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169.JPG

雖然說宋陸佃在《埤雅》中釋云:「菊字本作蘜,從鞠,窮也。」意指一年花事到了菊花開後便已窮盡,此後無花可賞。但台灣每年的賞花季,卻似乎都是從前一年的各式菊花盛開展開序幕。早些年的花海是以迎風搖展的紅白大波斯菊開始,大型花展也是以臺北士林官邸的菊展作開端。這兩年,原本只是銅鑼人自賞的杭菊發展出觀光產業後,臺灣的賞花活動更是向前推到了11月中旬,菊花盛開不再代表花事的結束

DSC_0214.JPG

雖然菊花原產於中國,在《禮記‧月令》中便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當時稱這種花不是用我們現在慣用的「菊」字,而是古代遊戲「蹴鞠」中的那個「鞠」字,形容它那圓球狀的花。但是真正說到把這種野生的植物應用人類生活中,文獻紀錄上卻是屈原的《九歌‧禮魂》開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但要說到開始栽培菊花,似乎要到魏人鐘會所著,第一篇以菊花為唯一主題的《菊花賦》開始:「於是季秋初九,日數將並。置九華堂,高會娛情。百卉凋瘁,芳菊始榮。紛葩韡曄,或黃或青。」這時候的菊花已經開始栽培,甚至發展出觀賞的用途了。

DSC_0001.JPG

苗栗縣銅鑼鄉所栽培的菊花最早也不是種來觀賞用的。大約在民國五十年左右,從台東引種杭白菊作為水稻田輪作的特用作物。據當地花農說,以前行情好的時候,只要賣個大約七八十台斤的杭菊就可以娶老婆了,不過自從大陸的杭菊大舉輸入後,收益越來越少,栽培面積更是從全盛時期的超過一百公頃,萎縮到只剩下2.5公頃,這兩年因為有苗栗縣政府的補助,栽培面積增加到15公頃,栽培的品種也由過去的杭白菊擴大到杭黃菊,甚至連紫花的品種都見有人栽培。

DSC_0002.JPG 

銅鑼也不是全鄉都栽培杭菊的。與貢菊、滁菊和亳菊並稱為四大名菊的杭菊,雖然對土壤的選擇要求不嚴,又有耐肥、耐寒,花開時期耐微霜的優點,卻怕澇、不耐旱、忌蔭蔽,更重要的是不能連作,所以要選擇向陽背風、地勢高燥、灌排水良好的地方栽種。九湖台地有這些條件,而且環境上具有日夜溫度差異大、濕度相對偏高,及土壤為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紅棕色紅壤,因此非常適合杭菊種植,從銅鑼外環道(台13線)往溪谷對岸的九湖台地看,每年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就可以看見一塊塊如拼布般的美麗風景。

因為連作收穫會變差的關係,今年杭菊最美的地方不在去年那幾塊地,而是要再往南一點到朝森橋附近,從銅鑼外環道(台13線)上森橋後,遠遠地就可以看見一片鮮豔的金黃色,從那裡開始的地勢較高處,就是今年杭菊花開最美的地方。

DSC_0005.JPG DSC_0017.JPG 
DSC_0022.JPG DSC_0028.JPG
DSC_0023.JPG

過橋之後向右轉,很快就可以看見右邊的杭菊田,雖然有些田地已經被採收過了,但幾塊今年還沒採過的花田依舊有著壯盛的花容。

這裡的杭菊大約是在每年清明節以扦插或是分株的方式開始種植,然後大約在11月中旬開始採收。在大約一個月的花期裡,每塊花田可以採收三次,每次的間隔大約一個禮拜。其中花開最壯觀的是第一次採收前,之後會一次比一次少。今年算準了採收時間,趕在11月14日就去看,不過大概是因為再來的幾天天氣不穩定,有些農民已經開始採收了。

