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341.JPG

有「威震金東」之名的「獅山砲陣地」在今年(2011年)九月正式風光啟用了,只是最近工作繁忙沒空回金門,一直等到11月中回金門去看十二年一度的「后湖海醮」時,才終於有空檔帶著幾個喜歡尋找地方美食小吃的自助旅行好夥伴走美食之旅以外的行程,再訪「獅山砲陣地」,好好參訪一下這個之前金門縣政府重點整建的軍事戰地遺蹟,觀光旅遊的特色景點。

獅山砲陣地-1-3-horz-vert.jpg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獅山砲陣地(震東坑道)及週邊

上一次拜訪「獅山砲陣地」是今年六月底參加金門城古地城隍遶境時的事,只可惜當時還在整修中,不對遊客開放,所以吃了個閉門羹。在更之前是去年(2010年)二月初參加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主辦的金門戰地史蹟研習活動時,在開放前用專案申請的方式參訪,回來後寫了「威震金東-金門獅山砲陣地(震東坑道)」這篇。

之前還不會用Google Map,這次把它提供的地圖放上來。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獅山砲陣地」的位置大概在金門著名旅遊景點金門山后民俗村跟山西聚落之間,其實滿適合連結起來作半日遊。早上先去參觀金門山后民俗村去體驗閩南傳統建築風情,然後再到「獅山砲陣地」來感受金門的前線戰地氛圍,午餐可以到山西聚落去吃有名的山西拌麵。

當然,能在山后住一晚當然是最好啦!留在金門忘了飛的民宿老闆當年也在金門當兵,除了住宿之外還提供導覽服務,想要有專業的金門旅遊服務,找他們絕對不會後悔的啦! 

DSC_0281.JPG DSC_0283.JPG

想要到「獅山砲陣地」,交通方式可以搭公車或自行開車前往。搭公車的話,從沙美車站搭31號公車,或是從山外車站搭25號公車,都是在「獅山砲陣地」站下車,下車後走不到10分鐘就可以看見入口指標。觀光公車則是要搭C線,早上8:25從山外車站發車,一天一班。

開車或騎車可以從沙美延著「陽沙路」往金門山后民俗村方向走,沿路都有指標指引。

不過,「獅山砲陣地」的停車場不在正門口,要再往山后的方向前進一小段路,左邊的斜坡彎進去就可以看見停車場。

DSC_0282.JPG

從停車場走到真正的出入口之間的步道邊有一些武器展示,步道的盡頭是整個園區唯一的洗手間所在地,也是進坑道的必經之地,有生理需要的人最好先在這裡先處理一下再往前走。

page-0.jpg

步道沿路展示的武器有:57公釐戰防砲、M190公釐防空砲、40公釐單管對空防砲、 M55四管50防空機槍、120公釐迫擊砲等等,都是以開放式的方式作展示,當然一些關鍵性的構件是被拿掉了,旁邊也沒有砲彈。

DSC_0294.JPG

這些露天展示的武器都已經開始出現鏽斑了,而且也不適合真人上去操作,所以這一趟特別情商友人家中的達達虎客串演出。

達達虎有練過,小朋友不可以學唷!

DSC_0287.JPG

步道另一邊的岩壁中其實也隱藏著一些軍事設施,像是這個在岩壁間的綠黑迷彩牆之後的,就是之前部隊儲放煤油的地方。

 

 

page-2.jpg

穿過洗手間之後,再往前走就是由舊營舍改建成的旅遊服務中心。

原本的營舍前端改建成鋼骨結構的玻璃牆面及天花板,整個的採光非常好,更特別的是裡面的裝潢還有護牆都是以軍品當素材,甚至連水龍頭的基座都是利用廢棄的砲彈彈殼。

DSC_0305.JPG

這一面用榴彈砲的砲彈堆起來的牆,雖然用黃油漆噴上了「展示用」的字樣,看起來還是氣勢十足啊!

page-1.jpg

走出旅遊服務中心後左轉下坡,就可以走到「獅山砲陣地」原來的主要出入口。

出入口的兩旁哨亭裡,各站著一位不知道何時可以退伍的大兵,左邊是「馬安南」,右邊是「郝柏春」,不時會以雄壯威武的聲音發出「敬禮!長官(來賓)好!」的聲音,整個營區都可以聽得到。

