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315.JPG

「緹室葭灰應歲寒,年年家祭薦杯盤。世遙端賴馨香報,老去方知拜跪難。百代清芬傳俎豆,一庭文苑列衣冠。君恩重疊絲綸捧,肸蠁應承告廟歡。 」這首名為《冬至祠祭》的詩,寫的是每年冬至時在宗祠中進行的祭祖活動,全詩滿溢著濃濃地薪傳意味。作這首詩的,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位考上進士的人,人稱「開台進士」的鄭用錫。

鄭用錫,《金門志》中列入卷九的《人物列傳》裡的《義行》當中,書中是這樣敘述的:

用錫,進士,禮部員外郎。以防堵出力,加四品頂戴,賞戴花翎。

看起來似乎與金門沒有太大淵源。不過,在他的父親「鄭崇和」的敘述中,可以見到這樣的文字:

鄭崇和,字其德,內洋人。....又嘗命其子用錫,回金門建立祖祠,充祭費,時論多之。......

這座由鄭崇和命子回金門建立的祖祠,就是現在名列金門縣定古蹟的「東溪鄭氏家廟」。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東溪鄭氏家廟[縣定古蹟]

「東溪」,一個位於金門本島東部的傳統小聚落,從環島東路轉埔華路往田埔方向,路上就可以見到這個古老的小村莊。雖然它的面積不大,現在居住的人家也不多,但因為這裡是台灣第一個進士鄭用錫的故鄉而綻放出讓人不能忽略的光芒,吸引不少外來旅遊的觀光客專程前來拜訪。

DSC_0747.JPG

「東溪鄭氏家廟」是整個聚落裡最顯眼的建築,但它的顯眼並不是來是於建築物外表的金碧輝煌。相反地,以未施彩的花崗岩為主要建材的外觀,讓它與聚落週遭的其他的建築色調融為一體。

然而,這樣質樸的低調卻掩不住主人曾有的過往風華,它就像一粒珍珠般,在古老聚落中閃爍著溫潤的光芒。

DSC_0722.JPG

DSC_0302.JPG DSC_0320.JPG DSC_0746.JPG 
DSC_0304.JPG

現在所見到的「東溪鄭氏家廟」是2009年整建後的樣貌。這次整建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原本整片漆黑的中央黑色門扇畫上了栩栩如生的門神。

其他像是門楣上的鳳凰石雕,門乳上的精緻仙人雕刻都是整建時保留下來的舊構件。

DSC_0724.JPG DSC_0718.JPG
DSC_0734.JPG DSC_0731.JPG

「東溪鄭氏家廟」最讓人所稱道的就是精緻典雅的石雕構件。從造型風格來看這些構件,這些構件都保有清代中期簡約古樸的裝飾風格。

像是這一對門前的石鼓,雖然基部可能經過後人加以修整過,但石鼓的本體十分精緻典雅,雕刻細緻且不匠氣,可以說是金門同類構件中的精品。

DSC_0298-horz.jpg

至於石窗上面的雕刻,更是可以說是整個東溪鄭氏家廟裝飾藝術的精華所在,流暢的線條與人物生動的表情,讓這些傑作雖然沒有富麗堂皇的色彩,卻讓人看了就深深地被這些雕刻所吸引,久久無法移開目光。

DSC_0743.JPG DSC_0737.JPG
DSC_0327.JPG DSC_0326.JPG

DSC_0291.JPG

金門很多宗祠的對看堵都是另外在開兩個小門,進門後就直接通往天井。但東溪鄭氏家廟卻不採用這樣的作法,不在這個位置留通道,而是放上雕刻精美的石製花窗,將後面的空間最為儲藏室使用。

DSC_0321.JPG

石製的窗花中央,是某個歷史故事的場景,或許人們不清楚此刻上演的是什麼戲碼,卻也會被石雕靈活生動的彫刻線條所吸引,彷彿被帶往某個不知名的故事情境。

DSC_0712.JPG

從使用石材及雕刻手法來看,對看堵與正立面的石窗應該是不同年代完成的作品。正立面的石窗雕刻線條較為圓滑流暢,螭虎的造型也比較寫實,極有可能是道光年間初建時的原物。對看堵的石窗雕刻線條剛硬,螭虎的造型也明顯偏向寫意,極有可能是後期重修所留下來的作品。但無論如何,這些石窗都是金門同類石雕中的精品,在這裡彰顯鄭氏族人曾有的榮光。 

DSC_0316.JPG

至於木造構件部分,這次的重建將這些構件用現代油漆漆上俗麗的色彩,與石製構件的古樸典雅形成強烈對比,也掩蓋了這些木構件原有的細微構造,實在是美中不足啊!