話雖如此,剩下那些沒採收的花田依舊是非常壯觀。

DSC_0107.JPG DSC_0093.JPG
DSC_0150.JPG DSC_0143.JPG
DSC_0068.JPG

選在非假日,除了工作的因素外,其實也是想避開人潮,沒想到依舊是遊人如織,看來經過這幾年的行銷,銅鑼杭菊的名號已經傳了出去,相信一定也為九湖的居民帶來相當的收益。

趁著大部分的人都還驚豔於路旁的白黃花海時,拿了相機趕緊先衝到最遠處那幾叢淡紫色的杭菊旁,好好欣賞這難得的花色。

DSC_0032.JPG

其實淡紫色的杭菊,據當地的農民說,是由黃色杭菊及白色杭菊天然雜交出來的,也有說是從原本白色杭菊中突變出來,然後再扦插出來的品種。不管哪種說法,共同的說法都是這種顏色的比較難種,而且烘乾後會變成白色,所以在杭菊產業轉型成觀光導向前,當地人其實是比較不願意種的。

DSC_0140.JPG

不過這種淡紫色的花特別受到觀光客的歡迎,所以這兩年也栽培的越來越多,讓遊客拍照留念。

其實何只人喜歡這種顏色的花,連小瓢蟲都喜歡它的色彩,特地飛來賞花。

DSC_0049.JPG DSC_0152.JPG
DSC_0099.JPG

從文獻上來看,衛晉之前菊花似乎只有黃色,所以就算後來經過人為長期的選育,出現了各種不同顏色的品種,「黃花」仍舊是最被普遍使用的別名,直到唐代才有詠白菊、紫菊的詩文。

明代王象晉編著《廣群芳譜》中記述:「紫菊之名,見于孫真人種花法,又見于諸譜中,此品傳植已久,故唐宋詩人稱述亦多,蕭穎士菊榮篇,紫英黃萼,照耀丹墀。杜荀鶴詩,雨勻紫菊藂藂色。趙嘏詩,紫艷半開籬菊靜。夏英公詩,落盡西風紫菊花。韓忠獻公詩,紫菊披香碎曉霞。則紫花定是佳品。」此處的孫真人應該指的是唐代藥王孫思邈,雖然無緣得見《孫真人種花法》,但從他的生存年代可以推出「紫菊」應該出現在唐代。

DSC_0125.JPG

看到這片在秋風中隨風輕擺的紫色杭菊,不免讓人想到明代涂穎的《上京次貢待制韻》詩:

海風吹雨度龍沙,滿眼金蓮紫菊花。
日暮笙歌何處起,高低穹帳五侯家。

只不過詩中的場景由海濱移至山城,而賞紫菊也早已是民間雅俗共賞的活動,不再是日夜笙歌的五侯之家所獨有。

DSC_0130.JPG

同樣詠紫菊,唐代趙嘏《長安秋望》詩的意境就感覺悠遠了許多:

雲物淒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只可惜熙來攘往的銅鑼杭菊花海人聲雜沓,讓人很難體會「紫艷半開籬菊靜」的寧靜致遠。

 

DSC_0087.JPG

賞完了紫菊,回頭來看同一塊花田中聲勢更為壯盛的杭白菊,其實這些白色的杭菊才是過去銅鑼杭菊栽培的主角。

DSC_0039.JPG

杭白菊,又稱白茶菊,花序大而呈不規則的壓扁狀,舌狀花較少,且小花寬疏。

仔細觀賞白色杭菊,可以發現它並不是純白色的,花序中央部分仍是明顯的淡黃色。

古時浙江海寧把這種心黃邊白的杭菊稱為「金井玉欄杆」,稱讚它「點茶絕佳」。

DSC_0085.JPG

至於初開的白色杭菊,小花更是顯現出翠玉般的碧綠,跟一般人「秋雪」的印象更是大異其趣。

DSC_0064.JPG

白菊的出現,明顯晚於黃菊,所以劉禹錫《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詩中有「家家菊盡黃,梁國獨如霜」的句子,而這首詩更是全詩充滿對於白菊的推崇:

家家菊盡黄,梁國獨如霜。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妝。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高豔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一入瑤華詠,從茲播樂章。

琪樹、玉堂、雪氅、素女、銀景、牙床等眾多美麗的意象,可見在詩人心中對於白菊有多麼的喜愛。

DSC_0094.JPG DSC_0102.JPG  
DSC_0113.JPG 
DSC_0114.JPG DSC_0115.JPG

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詩:

滿園花菊鬱金黄,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詩人在一片金黃色的菊花中看見了一朵白色的菊花,心中無限歡喜,還特別作詩賦之,不知道當他看見這一大片白色杭菊時,又會創作出什麼樣的作品呢?

