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099.JPG

說到金門的風景品題,從最早在明隆慶二年(西元1568年)洪受所著《滄海紀遺》中所列的「太武山十二奇」開始,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焜熿《金門志》中列出不知典出何處的「浯洲八景」,一直到民國四十六年趙家驤將軍品定「新金門十景」,這期間除了民國初年林乃斌的《太武山十八奇分詠》外,幾乎不見其他關於金門的風景品題,這些景點也因為金門地形地貌的改變,有些現在已經看不見。而從「新金門十景」再到民國五十六年的「金門新二十四景」,甚至是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台灣各大學教授到金門參觀後,由政治大學王健民教授所題的「金門十景」,這段時期由於金門施行戰地政務,在一切是為戰備做準備的前提下,品題出來的風景不可避免地就帶有濃厚的戰地色彩,不然就是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刻意去突顯那些可以代表「民族正氣」的景點。換句話說,就是政治正確的景點。如果是站在軍隊精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待這件事,這些地方都強化了當政者所要傳達的政治意涵,在那個金門駐軍比老百姓還多的年代裡自然是有其代表性,但對於不曾在金門當過兵,或是根本不用當兵的女性同胞來說,某些入選的景點實在讓他們難以理解,要他們刻意的去參訪也不太容易,所以才會有後來的「金門新五星十景」的產生。

DSC_0123.JPG

在這些被選出的「新金門十景」或是「金門新二十四景」中的某些景點,如果在知道它們在當時所代表的意義後再以現在的政治氛圍來看待,自然會有一種奇異的違和感,但如果以一種「見證某個特殊時期」的角度來看待它們,或許感覺又會不一樣。

DSC_0097.JPG 稚暉亭-s4.jpg

在從金城市區通往水頭碼頭的西海路上,過了貫穿水頭聚落的彎道之後沿途是一段下坡,過了茅山塔的入口意象沒有多久,右邊的路旁就可以看到一片綠地,在這片綠地的深處就是「金門新二十四景」之一「吳亭滄浪」所在地的「稚暉亭」。

很多過去在金門在金門當過兵的人都來過這裡,也留下了許多紀念的影像,這兩張老照片都是民國六O年代拍的,直式的這一張可以看出當時的「稚暉亭」形式已經跟現在差不多了,差別就在於現在涼亭簷下那塊「稚暉亭」匾額的位置那個時候是寫著「吳公亭」,而過去有小獅子的水泥圍欄現在變成矮樹構築成的綠籬。

稚暉亭-s3.jpg

從照片中人的穿著與涼亭旁的木麻黃還是樹苗這兩點來看,這張照片的年代應該比上一張更早,那時候的稚暉亭基座跟民國六o年代的又不一樣,外牆也沒有再加建欄杆,特殊的是亭中站著一個帶防毒面罩的人。

從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來,不管哪個年代,不管稚暉亭有什麼改變,它都是當時阿兵哥拍照時的背景選擇之一。

DSC_0131.JPG

在軍人成為金門稀有動物的現在,稚暉亭成為一種寧靜的存在。

DSC_0127.JPG

吳稚暉為黨國大老,曾經是前總統蔣經國的老師,但他一生堅持不入官門,民國四十二年十月卅日深夜十二時廿八分因病逝世於台大醫院,遺體火化後裝入香沙木所製的木匣中,外面再套上不銹鋼鐵匣後加上白水泥,最後由洪蘭友書寫「吳稚暉先生靈骨」與「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二月一日敬葬」後,由專機送到金門海葬。隔年五月,在水頭灣畔建造的紀念亭完工。之後又陸續經過幾次增建與環境美化,曾經有栽植木麻黃四百二十棵,黑松千棵的紀錄,至於現在剩下多少,有興趣的人可以算算看。