不過聲音真的太大了,若是心理沒有準備的遊客,很可能會被嚇一跳。

雖然如此,這種體驗還是滿有趣的。

DSC_0340.JPG

沿著斜坡往回走,走到底就可以走到「獅山砲陣地」中最主要的坑道建築,上面大大的「震東」兩個字還好端端的在那裡,不過之前入口的全墨綠色線在已經被漆上了黑、褐、綠三色夾雜的迷彩。

「震東」是取「威震金東」之意,「獅山砲陣地」也被稱為「震東坑道」,1969年7月由金門工兵部隊開挖,翌年6月完工,是全國唯一的坑道式榴砲陣地。金門防衛司令部2009年12月底將此砲陣地於移交金門縣政府,目前是作為「榴砲陣地主題館」。

DSC_0327.JPG

開放後的「獅山砲陣地」,坑道入口對面的石頭上,「神獅」跟「勤訓苦練」依舊還在。

DSC_0351.JPG

不過入口前方的地上多了個洗石子材質的「獅山砲陣地」標誌-銜著砲彈的雄獅。

page-3.jpg

另外還多了一門仿美製M101105公釐榴彈砲的國造63式105公釐榴彈砲。

這門重達2260公斤的砲放在這裡,真的是氣勢十足啊!

DSC_0352.JPG

坑道入口的立牌上寫著師山砲陣地參觀守則,主要是要參觀的人要戴安全帽,注意安全,不要碰觸武器,留心幼兒,維護坑道清潔之類的。  

page-5.jpg

上一次進來,入口是以深綠跟淺綠畫出的迷彩,這次看到三色的迷彩,其實只會覺得這樣的搭配,在山壁間反而顯得特別顯眼。

另外門口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軍人讀訓》不知道為什麼改成了「忠勤 樸實 責任 榮譽」幾個大字,這種地方應該要把「中華民國」刻意強調才對啊!

不太了解主事者的思維。

page-6.jpg

之前的中山市沒有開放,整建後倒是敞開大門,歡迎遊客的到來。

一般部隊的中山室都會有不少軍事標語,這裡幾乎完全看不見,只保留黑板上方比較不會起爭議的「永懷領袖」還有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照片。

現在比較有趣的是,有一面牆上寫著「金門防區砲兵教召處」,底下依照守備區的不同放了幾本留言簿,無論是金東、金西、金中、南雄、烈嶼守備區,或是直屬於金防部,都可以找到專屬的留言簿。

DSC_0378.JPG DSC_0391.JPG

或許是開放的時間還不夠久,幾本留言簿上幾乎都沒有人留言,倒是另一面牆上掛滿了遊客在金門縣政府提供的著色紙上色的作品,多樣的色彩為嚴肅的軍事據點帶來幾許繽紛。

DSC_0366.JPG

走出舊中山室,坑道左邊的牆面上已經從過去的部隊生活點滴改成了「獅山砲陣地」的相關介紹,右邊的鐵門依舊深掩著,讓人無法窺見裡面是怎樣的奧妙之境。

 

DSC_0394.JPG

仔細閱讀左邊牆上的面板內容,一開始是「獅山砲陣地射擊區域與能力示意圖」還有「獅山砲陣地平面配置示意圖」。

從這個「獅山砲陣地射擊區域與能力示意圖」來看,從福建圍頭灣到白沙河口的區域都在它的射擊區域之內,甚至整個獅山附近的海域都有可能被砲擊。

DSC_0397-1.JPG  DSC_0400.JPG

「獅山砲陣地平面配置示意圖」則是將整個「獅山砲陣地」坑道內2009年的內部配置都畫出來,還好現在兩岸沒有開戰,不然整個坑道配置都公開了,哪天被人攻進來就不用玩啦!