DSC_0079.JPG

杭菊雖然以「杭」字為名,現在真正的產地卻大多不是浙江杭州,而是同屬浙江省的桐鄉,但這並不代表以前杭州不產杭菊。清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的《本草叢新》:「甘菊花,家園所種,杭產者良。」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的《百草鏡》:「甘菊即茶菊,出浙江江西者佳,形細小而香...近日杭州筧橋....皆產。」由此可知,在清代中葉以前,杭州是產菊花的。1932年《本草正義》更寫到:「杭產色小花,其氣味醇靜,味最甘緩,清香幽韻,尤為過之。」

浙江傳統習慣「黃菊入藥,白菊入茶」,銅鑼所產的杭白菊多作為茶飲使用,除了直接以熱水沖泡外,也可以跟普洱、水仙等其他茶混合沖泡,包容度極廣。

DSC_0082.JPG

現在雖然銅鑼杭菊在台灣市場菊花的佔有率降低了,但是產業轉型之後卻以新的面貌再現,也因此外人才有緣得見銅鑼杭菊的壯盛之美,甚至以「秋雪」來形容如此的美景‧

雖然栽植杭白菊的面積在產業轉型之後減少了,但它的在九湖人心中的重要性卻不曾稍減,只要有人種杭菊,必然少不了那一抹素淨的白。

DSC_0200.JPG

再往下的一塊田種的是黃色的杭菊,這是產業轉型之後才開始在銅鑼被栽培的杭菊品種。

DSC_0239.JPG

當地人稱為「金菊」的杭黃菊又名黃甘菊,形態與杭白菊很像,但舌狀花是鮮艷的黃色至淺棕色。

黃色,是菊花給世人最早的第一印象。中國傳統醫療中,更是把黃色當成了菊花的正色,《本草正義》有云:「近今藥物恆用之物,則以杭產黃色小花為正。」

DSC_0183.JPG

雖然說中國人栽培菊花的歷史可以上推至唐代,但栽培杭菊的最早紀載卻是約西元1573-1621年間明代《萬曆嘉善縣志》中「黃茶菊以紫蒂為佳」的敘述,距今約有400多年的歷史。不過銅鑼過去栽培的杭菊卻不是以黃色為主,過去臺灣只有臺東產黃色杭菊。

DSC_0227.JPG DSC_0242.JPG
DSC_0245.JPG

如果不是身歷其境,很難想像黃色杭菊的香氣到底有多濃郁,只要在花田中一站,那股隨風飄散的菊花特有清香讓人聞了就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

被黃菊香氣所吸引的不只八方而來的人群,連蝴蝶都忍不住聞香而來,讓人不禁想起宋人唐琬的《菊花》詩:

