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80.JPG

每個地方總會有那麼一個角落,讓人覺得沒有讓自己的腳步踏在上面,就好像沒有來過。這就像如果沒有去過莒光樓,就不要跟別人說去過金門旅遊,就算沒有走進去,也要在門外拍張照片代表自己真的有來過,至於下次會不會再來那就再研究,起碼不會換來友人:「什麼!你沒去過莒光樓?」之譏。來到陽翟聚落,有個地方也是一定要去的,說沒去過當然不會有人笑你,但就怕下次想去就沒有了,這個地方就是金門歷史建築之ㄧ的「 陳氏永昌堂」。

DSC_0582.JPG

「永昌堂」是陽翟陳姓目前的三座祠堂之ㄧ,而且不是全陽翟陳姓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真的到現場看了,也不會看見門楣上掛著「陳氏宗祠」的門額,而且感覺上像是廢墟。不過這裡卻是可以同時一次體會到金門最具特色的閩南、僑鄉與戰地文化。

DSC_0583.JPG DSC_0586.JPG

雖然時間已經在這棟建築物上留下了深刻的磨損痕跡,但從目前可見的構件來看,永昌堂建造完工當年,一定是一片富麗堂皇的景象。

永昌堂的建築本體是前後兩落的建築,前落採用傳統閩南式建築形式,目前所見的建築是民國二十四年所建,距離明宣德乙卯年(1435年)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期間當然曾經被破壞過,尤其明末倭寇入侵時,陽翟所有的祠堂都受到極大的破壞。

DSC_0588.JPG DSC_0587.JPG
DSC_0658.JPG

永昌堂的前落與金門一般的宗祠沒有太多的差別,不過因為重建於民國廿四年,所使用的建材已與早期有所差異,像是大門側壁牆面便使用當時最時興的洗石子作法,然後再用灰泥塑上牡丹、梅花、荷花、菊花等吉祥花草。水車堵也不使用傳統的交趾陶與泥塑,而是鮮豔耐久的日本磁磚。

DSC_0657.JPG

目前所看到的兩面子午窗都只剩下圓孔,但據說當年這裡是以國徽作為窗花圖案,現在可以看出來子午窗內面有被挖鑿過的痕跡,但是原本的窗花到底是不是國徽,恐怕只有從耆老的記憶中去追尋了。

SC_0070.JPG DSC_0597.JPG

以一座祠堂來說,永昌堂所擁有的對聯之少,在金門算是特殊的例子,不只子午窗兩側沒有對聯,連大門的柱子上也不見聯對,只有兩側子午窗上各寫著「繩其祖武」及「貽厥孫謀」,不知道是本來就沒有,還是被人刻意抹去。

踏進大門往右看,可以看見牆壁上鑲著一塊黑色石碑,上面刻著:

窃聞德能追遠義敢勇為我永昌堂至末季以
來損壞已甚修葺不成適逢厚仲外洋發展願
費巨資一肩獨任於德義庶無恨矣諸派下爰
集眾議為立一祿位以配享祀庶上可以光前
人下可以垂後鑒矣謹將共費列左
  一開祠堂并校舍銀一万二仟元
  一開油漆并置什物等費銀
民國廿四年歲次乙亥臘月信前房同人公立

訴說著永昌堂當年重建的緣由與經費來源。

DSC_0600-2.JPG

走進永昌堂的大門才會發現這棟建築到底有多精美,雖然沒有繽紛的色彩,作工精細的木雕卻讓這棟接近頹圮的建築散發出讓人驚豔的光采。

DSC_0602-1.JPG DSC_0602-2.JPG
DSC_0600.JPG

細觀這些雕刻會發現每個角落都是傑作,每個地方都值得人再三玩味。

DSC_0602.JPG

只是目睹到的現狀讓人不禁為這棟建築的未來感到憂心,傾斜的橫樑似乎隨時都會倒下來,更不要提部分的構件已經開始脫落了。 

DSC_0590.JPG

曾經有報導說永昌堂是一棟充滿怨氣的建築,這股怨氣來自於它多舛的經歷。牆面上兩幅圖畫,為這棟房子帶來了戰地色彩,卻也註記了永昌堂超過半個世紀的部隊駐地身分。

從民國三十八年到八十三年,超過四十五年的時間裡,軍隊駐守在這幢全陽翟最華麗的建築裡,不但在堂前築起了圍牆,不讓陳氏族人入內祭祖,更把一些神主牌劈來當柴燒,最過分的是,當年軍隊移防的時候,不管陳氏族人不願接收未整修的房舍,竟然就連夜走人,留下斷垣殘壁般的房舍給後來的人來收爛攤子。

DSC_0595.JPG

永昌堂的大門柱上還留著部隊的三角標誌,到底這棟房子是歸軍方,還是歸地方?