除此之外,面板上還有「獅山坑道的開鑿過程」,全文如下:

■獅山坑道又名為震東坑道,乃是威震金東之意。坑道全長508 公尺,平均高度4.6公尺,寬度3.6公尺。
■民國57年7月8日,金門防衛司令部受命,於金門地區增建8座8吋榴砲陣地,獅山砲陣地為其中之一。
■民國58年7月3日開工,建築量體設計以可容納1個步兵營之人員、車輛、裝備物資於坑道內做掩蔽之使用,保護地面部隊免受砲火及飛機的轟炸。
■步道開挖的過程中相當險峻與困難,主因是坑道中的岩層屬於花崗片麻岩,岩質相當堅硬,需將岩層鑿孔後置入大量的炸藥進行爆破,爆炸後.工兵們一鎬一斧的開挖。
■民國59年,完成坑道內地面水泥鋪設,使得坑道內行動更為順暢,當遭遇敵人攻擊時更能提高反擊速度,也增加了火砲與人員的安全。
■民國61年,奉金門防衛司令部二六九號完成續挖溝工程,增強通信效能,確保遭遇敵人攻擊時,仍維持通信正常。

DSC_0402.JPG

作為一個「榴砲陣地主題館」,自然對於榴砲多有著墨,面板說明就放上了M116 75mm山砲 、M101A1 105榴砲 、國造63甲式105mm榴砲、國造T65155mm榴砲 、M115 203mm榴砲、M114 155mm榴砲、國造XT86 155mm榴砲、M109A2 A5 155mm自走砲、 M110A2 203mm自走砲、M1 240mm榴砲等十種榴砲的照片,其中的M116 75mm山砲 、M101A1 105榴砲 、國造63甲式105mm榴砲、國造T65155mm榴砲 、M115 203mm榴砲、M114 155mm榴砲、M1 240mm榴砲都是在金門服役。

DSC_0394-2.JPG

另外從「獅山砲陣地平面配置示意圖」中則可以看出,右邊緊閉的大門是「安全士官室」,後面還有一個現在沒有開放的「支坑道」。

DSC_0404.JPG

旁邊的牆面上則有一張《國防部陸軍總司令部內部管理補充規定-人員管制作法》,上面寫著不同階級的部隊每天每個時段的官兵應有作為還有督導要領,後面還有應該是最後一批駐守官兵的簽名。

不知道他們看到自己的簽名成為展示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

DSC_0408.JPG

另一面牆上則是「莒光園地」的公佈欄,上面分別有「宣教資料」、「心輔專欄」、「政令宣導」、「生活花絮」、「時事敵情」等主題。

一般像這樣公佈欄都會放在政戰點,通常是中山室,上次來時沒有留意,不確定這個公佈欄是不是本來就在這裡。

DSC_0411.JPG

不過我確定這個放安全帽的架子是後來才放的,上次來並沒有。

DSC_0417.JPG

戴好安全帽後往前走,不久可以看見左邊的岩壁上有一個庫房。

這個庫房有上鎖,似乎目前還沒有開放。

DSC_0419.JPG

整建過的「獅山砲陣地」,坑道裡面用了三種不同顏色的燈光,營造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

DSC_0421.JPG

DSC_0425.JPG

雖然說那個藍紫色的現場看會覺得有點詭異,不過從相片來看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協調感,感覺也沒有那麼奇怪。

DSC_0428.JPG

整個「獅山砲陣地」有四個砲堡,順著坑道直走到底會到「砲堡2」,其他三個是在不同的分支處。

遠遠望見左邊寫有紅字的白牆時就代表距離「砲堡2」不遠了,但是在到達之前就會遇到通往其他砲堡的岔路。

DSC_0394-4.JPG

從入口處的「獅山砲陣地平面配置示意圖」來看,「砲堡1」是在坑道右邊的分支處,「砲堡3」跟「砲堡4」則是在左邊的分支中。目前開放的只有「砲堡1」跟「砲堡2」。 

DSC_0430.JPG

走道第一個岔路後右轉,路的盡頭就是「砲堡1」,右邊寫有「忠誠 精實」的白牆後則是原本的「寢室」,現在則是「75山砲展示室」。

page-10.jpg

「75山砲展示室」中放了一門75山砲,後面有四塊面版介紹這門美軍稱為M116榴彈砲的輕榴彈砲。

page-8.jpg

對於武器發展有興趣的人來說,這幾塊面板將75山砲的發展沿革、諸元、構造圖、射擊組員職責等等資料都做了很詳盡的介紹。

DSC_0444.JPG

第一塊面板是介紹諸元與發展沿革。

關於發展沿革是這樣介紹的:

