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058.JPG

金門縣政府在2007年時與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推出了五個新景點,同一年金門縣文化局也舉辦了金門新十景的票選活動。隔年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便以此為基礎,推出「戰地魅惑,金門樂活─新五星十景經典遊」遊程,為金門觀光旅遊資源增加新的吸引元素。

新十景-3-vert.jpg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新五星景點

這份綜合官方與民間的名單中,官方推出的五星景點是:金城民防坑道、得月樓與黃輝煌洋樓、慈湖三角堡、慈湖解說站、西園鹽場文化館五個地方。這些景點或許沒有沒有強大的民意基礎,不過卻幾乎都是那段時間中由官方所開發出來的新景點,也算是那個時期官方對於景點開發的喜好。只可惜在缺乏強力的行銷後盾之下,有些景點難免就讓人盛況不再之嘆。

DSC_0059.JPG

作為金門東半島唯一的五星景點,「西園鹽場文化館」也是唯一與金門產業活動有關的景點。很多人不知道,金門的發展其實與鹽業息息相關,清朝末年的《金門卷三‧賦稅考》中引用明萬曆年間《同安縣志》的紀載:「金夫浯、烈皆海中地,飛沙走石,耕種不足糊口;惟於海濱積沙潮到之處,砌石為坵,以晒鹽營生,故鹽直最賤。遇久雨,或終月不能晒鹽。洪武間,設司徵榷。二嶼民既當九圖里甲,又編為永安、官鎮、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寶林、東沙、烈嶼十埕;立永安,官澳、田墩、沙美、浦頭、李保、南埕、古寧、寶林、東沙、方山、斗門、烈嶼、南北十四倉,共辦鹽一萬四千九百七十六引三百六十一斤(每引鹽四百斤)。」《滄浯瑣錄》更是指出:「金之建場征鹽也,自元大德元年始。場轄十埕,埕分上下:上埕曰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曰斗門、南垵、保林、東沙、烈嶼。」大德元年是西元1297年,也就是說製鹽這個產業在金門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DSC_0062.JPG

雖然說文獻上金門的鹽業發展已經有七百多年歷史,但幾經更迭,到後來只剩下本來是元初「永安埕」的「西園鹽場」,而這個金門縣境內最後一個鹽場,也在民國八十四年因為長期虧損而關閉。荒廢十幾年之後,才在民國九十七年將原有的鹽廠舊辦公廳舍整建成「西園鹽場文化館」。

整建完成的「西園鹽場文化館」,原本入口處那兩排龍柏老樹不見蹤影,只留下民國五十七年時建立的入口拱門與舊有廳舍,與新加入的花崗岩地坪,在這個「西園1號」的地址上,共同駐記著屬於金門鹽業的古往今來。

DSC_0064.JPG

進入大門後的右手邊,一幢整建完成的閩南傳統建築矗立。

這是在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修復完成傳統建築,當年修復工程的名稱就以院門上的字為名,叫做「西園鹽場「以場作家」傳統建築改善工程」。

DSC_0067.JPG

建築物前有一塊石質的「西園鹽務辦公處介紹」說明牌,簡單的說明整個金門的鹽業發展歷史,還有這棟房子的年代:

西園鹽務辦公處介紹

  金門開始建場徵鹽,始於元朝大德元年(1297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浯洲鹽務辦公處從東埔遷西園現址。清末至民國初年,各鹽場陸續廢圮,最後僅留西園鹽場。1996年7月,西園鹽場也停產關閉,金門鹽業歷史至此劃下句點。為使金門這一千多年的鹽業史不致被後人遺忘,金門縣政府於2007年底成立西園鹽場文化館,2009年底再修復這座將近三百年歷史的鹽務辦公室,為金門的鹽業留下應有的一段史頁。

2009年11月

 

DSC_0068.JPG

從建築的形式與裝飾來看,這棟房子是可以讓人一眼就看出是屬於金門人的房子,建材上大量使用花崗岩。

至於一般金門傳統民居上常見的聯對,這棟房子也巧妙地將西園鹽場的歷史沿革融入字句之間。

首先是門旁的對聯:

浯洲場年過柒佰
金門鹽史逾仟壹

兩旁的窗戶上面則寫著:

東埔開基
西黃蔚起

DSC_0070.JPG

進入這個過去是鹽務辦公處的房子裡,不同房間都設定有不同的主題,但不外乎是與「鹽」或「西園」相關的主題。

這一間所展示的與鹽相關的展示,這兩面牆上的面板分別以世界各地的鹽、五顏六色的鹽、鹽場的前世今生、鹽在文化資產的再利用與新生為主題。

DSC_0072.JPG

另一面牆上則是鹽的種類、鹽在金門的民俗應用等主題。

DSC_0074-1.JPG

鹽在金門的民俗應用這塊面板上有許多有趣的金門民俗,像是灑鹽過火保平安、灑鹽米等等。尤其是「灑鹽米」這件事,原來把顏根白米過半混合之後,不但可以讓住家避邪趨福,還能治嬰兒啼哭,甚至是大年初三老鼠娶親時都能派上用場。

DSC_0074.JPG

其他像是王船祭典、謝神祭品,還有入新厝,竟然也都跟鹽有關。

看來鹽在金門人心中真的是功能多多的好物啊! 

DSC_0076.JPG

另一個房間裡的面板就大多是在講關於「西園」這個地方的故事了。

這兩面牆上的面板有西園鹽場大事記、珍藏的鹽事、鹹鹹的記憶、西園聚落之美等主題,裡面很多照片影像應該是來自於2007年金門縣文化局徵集而來的老照片。

DSC_0077.JPG

除了歷史人文之外,還有關於西園自然生態方面的展示,這幾塊面板上分別以西園生態之美-鳥類、西園生態之美-水獺及西園生態之美-植物為主題。

真是沒有想到,水獺竟然也會出現在這裡........