類似的故事不斷在金門許多角落上演,破落的屋瓦縫中,陽光恣意的灑下,白漆剝落的牆面上掛著過去部隊所繪的「臥薪嚐膽」故事圖像,只是在過往那個作著「中興復國」大夢的年代裡,到底是誰在臥薪?又是誰在忍受那如膽汁般的苦澀?

SC_0001.JPG

只是這四十五年的時間並不是永昌堂唯一一段被佔住的歲月,早在它重建完工的兩年後,日軍進佔金門時,它就已經被日軍進佔了八年歲月,直到民國卅四年才離開,當部隊開進永昌堂的那一刻,守在祠堂裡的老先生就被日軍開槍打死在門口。

屬於戰地的過往,回想起總是有太多的不堪歷史,雖然這段過往佔了永昌堂過往記憶的大部分時光。 

DSC_0593.JPG

回想起民國廿四年重建的永昌堂,當年與旁邊的浯陽小學校都是由在南洋以胡椒與橡膠致富的鄉親陳厚仲獨力捐資一萬二千元所完成,也由於他僑居海外多年,所以在重建永昌堂時,將後落改建成二層樓的洋樓,也藉此最時興建築的興建來光宗耀祖。 

DSC_0604.JPG

金門目前已知的僑匯時期洋樓中,只有陽翟永昌堂及碧山的陳氏小宗宗祠是作為宗祠使用。永昌堂雖然重建的年代沒有碧山陳氏小宗宗祠早,但建築的精緻度卻超越後者,並且由於之後少有整建,也保有更多重建當時的面貌,充分表現出當時的僑鄉建築特色。

DSC_0609.JPG

永昌堂的祖龕就位於後落洋樓的一樓,只是經過部隊進駐將近半個世紀之後,裡面許多神主牌都已經不見了,少數殘留的也顯得東倒西歪。唯一一個還站著的,是明神宗萬曆十六年(1588年)在福建鄉試中,為金門締造「一榜八士」紀錄之ㄧ的陳賓門。陳賓門也就是陳基虞,除了與蔡獻臣、蔣孟育、黃華秀、張繼桂、黃華瑞、趙維藩、呂大楠等一起入福建鄉試,被稱為「八鯉渡江」外。也與蔡懋賢、蔡獻臣、蔣孟育、黃華秀成為同榜進士,金門人稱「五桂聯芳」。

DSC_0607.JPG

在祖龕上面刻著「浯陽前房」四個字,這些字點明了永昌堂興建者的家世淵源。

陽翟的陳姓被稱為浯陽陳氏,家世沿革十分明確,開基祖陳達生於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五代乾化三年(914年)王審知榜奏陳達為從事即官,奉鎮浯洲鹽場,這是浯陽陳氏家族入金門的開始。傳到六世陳大燦產業已具規模,將其子分成仁、義、禮、智、信五房,但是現在留在陽翟的只有信房子孫。到十一世時,信房開始分為前房及中巷,分別建立永昌堂和永思堂,永昌堂即信房前房子孫所建造的小宗祠堂。

DSC_0614.JPG

永昌堂重建於民國廿四年,後落建築中雖然不見聯匾,但是兼具中西的建築揉合了古典與時代風格,呈現出特殊的美感。 

DSC_0611.JPG

只可惜駐軍時期對於這棟房子缺乏良好的照料,甚至每當附近操場上有勞軍表演時,阿兵哥們就會爬上屋頂觀看,踩爛了不少瓦片,也加速前落建築的崩壞。

DSC_0616.JPG

置於鋼筋外露更是金門僑匯時期洋樓普遍發生的現象,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建造當時採用海砂為建材所致。 

DSC_0615.JPG DSC_0622.JPG

從後落的側門望出去,東廂沒有屋舍,西廂則是另一棟二層樓的建築,那就是「浯陽小學校」。

關於「浯陽小學校」的故事,就等下次再談,現在先來看永昌堂的建築之美。 

DSC_0620.JPG

DSC_0627.JPG DSC_0633.JPG DSC_0636.JPG

DSC_0624.JPG

DSC_0632.JPG

藍天白雲下,永昌堂的洋樓建築充滿了歷史的印痕。

DSC_0648.JPG

灰泥塑成的「永昌堂」三個字,高掛在洋樓正立面的山牆上,雖然成對的天馬有一隻已經消失,僅存的也不見馬面,但成對的鳳凰泥塑仍可看出當年匠師的藝術造詣。

DSC_0646.JPG

精緻的閩南式前落如今是依靠外加的兩支柱子勉力支撐屋簷,會不會哪一天會撐不住就整個垮下來呢?