美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開始考慮研製新型輕榴彈以取代美軍在一戰時使用的英國維克斯公司製的2.95英吋(75mm)火砲,經過七年多的研製,於1927年正式命名為M1榴彈砲,美軍之後也積極改良砲膛、砲栓與砲架,並配合二戰的爆發與空降部隊的發展,改用輕量化砲架與橡膠輪胎,讓該型火砲成為空降部隊、海軍陸戰隊與各步兵師最具彈性,亦是最重要的火力支援來源。

DSC_0447.JPG

第二面版則是介紹75山砲的種類與使用歷史,還有75山砲與國軍的關係。

從這塊面板裡可以得知,國軍是在二次大戰末期接收大量75山砲,而且反攻滇西的遠征軍也有相當數量的砲編入,抗戰後期到退守台灣也接收了大量的的M8型75山砲。

DSC_0440.JPG

第三塊面板是75山砲的結構圖還有射擊組員職責,從砲長、瞄準手、射擊手、裝填手、藥包選定手及兩員信管測核手的分工可以看出,每次射擊都需要七個人同心協力來完成。

DSC_0442.JPG

第四塊面板就是一些美軍使用75山砲的照片還有一些國軍曾使用的瑞典波佛斯M1930式75mm山砲、法製史奈德M1909式75mm山砲、日本大正四十一年式75mm山砲等其他山砲的照片。

page-11.jpg

走出「75山砲展示室」,對面就是原本是「庫房」的「榴彈砲展示區」,裡面展示著海峽兩岸兩個政治實體所使用的各式榴彈。

 DSC_0452.JPG

兩岸的榴彈分別放在坑道的兩側,數量雖然不多,卻也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兩者的不同。 

右邊展示的是國軍105公釐、155公釐、240公釐、8吋等四種榴砲彈,共12發,都是由軍方提供。其中的240榴砲,射程約21公里,砲身全重約27000公斤,砲彈重達163公斤,是目前國軍口徑最大的火砲。

左邊展示的是由「金合利鋼刀」提供借展的9發共軍砲宣彈,是國共戰爭時,打到金門地區的砲彈,有122加砲及152加砲。 

DSC_0465.JPG

這條岔路的末端就是「砲堡1」,現在改做多媒體展示室,每天09:30、10: 00、11:00、13:00、14:00、15:00、16:00、17:00,共八個場次,撥放片長約16分鐘的「獅山砲陣地及榴砲發展」影片。

DSC_0469.JPG

走回主坑道,前方沒多遠的左側就有另一條岔路,這是通往「砲堡3」跟「砲堡4」的坑道。

DSC_0471.JPG

目前「砲堡3」跟「砲堡4」都還沒開放,所以路的盡頭無法通行。

「砲堡3」跟「砲堡4」與戶外串連步道是「獅山砲陣地」第二期整建工程的主體,預計在民國101年8月完成,至於開放時間,依照第一期工程的時程來看,可能會拖到102年年初。

page-12.jpg

不過目前這條岔路開放的部分比地圖上顯示的還要多出了一個展示室,原本是「庫房」,現在則展示著155公釐榴砲。

DSC_0487.JPG

與「75山砲展示室」相比,這個「155公釐榴砲」的展示明顯地簡單許多,只有一塊黃色的解說牌,簡單介紹著「155公釐榴砲諸元」「155公釐榴砲業務職掌」「面向射擊行動準據」「核生化狀況行動準據」「155公釐榴砲潤滑令」等資料。

DSC_0490.JPG

走回主坑道,千方不遠處就可以看到另一道寫有「忠誠 精實」的白牆,白牆後是「連指揮官所」,目前沒有開放。

page-14.jpg

繼續往前,左邊可以看見「底火筒展示區」。

這裡原本是個「庫房」,之前來的時候上面是標示著「彈藥庫」,現在則是展示著展示105公釐、155公釐、240公釐、8吋榴砲等各型火砲的底火筒。這個展示室與其他庫房不同的地方是坑道內層舖有紅泥塑膠庫棚,這是之前軍方留下來的裝備,是為了防止彈藥潮溼而使用。

