,這塊碑在8月24日下午被砲擊中,「王」字右上方被敵炮擊缺約一尺。9月8日下午,這塊碑第二次被擊中,這次被砲彈打斷倒塌。隔年1月7日下午,這塊碑連同古墓被俄製122加農砲彈命中,損傷慘重。或許後來把碑扶正修復時,由於受損過於嚴重,加上重刻時沒有做好比對的工作,讓碑文與原本有出入,但就保護文化資產的觀點來看,相關單位真的該好好處理一下,不能因為現在確認不是魯王墓就不重視,當作不知道這回事。

19831104kmdn-01.jpg 19831104kmdn-02.jpg

721105金門日報.jpg

既然魯王真墓出土,那麼這個墓到底是誰的墓呢?

同樣的疑問也存在許多人的心中。

所以民國七十一年12月時,金門地方人士集合研討,經縣政府層呈國防部轉行政院,由文建會推薦成功大學黃典權教授及師範大學王啟宗教授兩位專家到金門監掘,出土了銀鐲、纓絡、宋元豐銅錢、小瓷碗、古磚等,墓中骨骸經土公蔡水源鑑定為女骨。黃、王二教授根據遺物並參考文獻,確認墓主為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命婦之墓。之後將骨骸以瓦棺裝歛,仍就原穴封葬,並在墓穴上豎立「宋元豐命婦之墓」的墓碑,原本周凱所立的碑則移到一旁。

上面兩篇是當年《金門日報》關於此事的報導,日期分別是民國七十二年11月4日跟5日,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下相關報導。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這件事情過後,除了相關場域予以保留之外,還在墓旁豎了一塊石碑,說明整件事的經過:

明監國魯王疑墓掘考誌

明監國魯王朱以海薨於金門,墓址年久莫稽,致明史有成功沉王之誣;清道光間,
邑之士人林樹梅發現此古塚,以其氣局恢宏,誤為王墓,而報諸於福建興泉永巡道
周 凱,勘考樹碑,蓋欲以白沉王之冤,表景懷魯王英範之忱,砥礪民族精神志節
也,後人更因而建亭封植,遂為懷古勝蹟。迄民國四十八年秋,守軍於古崗湖西構
工,掘出魯王真塚,壙誌詳實,昭雪三百餘年成功沉王之冤誣;今魯王新墓己崇建
於太武山麓,而此古墓猶以魯王疑塚並存;慮後世之混淆、度懸疑之可決,乃建議
行政院文建會同意掘考,即委史學家黃典權、王啟宗兩教授於七十二年十一月三日
來金監掘,依據掘出之宋元豐通寶、銀鐲、珠結頂架、骸骨、棺釘及朱漆碎片等項
詳加鑑考研析,確認為宋代命婦之墓,使此自道光以來百餘年之魯王疑塚豁然澄釋
,而攸關北宋史蹟之墓中人,則有待續考,因葬復原墓,樹碑曰:「宋元豐命婦之
墓」,立石敘掘考經過。原有周碑、魯亭、古蹟,均予維護保存,並美化景觀,藉
供觀遊憑弔而懷古勵今,當有得於心而志於道焉!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孟冬榖旦 金門縣江蘇邳縣張人俊印謹識

到此,千年古墓回復了原有的寧靜,只有隨風飄來的琅琅書聲相伴,仰視過往的白雲悠悠。

金門城魯王疑塚(魯亭) 金門城魯王疑塚(舊魯王墓,宋元豐命婦之墓)

當年周凱立「明監國魯王墓」碑時,發現這個墓的林樹梅寫了一首名為《修前明魯王墓即事》的詩:

蒼茫雲海懷王孫,遺骨猶存亂石根。
島嶼十年依故老,東南半壁望中原。
地經兵燹無留碣,字蝕莓苔有舊痕。
從此青山妥抔土,春來杜鵑莫啼冤。

雖然現在知道這個墓不是真正的魯王墓,但周遭的氛圍卻讓人有種淡淡的惆悵,或許百多年來到此憑弔魯王的人,對於魯王身為監國卻是一生窘迫困頓,有了無限感概,這些感概深入了這塊土地,化作了無可言的孤寂,跨越時空,千秋萬世,成為無可化解的遺憾。

【附錄】:

《金門志》中關於魯王墓的記載:

監國魯王墓 在古坑後埔。

附錄

世傳明監國魯王薨於金門,葬後埔,墓久堙失。道光壬辰春,林生樹梅訪得之城東鼓岡湖之西。墓前合灰土為曲屏,不封樹;土人稱王幕,不知何王墓也。下一墓形制相似,相傳瘞王從亡,歲久為耕犁所侵。林生急白凱,檄金門縣丞清界址、加封植、禁樵蘇,樹碑以表之,期於勿替。

