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後浦西門蚌殼精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很多事是只能意會不難言傳的,提起時人人都懂,要解釋時卻又是人人搖頭。比說說「陣頭」吧!說「陣頭」時好像大家都知道,但問要怎麼去解釋「陣頭」時,卻又多是吱吱嗚嗚的說不出個所以然。有人給「陣頭」下個定義,說「陣頭就是一群人因為喜愛某種共同的民俗技藝而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團體」,這樣的解釋其實有點奇怪,因為很多「陣頭」的起源其實是有特殊的宗教或社會意義,並不是單純的表演團體,只是人們大多以「看秀」的心態來看待「陣頭」,搞到後來,「陣頭」與「遊藝隊伍」的界線越來越不明顯,好像只要在迎神賽會行伍間出現,不是「前鋒隊」與「神明隊」的團體或個人通通被稱為「陣頭」,甚至有時還會加入帶有神明身分的「大仙尪仔」。為了避免這些定義上的混淆,用「藝陣」兩個字來代表廟會隊伍中屬於「熱鬧隊」,不是香陣隊伍中必須的部分或許比較適當。

只可惜,原本只是吸引人們參與廟會活動的「藝陣」,由於強烈的表演本質,這幾年在金門的廟會活動裡似乎有喧賓奪主的趨勢,加上政府機構的推波助瀾,有時在遶境巡安隊伍中所受到的關注竟然凌駕隊伍核心的「神明隊」,甚至發生把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藝陣表演上,然後導致走錯香路的離譜狀況。雖然說「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但「走錯香路」絕對比「輸陣」更貽笑大方。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後浦北門十二婆姐陣

不過這也不是完全否認「藝陣」在廟會中的功能。由於「藝陣」基本上都是地方子弟為了參與廟會活動所組成,所以帶有強烈的凝聚功能,加上因為社會結構的改變,許多地方並沒有足夠的人力來演出更多的「藝陣」,造成不同聚落有各自的「藝陣」,然後在彼此所屬的宮廟迎神賽會時互相支援演出,無形間也增進了聚落間的連結。

以今年的金門古地城隍遶境來說,參與演出的陣頭大多數都不是金門城本地的「藝陣」,像是這個「十二婆姐陣」,便是來自後浦(金城市區)北門的「藝陣」。

「十二婆姐陣」來自於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婆姐」觀念。所謂的「婆姐」其實原本是陳靖姑所收服的妖女,在她得道後傳授她們仙術,以幫助她助產扶嬰,因此臺灣民間奉為嬰兒守護神。「婆姐」原有三十六位,但「十二婆姐陣」只需要十四人,十二人戴上面具,穿上鳳仙裝扮演「婆姐」。另兩人中,一人以老妝扮「婆姐母」,一人穿肚兜扮「婆姐子」,表演時繞圈打轉或排成縱列,隨著鼓聲的節拍行進。

手邊的文獻都沒提到這個藝陣是何時出現在金門的,個人是今年四月十二迎城隍時第一次見到金門人表演,而且一次出兩團,一團是過去表演「蓮花大鼓陣」的「金門縣天后宮媽祖會」揉合「蓮花鑼鼓陣」所演出,另一團就是這個後浦北門所出的陣頭。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金沙腰鼓隊

「腰鼓隊」似乎是這十幾年兩岸交流後才出現的隊伍,至於在金門古地城隍遶境中演出,今年則是第一次,演出的隊伍來自金沙鎮。

「金沙腰鼓隊」今年在四月十二迎城隍也有演出,粉紅的帽子,一身鮮紅的服裝,揮舞著綁有黃色布巾的鼓槌,整齊劃一的動作相當引人入勝。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太子爺陣

這個團體似乎來自後浦北門?以三尊太子爺的大仙尪仔加上兩個小女生,用類似街舞的方式演出,充分表現出年輕人愛秀的本性。

不過兩個小女生只在古地城隍廟的廟埕前演出,後面的遶境活動中就沒看見她們出現拜廟了。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太子爺陣

小女生退場後,剩下三尊太子爺大仙尪仔演出,正當中的一尊頭戴斗笠,斗笠下插滿了麥穗,戴上心形鏡框的眼鏡。

該說這樣的打扮很有創意嗎?我不太能理解弄成這樣有什麼含意。

話說回來了,雖然在古地城隍廟埕前是以類似街舞的腳步演出,但之後在遶境拜廟時還是回復傳統表現方式,整體的表現還是值得嘉獎。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東林社區公揹婆

