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766.JPG

《滄海紀遺》一書《太武巖十二奇誌》文裡所列的奇景中,以「石」為奇的,就有眠雲石跨鰲石兩景,後人又加上了風動石、蠣房石兩塊奇石。近人也增加了石兔、石龜等石景。總體來說,太武山的岩石之奇,是讓人印象深刻,雅俗共賞的。

當然,在這樣的情境下,文人雅士們不在石頭上留下些痕跡似乎就代表自己沒有親自登臨太武山過,也因此產生了太武山十二奇中的「眠雲石」,但在丁一中在明隆慶六年(1572年)把詩刻在眠雲石之前,這顆石頭是沒有名字的,倒是旁邊的「風動石」比較出名,所以《滄海紀遺》在《丁肖鶴登太武山題詩二首》後加了一句「因題勒於風動石之左」來標示詩碑的位置。

既然無名之石都能題詩,那麼鄰近的風動奇石怎麼可能會留下空白,於是,風動石上就出現了大大的「鳴隺」兩個字。

現在,風動石被後人用水泥固定住了,但是石頭上的「鳴隺」兩個字歷經四百多年的歲月卻依舊清晰如昔。

DSC_0770.JPG DSC_0755-1.JPG

只是「鳴隺」這兩個字的字跡與《丁肖鶴登太武山題詩碑》相比,似乎不太相似,所以也有可能是後人看見詩碑後,有感而發,題下了這兩個字。在《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這本書裡,把這個石刻的年代定在與詩碑相同的隆慶六年(1572年),所持理由是:

據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題及:隆慶壬申,郡貳守少鶴丁公以汛至,止陟巔搜奧,題刻二詩而去。郡貳守少鶴丁公即泉州府知府丁一中,其號少鶴山人,故此二字應丁一中所提刻,而與其詩相應。所稱「鶴鳴」,意即該二詩為少鶴所詠鳴也。

基本上,我個人認為,以中國古人書寫習慣,這兩個橫寫字應該讀作「鳴隺」(隺是鶴的古字),而不是「隺鳴」,上述的理由可以判定「鳴隺」二字與詩碑有關,但因此判定這兩個字與詩碑同時,似乎也有點太過武斷,或許該等更多文獻資料出土後再作斷言才是。

我倒比較相信,這兩個字是後人讀了詩碑之後,對於「故論武峰之奇勝者,當日勒石賦詩,少鶴丁公為山發一奇可也。」這個因為少鶴山人提詩所產生的奇景所發出的讚美之詞。

DSC_0777.JPG

無論如何,「丁肖鶴登太武山題詩碑」不再隱身於管制區中,雖然風動石已非昔日「每雲雨驟至,狂風怒號,石為之動,如清風拂芳草」(黃琇太武山十二奇記) 景象,但「白石眠雲萬慮閒」的悠然,也不枉石上鐫刻「鳴隺」二字了。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