DSC_0293.JPG

閩南建築在傳統上是以礦物彩來在木質構件上進行彩繪的,不過似乎近年來金門重修的古蹟都是採用油漆上色,這或許是有成本的考量,但也可惜了這些精緻的構件,許多熬過時光充實的美麗就這樣被隱藏在厚重的油漆之下了。

DSC_0309.JPG

不是說這次整建時的彩繪師傅技術不好,從細節處還是可以看出他們的用心,不過如果能再細緻一點,或是採用真正的古法那就更好了。

DSC_0306.JPG

雖然整建時的彩繪遮蓋了部分木雕的精緻之處,但從現在所能看到的地方還是看得出來木匠雕刻的巧思與技術,像是這兩個在大門入口處上方的斗拱,手捧蓮花的仙女造型可說是一絕。

DSC_0313.JPG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東溪鄭氏家廟的木雕真的值得讓人仔細品鑑,像是斗拱的地方除了做成揹著書卷的獅子及捧著蓮花的仙女造型之外,有些地方則是作成口吐清泉的鰲魚以及盛開的牡丹花,充分表現出木工師傅的高超技巧。

DSC_0334.JPG DSC_0317.JPG
DSC_0338.JPG DSC_0335.JPG
DSC_0332.JPG DSC_0341.JPG
DSC_0330.JPG

刻著倒吊蓮花的吊筒,細薄的花瓣雖然被漆上厚重的金漆,仍然能夠看出當初木匠雕刻時的精巧。托木(雀替)上多變的造型,無論是空中蟠龍還是歷史人物,在在引人入勝。「堯聘舜」「文王聘太公」等四聘故事,也讓人宛如走進了故事場景之中。

DSC_0279.JPG

DSC_0282.JPG

從建築形制來看,東溪鄭氏家廟是二落帶右護龍的結構。建築本體的左側牆面在整建後漆上了肅穆的黑色油漆,右邊的護龍卻在沒有般韓在這次整建範圍之中,據傳是當地長老有意見,所以這個部分就完全保持整建前的模樣,修補的痕跡也因此讓人看出它曾有的坎坷歲月。

DSC_0284.JPG DSC_0281.JPG
DSC_0287.JPG

高揚的翹脊上,精緻但不繁複的裝飾元素也是人們注意的焦點,尤其是脊塞處的鰲龍作品,更是讓人深刻體會到鄭氏先人對於子孫能夠鯉耀龍門成鰲龍的深切期待。

DSC_0417.JPG DSC_0379.JPG
DSC_0394.JPG DSC_0400.JPG

走進東溪鄭氏家廟內部,簡單肅穆的配色讓人的心不由得也跟著莊重了起來。

與其他著名的家廟宗祠相比,東溪鄭氏家廟屋樑上不見任何匾額高掛,這並不代表鄭氏無人有功名,或是某些資料上所謂的「裡裡外外竟然沒有一幅對聯,也沒有一方匾額,甚至連門匾都免了,就未免太粗枝大葉。」。陳炳容老師所著《「開台進士」鄭用錫》一文中便有提到:

二十六年,用錫長子如松,中第八十五名舉人,推測用錫於守母喪三年(其弟亦逝世滿週年)後,於道光二十八年回東溪祭袓,其子如松亦晉文魁匾於家廟。

所以最起碼道光廿八年(1848年),鄭用錫之子就曾經敬獻「文魁匾」,所以現在看不見任何匾額,應該是這些匾額都被收起來了,而不是本來就沒有。

DSC_0382.JPG

至於對聯,大堂前方的花崗岩柱上就有刻著:

源溯滎陽鄉臤光俎豆
祥鍾太武甲第煥文章

上聯中的「滎陽」位於河南省,是鄭氏的發源地,所以整副對聯是追懷鄭家郡望始源。而從這對柱子的雕工來看,應該也是早期的建築構件遺留,而非後來新作。

DSC_0403.JPG DSC_0401.JPG
DSC_0407.JPG

清嘉慶廿一年至道光三年(1816-1823年)間,遷台鄭氏家族第五世各房十四位堂兄弟陸續出資認股組成鄭振祖祭祀公業以祭祀鄭氏振祖公,當時共分八股,分別為長房文謨,二房文得,四房文瑞、文哺、文哲、文超各一股,四房用鍾、用錫、用錦、用銛四兄弟合為一股,五房用鑑、文琳、文玖、文富合為一股。

清道光三年(1823),鄭用錫考取進士,成為清代首位以台灣原籍而高中進士的「開台進士」。鄭用錫中了進士之後,與三弟鄭用錦,堂弟鄭用鑑三人共同發起,由鄭振祖祭祀公業出資,奏請朝廷准在故鄉金門內洋鄉建造鄭氏家廟。家廟從道光四年(1824)動工,於道光十年(1830)落成。

雖然鄭氏族譜中有:「金門裏洋鄉祠堂祭祀費,每年由新竹公租項下匯寄三百金,交金門房親子弟姪祭祀之費」的記載,但東溪鄭氏家廟在日後歷經了幾次修建,所以現在的樣貌可能已經不是舊觀。不過大殿中央的大型立地式落地祖龕仍是原物,尺碼也完全符合規制,現在金門有許多宗祠都拿來做樣本仿製,成為東溪鄭氏一族的驕傲。

DSC_0404.JPG DSC_0406.JPG
DSC_0393.JPG  

或許是因為沒有匾額的映襯,大廳正中央的石製香爐就成為人為目光的焦點。這個古拙平實的石香爐上沒有太多的裝飾圖紋,但在少數的紋路上可以看見紅土的殘留,這些殘留其實正見證了關於東溪鄭氏家廟的一頁滄桑史。

現在所看見的東溪鄭氏家廟建築結構,其實並不是道光年間興建的原貌,而是成於民國七十年間的一次整建。在那之前,東溪鄭氏家廟曾經在民國二十年作為私塾講堂,抗戰勝利後改設「內洋學校」。民國三十八年開始由軍隊佔駐,之後在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炮戰中受到嚴重損傷,這個香爐也因此失去蹤跡。就在人們都以為這個香爐已經被砲火粉碎之際。駐守在這裡的士兵無意間在荒煙間發現了這個香爐,把它送回曾經淪為部隊存放水泥倉庫的鄭氏家廟中,也為鄭氏家廟的過往歷史留下的實物的證明。

這個香爐有三足,中刻「鄭氏家廟」四字,左刻「道光戊申」四字,右刻「十月吉旦」四字,道光戊申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有些資料以此為東溪鄭氏家廟的初建年代,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這一年正是鄭如松中舉人後,與父親鄭用錫返鄉祭祖並獻文魁匾的那一年,所以這間家廟的初建年代一定比這個時間早。而這個香爐應該是當年鄭用錫父子返鄉祭祖時所獻。

DSC_0390.JPG

DSC_0396.JPG

「當知貽厥起寒儒,鑿硯為田得食租。畢世儉勤嘗薤韭,千秋俎豆盼枌榆。刊碑父老談名姓,遺矱兒孫謹步趨。猶記彌留清白語(先君易簀,手書「一生清白」四字),傳家即此是良圖。」鄭用錫的《述德》詩中充滿對於父親鄭崇和離鄉白手起家的感念與對先人的無限追思。

這樣對祖先的感恩之情也流傳到了後代。雖然如今在台灣的後人已經不像過往般「金門內洋鄉祠堂祭祀費,每年由新竹公租項下匯寄三百金,交金門房親子姪祭祀之費。」或「每年寄付金門祖祠祭祀,及分配金門本族各房義捐金參佰圓,由董理公產人給發,以重木本水源,永久罔替。」但仍不時有人返鄉,與故鄉宗族聯絡情誼。

DSC_0381.JPG

DSC_0387.JPG

整建之後的東溪鄭氏家廟,幾乎所有的彩繪都被重新描過或重繪,只有大廳左右兩側門上的水墨畫看起來沒有動過,還能看出往昔的水墨畫趣味。

DSC_0412.JPG DSC_0420.JPG
DSC_0411.JPG

雖然說木製柱子很有可能不是當年的遺物,造型也無特殊之處。不過底下的柱珠卻十分值得欣賞,無論是金瓜造型、八卦造型還是四方形,上面的裝飾紋路都十分精美可觀。 

DSC_0398.JPG

前落大門兩側的空間,之前是作為儲藏空間,據說以前掛在樑上的匾額都收藏在裡面,不過這次去看,裡面是空無一物,不知道是不是這些珍貴的文物已經被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儲存保管? 