身寄東籬心傲霜,不與群紫競春芳。
粉蝶輕薄休沾蕊,一枝黃花夜夜香。

一枝黃花都能夜夜香了,更何況是一大片的黃菊花。

DSC_0177.JPG

DSC_0230.JPG

DSC_0255.JPG

擢秀三秋晚,開芳十步中。
分黃俱笑日,含翠共搖風。
碎影涵流動,浮香隔岸通。
金翹徒可泛,玉斝竟誰同。 唐‧駱賓王《秋菊》

DSC_0263.JPG

到處耀眼的金黃,就像是一個個聚集在九湖台地上的小太陽。

DSC_0210.JPG DSC_0194.JPG
DSC_0280.JPG

這片土地的耀眼金黃,其實不盡然都是黃色杭菊,有幾塊地上種著以「太陽」為名的植物,與各色杭菊構成銅鑼九湖台地上的大地拼圖。

DSC_0222.JPG DSC_0274.JPG&
DSC_0235.JPG 

杭菊如果連作,隔年的收穫量會大為減少,所以今年種過的土地,明年就不會再種。通常會在每年十二月,選擇狀況好,強健又產量高的植株作種,收完花後把剩下的莖葉都割掉,然後蓋土,讓小苗過冬。等到隔年春天三月中旬後,小苗長到15到20公分時,把整個母株挖起來,把苗分開來後種到新的土地上。為了確保來年的豐收,預定要種杭菊的土地會先施肥,或者是栽植綠肥作物來增加土壤肥力。

「太陽麻」就是這樣的綠肥作物,屬於豆科植物的它,根系有根瘤菌共生,可以藉由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加上它的花朵顏色鮮明,在注重農田景觀的地方常常被應用為綠肥作物。

花形如蝴蝶的太陽麻,黃花在秋風中搖曳,宛如宋人歐陽修筆下的江南蝶:

江南蝶,斜目一雙雙。
身似何郎全傅粉,
心如韓壽愛偷香,
天賦與輕狂。

微雨後,薄翅膩煙光。
才伴遊蜂來小院,
又隨飛絮過東牆,
長是為花忙。            歐陽修《望江南》

DSC_0311.JPG

花田集中的區域逛完之後,往河邊還有幾塊散佈在稻田中的杭菊田,每塊花田都有各自的美麗風景等待與有緣人相遇。

這一幅風景裡有稻草人仰望著天空。

DSC_0339.JPG

這一幅則是花田中的成雙竹竿旁有綿迭的瓜藤。

DSC_0355.JPG DSC_0356.JPG
DSC_0362.JPG

黃白色塊鑲嵌的杭菊花田,有浮雲在長空中的驚嘆。

DSC_0379.JPG DSC_0382.JPG  
DSC_0394.JPG

秋風吹拂,花朵化作流動的線條,將大地塗抹上讓人無法直視的金黃。

 DSC_0384.JPG DSC_0391.JPG  
DSC_0403.JPG

DSC_0408.JPG    

黃磚瓦屋,映照著屬於臺灣紅磚文化杭菊風景。

DSC_0425.JPG DSC_0424.JPG   
DSC_0438.JPG 
DSC_0449.JPG DSC_0462.JPG
DSC_0440.JPG

銅鑼杭菊花田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滿足遊人壯盛的視覺印象,更重要的是當地農民的經濟收益,所以在晴朗的日子裡,當杭菊開了七八分滿的時候,花田中就會上演一場採收秀,農人們飛快地採收枝頭盛開的杭菊,趕著要在空氣濕度增加前採收完畢,趕緊送進工廠乾燥。

採收菊花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因為杭菊頂多長到人腰的高度,所以採收時要一直彎著腰,有些人就乾脆搬張板凳到田裡坐著採收,不然幾天下來只怕腰都直不起來了。

DSC_0446.JPG DSC_0465.JPG
DSC_0464.JPG  

杭菊的乾燥大約需要12個小時以上,所以每年第一次採收前所買到的乾菊花,大多是去年所採收的成品,甚至是大陸貨。如果想要在欣賞花海的同時買到當季採收的杭菊,有時不太容易,尤其是第一次採收前,偏偏此時又是杭菊花海最壯觀的時候。魚與熊掌,總是難以兼得,這或許是到銅鑼賞杭菊唯一讓人覺得遺憾的事吧!

 

歷年銅鑼杭菊與花海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DSC_0023.JPG DSC_0315 DSC_5609.JPG 2014苗栗銅鑼杭菊芋頭節—菊祥如芋 DSC_1696.JPG
菊花盛放傲霜枝 菊祥如芋之後 貓熊戲花海 菊祥如芋 花海拼圖  明歲秋風知再會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