DSC_0103.JPG

DSC_0105.JPG DSC_0106.JPG

稚暉亭中有一塊由前總統蔣中正親題「吳稚暉先生水葬紀念亭」的石碑。

DSC_0111-1.JPG DSC_0113-1.JPG

DSC_0111.JPG DSC_0113.JPG

在稚暉亭與海面之間,也就是停後大約卅公尺處,五十二年七月又塑造了一座吳稚暉先生的銅像。不過現在所看到的是後來改建的石像。

稚暉亭-1.jpg

在環球社所印行的風景明信片中還可以看見當時銅像的樣子。

稚暉亭-s2.jpg

這張老照片拍攝的年代應該與明信片差不多,甚至更晚,可以看出銅像右後方的木麻黃已經乾枯了。 

DSC_0118.JPG

現在的吳稚暉先生石像與過去相比,不但人像的部分由銅製改為石刻,底座的地方也有改變,看起來是整個重做了。

DSC_0119.JPG

不知為何,從一開始樹立到後來改建,吳稚暉先生的像都是背對著海面?

DSC_0115.JPG

據說吳稚暉先生當年的海葬處距離水頭碼頭是兩千公尺,距離稚暉亭也是兩千公尺,剛好成為一個三角形。而以稚暉亭為中心擴建出去的面積也是大約兩千平方公尺,這樣的數據不知道是刻意還是巧合?

DSC_0124.JPG

吳稚暉先生的石像距離稚暉亭約卅公尺,稚暉亭旁邊約卅公尺處又在民國五十八年十月蓋了一座「稚暉書室」,面積大約卅坪。

這裡面除了吳稚暉先生的遺像之外,五十二年樹立的銅像與台座上的石碑也都被鑲嵌在牆壁上,一面寫有「吳稚暉先生遺像」,另一面則是《建立吳稚暉銅像碑記》:

吾師吳稚暉先生諱敬恆世籍江蘇無錫生於中華
民國紀元前四十七年乙丑三月二十五日卒於中
華民國四十二年癸巳十月三十日得年八十有九
用師遺囑於卒年之十二月一日水葬金門海峽其
後十年金門軍民為鑄像於此
   受業蔣經國記石 後學秦孝儀敬書 

DSC_0122.JPG

原來在稚暉亭前還有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由何志浩先生所撰,賈景德先生所書的《吳稚暉先生頌》石碑,但如今已不見蹤影,從亭中向外望去,是一條平直的道路,兩旁的木麻黃算來也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了。

DSC_0125.JPG

撇去吳稚暉先生的功業不談,吳稚暉公園其實是個望海的好地方,只可惜現在水頭港正在擴建,賞景亭看出去只是滾滾黃沙。

DSC_0133.JPG

再往下走,可以看見一個海鵬部隊興建的「烈嶼接待站」的大門。

DSC_0136.JPG

過去的水頭港,旅客大多是往來金門與烈嶼之間,而今日借道水頭商港的旅客卻已經是往來於過去漢賊不兩立兩個政治實體的商務行旅。

柱頂展翅的大鵬不知如何看待這樣的世事變遷?

DSC_0126.JPG

關於「吳亭滄浪」的風景品題,五十六年品定「金門新二十四景」時列在第十七,註解如下:

吳亭滄浪:即吳稚暉先生海葬處,因其一生高風亮節,如嚴子陵之流,故取「滄海之水清兮」以表之。

只是海葬之處位於大小金門的海面上,常人難以立足,只能建亭立像作為紀念。

DSC_0121.JPG

八十一年版的《金門縣志》中收有兩手品題詩,其一為范叔寒所作《金門二十四景詩》:

吳亭滄浪:碧海晶瑩埋玉潔,丹忱霄漢沃風高。蒼茫獨立真遺世,百代爭欽一代豪。

其二為曹之冠《金門勝景(二十四景)題詠》

吳亭滄浪:獻身革命挽狂瀾,華國文章足大觀。領袖倚為股肱重,群倫尊做聖賢看。風高節勁揚元氣,義正詞嚴闢異端。滄浪清兮沉化體,建亭立像望鄉關。

不知現在的人來到,又會寫下什麼樣的佳句?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