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監國魯王壙蹟

有時想想,明末的魯王一生真的是夠坎坷了,雖然與福王、唐王與桂王合稱「南明四王」,不但沒有自己的年號,只被視為「監國」,更心酸的是不被當時掌權的人視做明朝皇室正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只能哀怨地在古崗湖畔寫下「漢影雲根」來感嘆。

然而這樣可稱是明朝流亡政府中最不幸的際遇卻不因為他死而結束,撇開「南澳公案」中「(鄭)成功沉王於海」傳說不談,他身後所留存的遺蹟似乎也沒有很受到重視,手書的石碣被截去一個字被拿去蓋學校,後人藉以憑弔的墓竟然也不是真塚。好不容易挨到真塚被發現,卻是部隊炸山取石,重出江湖的同時就退出江湖,宛如劃過天際的短暫流星。

明監國魯王壙蹟

民國四十六年被列為「新金門十景」之首的「明王古墓」,之後被發現其實是「宋元豐命婦之墓」,這樣的境遇又豈是淒涼兩字可以形容。

四十八年年八月廿二日,國軍在金門城城東西紅山一巨石前炸山採石時發現了一座古墓,墓碑光滑無字,墓內出土一塊玄武岩石碑。除此之外,只有一堆不完整的遺骸,四五片腐爛棺木,三個寫有「永曆通寶」的古錢,幾塊火燒紅方磚。如果不是玄武岩上「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幾個字,沒有人會相信這就是魯王的墓。

魯王真塚,沒有明代皇室的富麗堂皇,只有流亡在外的無限淒涼。

四十八年十一月五日至十一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派人到魯王真塚出土地時,遺跡已經看不出來,只看見山下有一塊壙土,間雜瓷碗片。如今這塊礦土也不在原地,而是被移到頂堡的鎮西育樂中心裡。

明監國魯王壙蹟

從現存壙土遺蹟來看,材質是石炭和土砂混雜土瓷碗,這麼許多年過去了,許多土瓷碗已經不見蹤跡,僅存的破碗讓人看了更添感概。

還好,出土文物中最珍貴的玄武岩石碑,在出土後由金門政務委員會移交國立歷史博物館永久典藏,這塊以記述魯王出生、薨逝年月,生平事蹟概要,以及家屬、後代遭遇等為主要內容的石碑,堪稱為國寶級文物,見證許多歷史事件。

其碑文全文如下:

皇明監國魯王壙誌

 監國魯王諱以海字巨川號恆山別號常石于始封先王諱檀為
高皇帝第九子分藩山東兗州府王其十世孫也世系詳玉牒王之祖恭王諱坦顧父肅王諱壽鏞傳位第三庶子安王諱以
 派王兄也崇禎十五年冬虜臨兗州安王及第一子第四弟以洐第五弟以江俱同日殉難山東撫臣奏聞王以第六庶子
 母王氏所生□授鎮國將軍部覆應繼王位于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四日
冊封為魯王方三月初旬使臣持節甫出都而京師旋告陷矣東省驛騷王遂南遷
弘光帝登極南都移封王于浙台州府南中不守虜騎薄錢塘□東諸臣豎義旗扶王監國都紹興則弘光乙酉閏六月間事
 也次年仲夏浙事中潰王浮澥入舟山會閩中舟師在北迎王至中左所復移師琅琦附省諸邑屢有克復虜援大至復者
 盡失王又再抵舟山躬率水師入姑蘇洋迎截虜舟而浙虜乘機搗□舟山竟不可援矣王集餘眾南來聞
永曆皇上正位粵西喜甚遂疏謝監國栖蹤浯島金門城至丙申徙南澳居三年己亥夏復至金門計自魯而浙而閩而澳首
 尾凡十八年王間關澥上力圖光復雖末路養晦而志未嘗一日稍懈也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
 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纔四十有五痛哉元妃張氏兗濟寧州張有光長女原浙之寧波人兗陷殉節繼妃張氏亦寧波
 人舟山破日投井而死有子六皆庶出第一子第三子在兗陷虜存亡未卜次子卒於南中第四子弘槮第五子弘樸第六
 子弘棟俱在北蒙難僅存夫人今晉封次妃陳氏遺腹八閱月女子三長為繼妃張氏所生選閩安侯周瑞長男衍昌為儀
 賓未嬪尚二女俱陳氏出未字島上風鶴不敢停櫬卜地於金城東門外之青山穴坐酉向卯其地前有巨湖右有石峰王
 屢遊其地題漢影雲根四字于石卜葬茲地王顧而樂可知也以是月念三日辛酉安厝謹按會典親藩營葬奉
旨翰林官撰壙誌禮部議□
聖天子遠在滇雲道路阻梗末□上諸文武敘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諸壙中指日中興
特旨賜諡改葬也亦定備考訂云
 永曆十六年十二月念二日遼藩率寶靖王宗臣術桂同文武官謹誌

明監國魯王壙蹟 明監國魯王壙蹟(延平古砲)

如今的「明監國魯王壙蹟」與延平古砲靜靜地隱身在頂堡鎮西育樂中心中,光顧它們的一直都草綠顏色,只是之前是摩肩擦踵的草綠服青年,如今只有逐漸堆積的木麻黃細枝。

復明大業付東流
末代君臣共戚休
不是壙碑新出土
清人史筆誤春秋
        民國‧王健民《魯墓雲深》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