DSC_0651.JPG

以一個兼具閩南、僑鄉與戰地三大文化元素的地方來說,永昌堂是不該得到這樣的待遇的,也或許這樣尷尬的處境也正是當代金門的最佳寫照,身處轉型時期的金門,到底該怎麼對帶留有過往記憶的場域呢?

DSC_0600-1.JPG

樑衍之間的獅子,盡職地背負著屋脊的重量,看著底下來來去的人們,或許心中最是感慨吧!

或許等到了灰飛煙滅之際,它都等不到能夠幫它分擔歷史重擔的人。 

SC_0079.JPG

永昌堂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已經過去的,即將看不到了,尚未發生的,沒有人能夠預測。

當人亡物喪,昔日的一切都蕩然無存的時候,只有氣味和滋味長久存在。」《追憶逝水年華》書中這樣寫著。

我很想知道,當一切都成廢墟時,什麼會是傲然負載宏偉回憶大廈的無形小點滴。

DSC_0625.JPG

延伸閱讀:

金門建築美/被日本兵打死在門口…永昌堂裡的怨氣

陽翟永昌堂列歷史建築卻已殘破不堪

陽翟古蹟永昌堂坍塌文化局急救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陽翟永昌堂 (與浯陽小學校 合併指定 )
地   址 金門縣金沙鎮陽翟44號旁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祠堂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3、4項。
公告日期 2003/12/01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1040012216 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為開浯第一村(陽翟)之宗祠,為金門開發史重要證物,初建於明代宣德年間,民國後改建為二樓洋樓式,左側護龍則建為二樓洋式樓房作浯陽小學,為早期祠堂兼具學堂最完整形式,建築格局為金門獨特,且後落有國軍進駐至民國八十三年才搬離開,有其歷史意義。
(二)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綜合洋、華建築式樣及空間內含為金門傳統轉向現代社會之重要建築代表。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為宗祠建築採用洋樓之少見案例,為早期鋼筋混凝土結合木構架之特殊案例。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創建年代 西元 1435 年
歷史沿革

「永昌堂」首建於明宣德年間(CE1435),是陽翟信房前房之小宗祠堂。興建原有乃宋朝乾道元年(CE1165)之大宗祠堂「五恆祠堂」,毀於倭寇入侵,族人因修建意見不合,未加重建,後來信房中巷一系於明宣德年間(CE1435)興建「永思堂」,信房前房也於同年興建「永昌堂」,嗣後數百年間,歷經兵燹,幾經修葺,至民國二十年左右,旅印尼華僑厚仲叔公捐資重建,工程進至一半,厚仲叔公突發異想,要建一座與眾不同的宗祠,於是重新設計,拆除重建,就此,一座中西合壁,獨具風格的宗祠,於民國二十四年落成,西廂房浯陽小學校,亦於二十五年完竣,共耗資一萬二千銀圓全由陳厚重先生一肩獨任。民國三十八年(CE1949)被軍隊強佔,作為師部指揮所,到八二三炮戰改為醫療站,後由政戰隊進駐,初期四周用水泥磚牆圍起,禁止百姓進入,封祖龕,釘牆壁,踏瓦塗泥(每前方戲台有勞軍表演,擠不進現場之軍人就爬上第一進屋頂觀看),直至民國八十三(CE1994)年撤軍,荒廢至今。

