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鑲壁石獅(原為風獅爺)

提到金門最具代表性的辟邪物,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風獅爺」,姑且不論用「風獅爺」這個名字作為金門各個聚落用來守境的「石獅爺」代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另外一個問題也很值得討論,那就是-一海之隔的烈嶼(小金門)到底有沒有所謂的「風獅爺」。

大多數的資料在提到(小金門)的聚落型辟邪物時,都多會把現在已經被稱為「風雞」的「白雞」劃上等號,認為「風雞」在烈嶼的地位就有如「風獅爺」在金門本島的地位一樣,就算明明知道后頭聚落有風獅爺,也會以「那是特例」的角度來解釋。畢竟烈嶼的文化起源與金門本島是有所差異的,在辟邪物方面不同也不會讓人太意外。

只不過,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能有一尊不是新立的風獅爺出土,是不是就能推翻「烈嶼本來沒有風獅爺」這種說法?

隨著金門風獅爺的名聲日漸響亮,「尋找風獅爺」也成為金門旅遊重要的一環,這些原本靜默地守護聚落的地方神明們也成為旅人們注意的焦點,越來越多人投入尋找風獅爺的行列,也讓有些原本已經隱遁在歷史洪流中的風獅爺重出江湖。

烈嶼使用廟與建材的防空洞

經歷國共戰爭,八二三砲戰之後,烈嶼(小金門)許多古老的聚落都相當重要的毀損,但這些聚落所受的傷害並沒有因為戰爭的停歇而停止。為了預防敵人在不可預知的未來裡來襲,部隊在聚落中構築了許多防禦工事。

臨時找不到建築材料怎麼辦?拆老百姓的房子是最快的方法。

私人的房子不方便拆,那先拆沒人住的祠堂廟宇總可以吧!

於是不少聚落中的老廟或祠堂構件就成為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不假雕飾地直接被拿來運用。

在主廟都會被拆的情況下,單兵守在村境的風獅爺當然就更難以自保了,於是與廟的建材共同改變形式來照顧鄉親。

烈嶼鑲壁石獅(原為風獅爺) 

烈嶼某聚落原本有一座建於明朝末年的廟,這間廟走過悠遠的歷史長空後,在1949年被毀。毀壞後的寺廟在卅五年後終於重建了,卻沒有人敢問之前的建材到哪裡去了。終於有人注意到建材的去向,「順便」也一起發現混雜在石堆中的風獅爺。

所以,烈嶼真的本來沒有風獅爺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回答前可能要再多想一下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