DSC_0277.JPG

「閶闔鵷班玉筍聯,如何諸佛亦朝天?雲車風馬家家送,卯酒辛盤度度虔。乞奏綠章香一緀,拈投杯珓酒當筵。郵程計汝無多日,只在新年接舊年。」這是鄭用錫的《送神迎神作》詩。東溪鄭家廟除了做為祭祀祖先的公共空間之外,每當有廟會活動時,家廟前方廣闊大埕便成為敬神的空間,像是每年五鄉太子遶境時,鄰近聚落的神靈都會到此,而東溪的居民在當天便會在此設立香案,等待眾神的駕臨。 

DSC_0565.JPG

DSC_0511.JPG

來自各個聚落的神靈到達之後,由法師在家廟前進行祭儀,善男信女們手持馨香,虔敬的跪拜祝禱,除了將心中對於家安宅吉的祝願俗著裊裊香煙送到天上眾神之前以外,更重要的是對於諸天神佛過往一年護庇的無限感恩。而無限的這種感恩成就了金門這塊有情的大地,世世代代,綿延不絕。

SC_0239.JPG

page-1.jpg  

上面幾張是東溪鄭氏家廟整建前的照片,可以發現之前門上沒有門神彩繪,而木雕構件也幾乎未施彩,呈現出原木的厚實穩重色澤。

DSC_0410.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東溪鄭氏家廟
地   址 金沙鎮大洋里東溪十四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宗祠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99/06/16
公告文號 金門縣政府府民字第88009955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創建年代 清道光年間
歷史沿革 座落於金沙鎮大洋里東溪十四號的「鄭氏家廟」,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家廟內一只石製大香爐,上面刻有「道光戊申日月吉旦」,可作為建廟年代的證明。金沙鎮內洋(含東溪)鄭氏的開基祖鄭懷仁,於清康熙年間,自漳州漳浦遷居內洋墾拓,後部份族人於乾隆年間前往台灣苗栗后壠開墾,其中鄭崇和遷往竹塹北門(今新竹市)定居,以教書兼經商致富,其次子用錫於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台灣登進士第的「第一人」,有「開台進士」、「開台黃甲」之美譽。此家廟為鄭用錫返回故里所創建,奉祀鄭氏始祖暨歷代祖先,足見證閩南移民至金門,再遷往台灣,發達後不忘根本的美德。 98年8月21日修復完成。
屋主生平  
主祀對象
陪祀對象
外觀特徵 東溪鄭氏家廟的建築為典型清中葉閩南建築特色,山門牆身主要構造以花崗石、磚為主,不同的位置在細部上有不同的表現方式。鄭氏家廟座東南朝西北,平面組織線明顯、左右對稱,在縱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中庭、正殿,其中正殿帶有軒,為二進式的格局配置,山門明間退凹,留設兩個步架,除增加立面入口,亦可提供短暫停留空間。建築材料以紅磚、紅瓦、花崗石和木料為主;構築方式則採較單純的砌築為主,大木構架之「山門」布局採對稱作法。大門前的石鼓及左、右次間的石雕窗櫺裝飾,刻工極其可觀,櫨斗與垂花吊筒繫材為一體成形的石料,山門牌樓架、補間的斗拱、含蕊半盛開的垂花吊筒雕工手法極為細膩。
重要古物 家廟內的看架、金瓜筒、趖瓜筒、獅子斗座、神龕看架的木雕等重要文物,表現了地方匠師的藝術成就。
家廟內一只石製大香爐,上面刻有「道光戊申日月吉旦」,可作為建廟年代的證明。 
附近景觀  
現 況  
備   註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