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578 

「小徑」是一個傳統的金門閩南聚落,雖然與水頭珠山歐厝山后瓊林等現在已經是金門著名旅遊景點的聚落一樣都是被劃歸在金門國家公園範圍之內,聚落的氛圍卻明顯地寧靜許多。但這樣的寧靜並不是因為這裡沒有旅遊景點,特約茶室展示館與邱良功墓都是台灣來金的旅遊團行程的必到之處。

我個人以為,「小徑」的寧靜是一種看盡世情的平淡,而這樣的平淡是來自於一種時光洪流的沉積,從水面看不出變化,事實上卻已經不知累積了多少時光。

DSC_0467

走在寧靜的小徑聚落中,很難不注意到聚落邊緣的那一棟樓房。

金門傳統聚落中,在望眼所及幾乎都是低矮平房的風景中夾雜幾棟現代樓房的畫面不難見到,但要看見閩南式的樓房就不容易了。

DSC_0600

從聚落內部看見的是樓房的背面,還無法感覺到這棟樓房的獨特之處。但如果繞到房子的側面,映入眼簾的軒亭絕對讓你印象深刻。

這棟房子就是金門地區少數擁有亭台樓閣建築物之一的蔡德好宅,也被稱為小徑蔡宅。

DSC_0489

很難相信,像這樣一棟精美的民居建築,而且當年金門縣歷史建築清查時登錄價值評選被評為「非常高」等級的蔡德好宅,到現在都還沒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更不要說被指定為古蹟了。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1978年出版的《金門民居建築》一書中就已經有介紹它的專文了,而且稱它是「非常大膽的反叛」。

DSC_0606

嚴格說起來,蔡德好故居並不是單一的建築物,而是一個建築群組。《金門民居建築》書上認為,它的建築平面以中央的巷道為縱軸,兩個相連的天井為橫軸,可以分成四個建築主體。建築群組的右下角是一個標準的四合院,右上角是一個曲角形的三開間建築,左下角是護龍。左上角是最具戲劇性的高潮,本身是兩層樓正房,右側附一座精巧的閣樓,通過閣樓便可經一小石橋通到護龍的平頂。

如此複雜的描述幾乎已經打破人們對於閩南傳統建築那種格局方正的印象,也無怪被說成是「非常大膽的反叛」。

DSC_0592

走近蔡德好宅,屋外新鋪的地坪上擺放了許多舊石材,這些石材有些成為花盆的基座,有些立起來充當凳子使用,更有些看起來是隨性的擺放著,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用途,就是回復成原來的石頭,成為一種單純的存在。

DSC_0475 DSC_0581

蔡德好宅給人最深的第一印象就是軒亭,在《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中把它稱為「梳妝樓」。

「梳妝樓」這樣的名字與建築總是給人無限想像的,所以宋代文豪寫下了「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的千古絕唱,讓永恆的思念,在夢境裡帶著他到家鄉的小軒窗邊與亡妻相見。

DSC_0478

只是生離死別時在是太過悲傷了,我昂首望著軒亭,想著的是,窗邊不知道會出會出現一盆「春水碧波」?或是一盆「綠玉如意」?會不會有一個人澹如菊的女孩為我擺上一盆淡綠的菊花,然後滿臉紅暈地躲在窗檻後的簾子裡悄悄的往外瞧?

只可惜,我不是那個可以連續六個多月無論風雨都會清晨來賞花的丁典。小軒窗後也沒有風雨不改,每天換花的凌霜華。今天這裡上演的,不是金庸筆下的《連城訣》,而是一個無名旅人在小徑的漫遊記。

DSC_0567 DSC_0568

透過軒亭下方的石門往內望,紅磚圍成的拱圈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閩南建築特有的溫潤基調。

DSC_0561 DSC_0493

進入蔡德好故居之後才發現,原來軒亭下的石門是整個建築群的主要出入口,進來之後有不是個寬廣的石坪,而是一個花崗岩的巷道,而巷道的另一端,是一個防禦性強烈的隘門。

DSC_0496 DSC_0559

回頭再看軒亭,剛才的浪漫懷想突然淡去了不少。

從屋內向外看,說是「梳妝樓」倒不如說是「角樓」,用來遠眺守護家宅平安。

DSC_0553

主人說,這個建築其實是個「書樓」,後面緊接著就是臥房。於是,關於這個「書樓」,在《庶民生活的空間美學》書裡有這樣的一個傳說:

屋主愛好樂曲,軒亭上平日多邀有南管樂演奏,獨具風雅耕讀之美。 

DSC_0495

軒亭旁邊就是傳統的閩南樓房了,沒有繁複的木雕妝點,沒有鮮豔的彩繪裝飾,有的只是屬於農家的樸實無華。

還有,祖宗送給子孫的箴言:

治家百法惟有儉
教子千方不如勤

DSC_0508 DSC_0543

如果不是真的從大門走進來,很難讓人相信樓房的前埕空間竟然就是一條屋主專屬的巷道。

繼續往建築群的內部走,穿過隘門之後就是另一條垂直的巷道,巷道的末端是另一個隘門,走出這個隘門就是走出屋外了。

DSC_0512 DSC_0513

隘門與窄小的巷道其實都是這個建築群防禦性的設計。當外來者想要入侵這裡時,只要關上窄小的隘門就可以守住整個建築群。

若是對外的隘門被攻破了,盜賊進來後,建築群組裡的每個建築都可以關上各自的隘門,以第二道防線來守護生命財產的安全。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金門小徑蔡德好故居(小徑蔡宅)

從Google Map所提供的空照圖來看,蔡德好故居右邊的建築,形制則像是一間三落大厝,但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標準四合院加上一個曲角形的三開間建築。

整體來說,整個建築群組是由四個建築單元巧妙組合而成,圍出了不同機能且富變化的空間。

DSC_0510

與樓房及軒亭相比,垂直巷道另一側的建築單元感覺就比較靜態了,似乎只是為了祭典儀式而存在著,主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也似乎少在這個地方。

最後方的建築單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整個建築群組最重要的祭祀空間,祖先的牌位也安奉在大廳中,而正立面牆上的聯對讓人不禁以為這裡是主人私人的祠堂。

正立面上的聯對有二:

東魯雅言詩書執禮
西京明訓孝悌力田

秦五鹿磚延年益壽
漢銅魚洗富貴侯王

DSC_0520

前方的另一個建築單元就簡單許多,但也一樣祥和寧靜。

DSC_0522

這裡供奉了一塊寫著「呂家地基祖」的牌位,旁邊寫著:「一年四節同大祖同敬」。

至於為何蔡宅裡祭拜的是呂家地基祖?希望將來有機會讀到相關資料來解惑了。

DSC_0472

蔡德好故居興建於1930年代(有一說為清光緒年間),由小徑當地農戶蔡德好先生創建,大木匠師為為金門籍的陳坑(金成功)人陳祠江,土水匠師則是聘自大陸的經文師與朱格師。日軍侵華、佔領金門時期(1937-1945年)建築遭強佔。民國三十八年又被國軍佔用,作為金東師長之住所,後又移作國軍醫務所,才歸還蔡家,現為後人居所使用。

雖然使用人幾經流轉,但蔡德好宅如今總是回歸民宅的用途,而且得到良好的維護,與其它同時期興建但現在已經殘破荒蕪的建築相比,處境算是好的。只希望有朝一日,這棟精巧美麗的建築也能榮登金門文化資產的行列,繼續引發人們的浪漫情思。

DSC_0516

DSC_0528 DSC_0533
DSC_0537 DSC_0539

DSC_0526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