DSC_0518.JPG

240公釐榴砲,是國軍目前口徑最大的火砲,射程約21公里,砲身全重約27000公斤,底火筒的體積也相當龐大。

page-13.jpg

每一種底火筒旁邊都有一塊解說牌,說明每一種榴砲彈的裝藥分解圖,還有一些相關的照片。

DSC_0572.JPG

往前走到底就是「砲堡2」,這裡展示著8 吋榴砲1門。

DSC_0527.JPG

這裡每星期二、四、六、日的下午13:30、14:30、15:30、16:30,一天四場,會有金門大學學生在這裡表演砲操。

page-15.jpg

說明牌上有金防部砲指部砲兵單位的代號「神獅」,還有其說明:

獅為百獸之王,雄壯威武,故又象徵砲兵火力強大、威猛,可主宰戰場。

另外還有「八吋榴砲主要諸元」、「八吋榴砲班之編成」、「火砲安全規定」、「火砲保養注意事項」的說明。

 

DSC_0565.JPG

上方天花橫樑上的分工名稱依舊,底色卻從純白變成了斑馬般的黑白交錯紋路。

DSC_0575.JPG

這個砲堡的主角就是8吋榴砲,8吋榴砲為1944年美國製造,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韓戰、越戰中均曾使用。

DSC_0539.JPG

1958年8月23日,中共軍隊對面積約僅150 平方公里的金門島群實施砲襲,爆發八二三砲戰,44天砲戰期間,發射47萬餘發砲彈,震驚中外。

當時擔任國防部長的俞大維正巧人在金門,且因此受傷,連夜由海軍接回台灣,後來便以親身經歷向美軍力爭巨砲,美軍才同意運交8吋榴砲至金門。

 

DSC_0558.JPG DSC_0563.JPG
page-16.jpg

此砲射程長達17公里,從金門發射,砲彈可深入中國內陸5公里,整個廈門島都在火力範圍內,每發重91公斤的高爆彈,有效威力半徑涵蓋87公尺,足足可摧毀1座壘球場,因此,首度出擊即扭轉戰局,讓共軍一度對國際宣稱國軍使用「原子砲」。

DSC_0549.JPG

 

DSC_0547.JPG

砲堡前方有參觀台,可以用望遠鏡眺望對岸,觀察與金門僅咫尺之隔的大陸圍頭地區及大小島嶼,並有對照圖。

DSC_0548.JPG

天氣好的時候,從這裡不但可以看見山腳下的金門山后民俗村,甚至海中的小島跟對岸的沿海都可以看得見。

 

DSC_0556.JPG

這門重砲由於還在服役中,因此金防部移交獅山砲陣地同時無法移撥重砲,但是為了配合觀光,所以暫時保留1門作展示,仍由砲兵部隊維護,未來配合特定節日,也會有砲兵部隊配合砲操演出。

DSC_0578.JPG DSC_0585.JPG
DSC_0592.JPG

目前「獅山砲陣地」開放的部分就到此為止了,看完之後也就要回頭了。

走在經過精心設計照明下的坑道裡,沿途看著這個戰地史蹟在開放後的所有改變,與其他早期開放的金門戰地史蹟相比,展示手法與戰地氛圍的營造是明顯地進步了,也讓人對於金門戰地史蹟的保存更有信心,如果其他的營區據點都能以「獅山砲陣地」為例,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加上努力維持住軍事據點應該有的氛圍,相信這些戰爭遺留一定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吸引更多人前來金門,感受這些戰地史蹟的鬼斧神工,還有在過往那個肅殺的年代裡,金門軍民在戰場中求生存的努力及對和平的渴望。  

DSC_0553.JPG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所以金門到處都可以看見在這裡奉獻青春的年輕男子們所留下的字跡。

字跡,也許有一天會風化消失,但屬於金門的那段記憶將會隨著戰地史蹟的保存,不斷流傳到後世,成為人類歷史上一段永遠不會被人忘記的一段傳奇。

DSC_0363.JPG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