這是從烈嶼渡海而來的東林社區所演出的公揹婆。

公揹婆雖然規模小,一個人就可以演出,卻是歷史相當悠久的藝陣,大多由男性演出,化裝成老太婆的上半身及老阿公的下半身,然後阿公的上半身與阿婆的下半身則是道具偶人,看起來就像是揹著阿婆的老公公。

這個藝陣在臺灣也稱為尪婆陣,講求動作的逗趣活潑,甚至有時還帶點三八,為廟會帶來許多歡樂氣氛。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東林社區鑼鼓隊

東林社區的公揹婆是與鑼鼓隊同時上陣的,這個主要由婆婆媽媽們所組成的藝陣,整齊劃一的動作看得出來是經過一番練習,演出的後半段加入了太子爺尪仔,於是就出現這樣大家排好隊的畫面。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後浦西門蚌殼精

這個藝陣在金門似乎被稱為「蚌殼精」?

這是後浦西門出的藝陣,幾個漁夫打扮的人與裝扮成蚌殼的人隨著音樂演出,並且搭配著「跑旱船」。

在臺灣,這樣的陣頭被稱為「水族陣」,出現的動物種類更多,有蝦子、螃蟹、鯉魚等等,但以蚌殼最常見。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後浦西門跑旱船

這是搭配「蚌殼精」演出的「跑旱船」。

金門的「跑旱船」也是這幾年重新出現的藝陣,但是演出方式卻與臺灣不同。臺灣演出者起源自戲曲「桃花過渡」,船中的是划船漢子,旁邊搭配身穿鳳仙裝的過渡女,故事就是以這個過渡女要搭船開始,表現出兩者詼諧的對話內容。金門所演出的卻是女角與船夫都在船外,站在船中間的是另一人,原本兩人一組的演出變成三人一組,應該在船中的船夫變成在船外,不知道這樣的設計有沒有特殊含義?

不管如何,這個藝陣在金門目前相當受歡迎,不少廟會裡都可以見到。演出者也相當賣力,像這張在張公法主廟前拍的照片裡,女解的頭髮因為超過兩個鐘頭的遶境行程已經髮髻散亂,然然是盡職地奮力搖擺。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陣頭

獅陣是廟會最常見的藝陣,古地城隍遶境中自然也不會缺席,這兩隻是後浦北門來的醒獅。

沿自廣東的醒獅,頭上有髻,色彩鮮豔,外型威猛,看起來就十分強悍。

後浦北門的醒獅陣常常借助桌椅,表現出上梯、過獨木橋等高難度動作。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陣頭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陣頭

至於金門城本身的藝陣,幾乎都是由古城國小的學生擔綱演出,無論是聲勢動人的大鼓陣或是難度超高的獅陣,古城子弟以代代相傳的記憶來鬧熱自己宮廟神明的聖誕,並以這樣的演出來感謝城隍爺過去一年的看守,讓金門城闔境風調雨順,村民幸福平安。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古城國小舞獅  

「祭典觀光化」似乎成為了金門廟會活動無法阻擋的洪流,以人之常情來說,當然是希望自己家鄉所辦的廟會活動能夠熱熱鬧鬧的,這樣才夠風光體面。只是在這樣吸引人潮的期望下,廟會是不是會因此失去應有的莊重與感恩本質呢?

遶境巡安與踩街遊行在本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事,前者是懷著崇敬的心,希望神靈帶來未來歲月的靜好,後者則是帶著歡欣鼓舞的心情行進,雖然都是在特定的路線上行走,訴求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然而卻已經逐漸被混淆不清。當人被炫目於繽紛演出的藝陣時,或許該想想,除了熱鬧之外,廟會最重要的是什麼?什麼是我們從先人手中取得後該交接給下一棒的東西?

無論它是有形還是無形。

 

2011金門城古地城隍遶境側記系列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一)-妝人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二)-童戲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三)-遊龍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四)-拜壽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 (五) -古城舞獅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 (六) -神乩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七)-藝陣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八)-遶境 

2011金門古地城隍遶境側記(九)-拜榜腳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