DSC_0078-3.JPG

作為一個鹽場文化館,自然不能沒有關於製鹽的展示說明,這一塊標題為「曬鹽的條件」的面板中就明白點出,金門是因為「四面環海,終年受強烈日光照射,加上氣候乾旱,年雨量不多,水分蒸發量大,海水濃度高」這些條件,所以適合曬鹽。金門北岸更是因為「雨季短、日曬長」「濱海之處,便於引海水曬鹽」「地面是泥質灘地」及「可避風浪的海灣」等條件,自古就有許多鹽場。 

DSC_0078-1.JPG
DSC_0078-2.JPG

從這張「浯洲場十埕位置圖」來看,元朝初年的十埕當中,除了東沙埕及烈嶼埕之外,其他永安、官鎮、田墩、沙美、浦頭、斗門、南埕、寶林(保林)八埕都是位於金門島的北部,尤其是現在金沙鎮的範圍之內,更是有著許多鹽埕。

這裡面最有趣的是斗門埕的位置,從這張分布圖來看,現在完全不濱海的斗門是有鹽埕的,這就代表過去海水是可以到這裡的,所以斗門後面太武山上倒影塔會在海中有倒影這件事應該是事實,只是因為地理環境變化造成「影落寒江何處逢」的奇景不再。

DSC_0079.JPG

走出「以場作家」,對面就是當年西園鹽場辦公室的建築本體,當年這塊地上有著葱鬱的樹木,如今只剩下新鋪的石板,反射著海濱太陽的光與熱。

DSC_0091.JPG

目前所能看到的「西園鹽場文化館」建築群雖然過去同屬於西園鹽場所有,但是整修完成開放的時間卻不一樣。

主要的展示館是以恢復舊有的閒置再利用的精神,配合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的計畫,由文建會補助新台幣六百四十萬元,再由縣府自籌二百一十萬元整建,然後在2008年1月23日開放。「以場作家」傳統建築修復則斥資新台幣三百一十八萬元,在2010年1月完成驗收。新舊的時間差,讓這兩棟不同時期完成整修的建築有了不同的表情。

DSC_0081.JPG DSC_0084.JPG
DSC_0092.JPG

展示室最大的展示空間的紅磚地坪正中央放了三大桶的海鹽,其他大多是懸掛在牆面或是桌面上的說明面板了,空蕩蕩的景象就如烈陽下的鹽埕般,只有偶而經過的風穿堂而過。

DSC_0085.JPG DSC_0087.JPG
DSC_0086.JPG

另外一個比較小的展示空間中所展示的東西就比較有趣了,是一些跟製鹽有關的文物。

裡面展示的竹籤是很有趣的鹽業文物。這些用竹片削成的竹籤上面都有字,上半段烙著代理商號的名稱,下半段是船隻名稱,中間則用毛筆寫著編號,用來估算鹽艙中裝了多少的鹽,以及計算挑夫的工資。

當有鹽船停在碼頭上時跟代理商報到之後,代理商會僱用挑夫把鹽從陸上的鹽倉挑到船上的鹽艙中,每挑一擔鹽,管理人員就會給挑夫一根竹籤,等到船裝滿鹽出港後,挑夫就憑著竹籤跟代理商領挑鹽的工資,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科學的管理方法。

DSC_0089.JPG

除了製鹽相關文物之外,這間小展示室裡還有一些關於西園鹽場資料,例如鹽場簡介及鹽場平面圖等,可以增加遊客對於西園鹽場有更深入的認識。

DSC_0106.JPG

走出展示室,文化館的戶外空間也放置了一些文物,像是這兩塊「清浯洲鹽場大使韓琮功德碑」與「永安橋碑」,這兩方時背都是見證金門鹽業及西園鹽場歷史的重要古物。

可惜這兩塊碑被放置在室外,長期被充滿鹽分的海風吹拂,受到海風極大的破壞。

我不禁想,既然展示室內還有空間,怎麼不把這兩塊碑移進室內保存呢?寧肯放在這裡讓它們逐漸風化?

DSC_0109.JPG

文化館戶外的另一個角落,刻意仿造過去鹽田的底部做了一小塊展示,過去的鹽埕底部會放置這些破掉的陶瓷碎片來曬鹽,所以限在金門很多的鹽埕故址上都可以發現陶瓷碎片。

這些碎片也是研究鹽埕年代的重要資料,不同年代的陶瓷碎片會有不同的紋飾及作工,可以作為斷代的依據。

DSC_0063.JPG

西園風獅爺不知道在多少年前就已經站在西園鹽場門口守護著西園鄉親了。

只是當西園鹽場的舊建築被整建成文化館之後,過去為祂抵擋鹽沫的樹叢也消失無蹤,於是祂身上的彩繪在這幾年褪色的特別快,幾乎完全沒有保留下來。倒是遠方的樓山寺,再從鹽倉回復廟宇工程後,在信徒的重修下,有了繽紛的色彩。

那些關於西園鹽場的一切,在西園鹽場文化館完成之後,是會像風獅爺身上的彩繪消失在風中?還是會像樓山寺一樣,在不同年代中有了新的一頁呢?

故事,還在演化當中。

說不盡的,萬語千鹽。

DSC_0101.JPG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
入館費用:免費
導覽服務:可預約
管理單位:金門縣文化局
交通資訊:
1.搭乘金沙車站發車32號路線公車,西園站下車。
2.環島北路接沙青路,往浯坑方向左轉約兩公里。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