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387      

金門是一個孤懸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沒有廣大的縱深腹地,卻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之後,更是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場重要的戰爭中缺席,多次的戰爭洗禮,在這個蕞爾小島上留下無數不可抹滅的痕跡。也由於長年的戰備需求,讓島嶼上的各種軍事工事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物。

DSC_0323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可以視作國共內戰的延伸,因為這場戰役,奠定海峽兩岸分治的事實,也彰顯了金門在維護台海安全的重要性。而金門以花崗岩與花崗片麻岩為主體的堅硬地質,正適合將防禦工事深藏於地中。秉持《孫子兵法》中「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的信念,1956年起,軍方就著手在金門開鑿坑道,將各類設施與據點地下化,成就「地下金門」的聲名。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擎天廳」與「中央坑道」。

DSC_0406

中央坑道貫穿太武山南北兩側,寬度足供一輛坦克通行,重要的軍事據點也都分布其中,有幾個不同的開口,許多至今仍是管制區。目前開放參觀的是通往「擎天廳」的「擎天坑道」。

雖然已經開放,但也不是任何人想去就可以進去,內部坑道仍然可以通往相關軍事設施,所以門口還是有衛兵,進去參觀時也只能按照參觀的路線前進,不能任意走到其他坑道。

DSC_0390

從已經開放的坑道來看,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道厚重的鐵門,仍是有相當完整的防禦機能。

DSC_0388

既然已經開放,牆面免不了會有一些裝飾,這些裝飾主要描寫之前幾次戰役的景象與國軍在戰場上的英勇形象,為坑道帶來濃厚的前線戰地感覺。

DSC_0387 (2)

更深入坑道之後就可以發現,其實坑道原本不是那麼明亮的地方,照明的燈光彼此間都有一段距離,走在裡面明暗交替,如果坑道距離長,真的會讓人越走心裡越發毛。還好從擎天坑口到擎天廳的距離並不算長,很快就可以看見明亮的燈光。

DSC_0315

一進擎天廳,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寬闊的空間中,整齊的紅色座椅拾級排列而上,最高處原本掛的是先總統蔣中正的遺照與永懷領袖四個大字,還有電影的放映口。

DSC_0348

DSC_0341

如今放映口依舊,但牆上已改掛金門各級部隊的軍徽,前面並擺放著一整排部隊的軍旗。

DSC_0343

從最高處向下俯瞰整個擎天廳更可以看出整個坑道的鬼斧神工。根據解說的女士官告訴我們整個擎天廳長50公尺、寬18公尺、高11公尺,可容納千餘人。從1962年11月開始興建到隔年7月完工,以炸藥、簡易機械工具及雙手開鑿,所以壁面上都留下開鑿的痕跡。

DSC_0370

會開鑿擎天廳,是當時擔任陸軍六十九師師長的顏子濬將軍奉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蔣中正先生的指示,在1962年11月2日動工。將軍率領千餘名官兵在當時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長的羅雲平教授提供工程技術指導下,採三班制,不分晝夜地趕工,終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工。完工後由當時的總統蔣中正親筆命名為「擎天廳」,藉以勉勵官兵弟兄「人定勝天」的道理。刻在石壁上的三個大字,每個字都有一公尺見方,氣勢與擎天廳的宏偉相互輝映。

DSC_0393

擎天廳裡有一塊黑色大理石,上面刻了由書法家朱玖瑩所寫的《金門擎天廳記》,這塊碑記沒有被收錄在《金門馬祖現存碑碣圖誌》中,但可見於《金門縣志》,不過《縣志》的文字與實際略有出入,碑上文字如下:

金門擎天廳記

金門本海上孤島,固無可得而稱於時也,至民國三十八年秋國軍防此,經之營之,以戰以守,竟成為全世界反共前線之堅強陣地矣。我將士忠勇報國,軍民敵愾同仇,昭昭在人耳目。惟其所以然者,我總統蔣公睿智誠明,復國救世精神感召,實有以致之。今於擎天廳之落成,尤可概見。所謂眾志成城,蓋益信而有徵焉。擎天廳之建也,就太武山腹,日削月剝,寸鏤尺隳。及其成功,穹窿大啟,凡廳寬十八公尺,高十一公尺,長五十公尺,廣袤幽邃,可容千餘人,洵壯觀矣。督其工者為陸軍第六十九師師長袁子濬將軍,率所部官兵千餘名,無間風雨,晝夜砰磅,足胼手胝,忘餐廢息,復荷臺灣成功大學工學院院長羅雲平君指導。曲盡技能,彌增工巧。經始於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二日,越明年七月告成。昔之風雨嵯峨,洪荒巖石,一變而如堂如座,美侖美奐,龍驤虎步,左右趨蹌,色接目而繽紛,聲入耳而瀏亮。我官兵進德修業,聚息遊樂,各適其所,得非人力巧奪天工,精神至而開金石歟。他日竭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追隨 領袖,返旆先驅,一呼登陸,奏披堅執銳之績,建撥亂反正之勳,海宇蒙休,竹帛載筆,豈不與是廳並立於兩間,而同其不朽耶如是。金門防衛司令官陸軍中將王多年屬其友湘人朱玖瑩記,而為之詞曰: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可正告於當世,可垂信於方來。

可惜沒有落款年代,但是從王多年將軍是在1961年到1965年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這點來看,這塊碑記的年代不會晚於1965年,應該是1963年擎天廳完成後就完成的。

DSC_0381

DSC_0368

擎天廳的舞臺寬廣,平常作為集會,放映電影,康樂表演的場所,在早期的著述中,把它形容為「戰地官兵的洞天福地」。事實上,一般的官兵平常也進不來,只有特殊的日子才有機會來一窺堂奧。

DSC_0372

擎天廳岩壁的底層用白色的花格磚築成牆垣,原本是為了避免銳利的石頭傷人,沒想到因此吸收了裡面的迴音,改良了坑道的音響效果。

DSC_0358坑道頂上的花崗岩壁有天然的圖紋,有人說像雙龍搶珠,但更多人說像一隻跳躍的老虎,就我來看,還是像老虎多些。如果你要說像是龍騰虎躍,我也沒意見,反正不是龍就是虎,都是陽剛味十足的動物,用在這個氣勢雄偉的擎天廳上,都不會減了它的威風。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