顧按外史諸家所載,王薨葬年月互異,辨之者亦異。茲就凱所見諸書為考證:據阮文錫「夕陽寮集」謂:『王薨於金門,歲在庚子』。無名氏「臺灣外史」亦云:『王以庚子十一月殂於金門,鄭成功令兵部侍郎王忠孝禮葬於後埔』。江日升東旭「海濱紀錄」及鷺島道衲夢菴「海上見聞錄」所載並同,全祖望「鮚埼亭集」據沈光文「斯菴集」挽王詩序則謂,王薨於壬寅冬、十一月,在成功卒後;且謂王同成功入東甯,故即葬焉。引張煌言「蒼水集」與盧牧洲書,以成功既卒,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及祭王文有『十九年旌節』之語。由乙酉監國數至癸卯,適合以為證。鄧傳安「蠡測匯鈔」辨之謂:『謝山據楊陸榮輩野史訛傳「成功沈王於海」一語為昭雪,而並易其年月薨葬之地,以釋群疑,其說當存疑。而引外史諸書,主阮夕陽說為庚子,且言魯王未嘗至東甯。沈斯菴居臺灣,在鄭氏之先,何由與王唱和?臺灣太湖之魯王墓,疑為王世子極皇葬處;諸臣尊宗室,亦稱魯王,並疑議復奉監國之魯王亦為王世子。其說雖近臆創,而辨王之未至東甯為較確。然則墓何由在東甯,又「鮚坷亭集」之訛也。凱又按林霍子濩「續閩書」載:『王素有哮疾,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薨。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於金門王所嘗遊地』。林生樹梅又搜得盧若騰「牧洲島噫集」,有辛丑仲夏壽魯王詩、壬寅仲夏作「泰山高」壽魯王詩。按林子濩,同安欖里人,學詩於牧洲,自少與紀許國、阮夕陽遁跡鷺島,稱遺民;必及聞見之。牧洲,金門人,從王於島上,其詩與「績閩書」誕日符合,豈有王薨而猶為之壽者?則壬寅又若可據。凱要而斷之,成功之攻臺灣也以辛丑三月,克以十二月,其卒也以壬寅五月。當渡臺攻取時,勝負未可知,斷無挾王同行之理;則鄧說為是。遜荒諸遺老與甯靖王及諸王子之渡臺也,皆在鄭經襲位、二島將破之時,當在癸卯。甲辰牧洲之作壽王詩,猶在金門也。又紀許國「石青集」亦有壽王詩,不載年月。而「續閩書」並詳記王薨之日,則似當以壬寅為是。蓋當日諸臣流離瑣尾,道途梗塞,傳聞異詞,故所載亦異詞;而墓在金門後埔,則無疑焉。今墓前有鼓岡湖,廣四十餘丈。湖南多石,鐫王手書『漢影雲根』四字,並鐫從亡諸公題詠;其為王嘗遊處,又似可信。甲辰以後,二島糜爛,或碑碣無存。惜不得沈斯菴集而讀之;其云墓前有太湖,謂鼓岡耶?抑謂臺灣之大湖,即今鯽魚潭耶?凱嘗遊其處,魯王墓亦無考焉。嗚呼!王以有明宗室,間關顛沛,漂泊海上數十餘年,惟鄭氏是依;而又不以禮待,致受沈海之誣。卒至埋骨荒島,榛莽為墟。春霜秋露,麥飯無聞,亦可憫巳!   

我國朝加惠前代,自陵寢及名臣賢儒墳墓俱有禁;今於明史,不諱唐、桂諸王事,靖節諸臣,皆錫之謚典。聖德皇仁,超越千古。若魯王墓,固守土者宜恪遵禁令,急為防護者也。而斯邦人士展念陳跡,宜何如之感慕嘆息保守之,期勿再失乎!因為考以實之(巡道周凱「內自訟齋文集」)。

王諱以海,字巨川;明太祖十世孫。崇禎甲申,襲封魯王。乙酉,監國紹興。師潰,鄭彩自舟山迎王入閩,居中左所,鄭成功修寓公之禮。戊子,居閩安,頒監國三年曆。有興化以南二十七州縣,旋失。癸巳,去監國號;居金門,凡十年。壬寅,成功死;海上諸臣議復奉王監國。會王得哮疾,於十一月十三日薨;距生於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四十有五。葬於城東王所嘗游地。野史載成功沈王於海,又稱王薨於海外,皆傳訛也。沈太僕光文挽王詩序云:『墓前有大湖』;按即今鼓岡湖,去墓里許。湖南多石,鐫王手書並從亡諸臣題詠。知王嘗游息於此,則墓在金門無疑。惜久湮失!林君樹梅訪得之,凱為立墓碑、禁樵蘇,加封植焉。懼久而復湮也,為記於碑陰。願金門士人,歲時祭掃,共守護之。
 道光丙申月日,周凱又書(「內自訟齋文集」)。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