屋主生平 陳厚仲,陽翟信房前房人,幼年即赴印尼做苦力謀生,因勤奮節儉,漸有積蓄,於是轉為經營胡椒、橡膠生意,其間因感學識不足,返陽翟求學一年,勤研商道,赴印尼後鴻圖大展,他甚具鄉土情懷與念舊,事業有成後,每年匯束脩與老師,鄉務有所求,從不吝嗇,民前陳氏大宗祠創建時,亦捐款一千銀元,愛鄉情操,足見一斑,「永昌堂」之一肩獨任,庶上可以光前人,下可以永垂後鑑,是以設其神主,進主新落成之「陳氏家廟」,以配享祀,其子陳川留,在印尼遭日軍殺害,其孫陳篤英、陳篤偉一族現住印尼檳港。
主祀對象 第一世(CE914)至十世祖先神主及十一世以後前房祖先神主,其中有一至八世的宋朝「開同進士」陳綱、宋朝進士陳統、陳昌侯、陳棫、陳良才、陳槱、明朝進士正四品中憲大夫陳基虞(二十世)。
外觀特徵 永昌堂整理格局為,二進祠堂第二進起二層樓洋樓並右五腳基洋樓,第一進為傳統閩式建築形式,正立面為三開間凹壽樣式,屋頂為三川脊雙坡瓦作屋頂,旁抓三筒瓦,正立面裝式精細,如:馬約立卡裝飾之水車堵、次間最上堵捲草彩繪、明間之木作插腳與倒吊蓮花和斗拱,正立面次間圓窗上立聯對「绳其祖武」、「謀孫厥貽」,左外側立面上有標語殘跡,現況可辨識之字樣僅門邊之紅底白字標語:「我們的存在就是中國的希望。」,第二進之五腳基洋樓上題字「永昌堂」,山頭與一旁之曲線欄杆樣式精細。     
室內特徵 永昌堂第一進棟架雕刻精細,為二樋一瓜一獅座,插腳捲草花鳥雕刻,目前第一進已幾乎坍塌現況極差。正立面一樓柱體是與攑頭之柱體相連承接,為金門地區少見,於第二進一樓廳內之簡易鋼筋樑下之隨為木作雕刻,而其一旁之插腳為泥塑鳥獸。
永昌堂之二樓之簡易鋼筋水泥棟架,為三樋五瓜之形式,第一架下之瓜筒作為獅獸外形。於後第七架之柱頭上有蓮花座之造型泥塑。內部一、二樓皆有木作精細之祖龕。
建築構造 1.永昌堂第一進與櫸頭: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架構造五架樑,屋脊為山川脊形式。攑頭為簡易鋼筋水泥作屋頂板與柱體,攑頭靠內之柱體為承接永昌堂五腳基洋樓之主要結構柱體。
2.永昌堂五腳基洋樓:
一樓是由承重牆系統與簡易鋼筋水泥結構,正立面一樓柱體是與攑頭之柱體相連承接。二樓棟架為簡易鋼筋水泥作仿傳統棟架造型支撐於木作屋桁上,屋架構造七架樑,屋頂為歇山式,外廊屋頂為木構架平舖傳統磚坪。
使用材料 1.永昌堂第一進與櫸頭:
正立面次間上堵為木平堵雕花窗、次間上堵為內砌磚外抹灰並作彩繪牆堵與圓窗,邊柱為傳統煙炙磚平砌,下堵皆為二紋花崗石檻牆;左右側立面上堵為內砌磚石外抹灰,第一進山牆為內砌磚外抹蠣殼灰,出料磚為洋樓泥塑線腳樣式,下堵為花崗埆石人字砌;攑頭屋頂與柱樑則為簡易鋼筋水泥。
2.永昌堂五腳基洋樓:
正立面柱體與簷樑為簡易鋼筋水泥再抹蠣殼灰,山頭為泥塑抹蠣殼灰,欄杆為內砌磚外抹蠣殼灰。一樓左右側立面與背立面上堵與二樓全牆為內磚石外抹灰,下堵為花崗埆石人字砌,柱體為簡易鋼筋水泥外抹蠣殼灰。內廳柱樑皆為簡易鋼筋水泥外抹灰,廳屏堵與祖龕及樓梯、二樓廳門扇為木製。
附近景觀 正面前方為空地(埕),左方為巷道與一落二攑頭代左護龍之閩南式古厝,右方為巷道與一落四攑頭閩南式古厝,後方為巷道與高2公尺以上之擋土牆。 
現 況  
備   註  金沙鎮陽翟係以陳氏為主的單姓聚落,開基可上溯至五代成化三年(C.E.914),陳達奉鎮浯洲鹽場開始。傳至六世陳大燦業已蔚為大族,遂分為仁、義、禮、智、信五房(現今留在陽翟的陳氏為信房子孫。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5.09.23 更新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