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

民國四十三年到四十六年之間(1954-1957年),當時的金門防衛司令官劉玉章奉當時總統蔣中正的指示在金門進行了相當多的坑道與交通建設,以至於後來中共對金門砲擊時,金門的國軍人員裝備受到的損壞非常輕微。這些建設中,有許多仍是軍事管制地區,一般人無緣得見其廬山真面目。不過,貫穿金門太武山區的公路卻在他過世的那一年被命名為「玉章路」,彰顯他在金門交通建設方面的成就。

如今,這條竣工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的道路成為遊人造訪太武山區時的必經之路,幾乎成為金門旅遊一定要到此一遊的所在。

路的起點有一座牌坊,莊重典雅的造型讓人對於等一下沿途所見充滿期待。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

登山公路半山腰的中段圓環處可以看見劉玉章將軍的半身像,銅像底座的正面有「總統令」,背面則有「玉章路誌」:

劉故上將玉章於民國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任金門防衛司令官,期間奉先總統蔣公指示,運用兵工開築太武坑道、北坑道及金湯案坑道;工程總長四千餘公尺,用能在爾後共匪對我金門歷次砲戰中減少國軍人員之傷亡,武器彈葯無損失。

民國四十七年,太武山巓公路竣工,先總統蔣公特賜名「玉章路」,以紀念劉故上將領導我金門全體官兵發揮集體力量,以勤勞血汗與決心,共同努力之成果。是為誌。

何應欽題

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

玉章路的興建主要是基於軍事考量,因此雖然原本這條路有許多部分是依循著舊有的路跡興築,也留下了許多石刻,但這些石刻不是已經隱沒在樹叢之間,就是被後來的人刻意磨去以刻上新的文字,像「辛丑興岩」石刻這樣重新被發現的例子不多,大多是留下隱約的痕跡。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

像這兩塊石刻都只能大概看出輪廓,文字內容到底是寫些什麼,已經無法得知了。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中興在望

目前玉章路沿線能看到的石刻大多是國共戰後所刻,其中最負盛名的自然要算是「毋忘在莒」勒石,除此之外,一直到近幾年都有新增的石刻。但晚近的石刻大多作為標示使用,少數不是路標的石刻也不再有戰地的感覺,不同年代的石刻展現不同面貌,因此要說這些石刻呈現了國共戰後的金門近代史演進歷程,其實並不為過。

過玉章路牌坊,經過劉玉章將軍銅像、倒影塔周邊石刻群之後,左手的山壁上可以看見「中興在望」四個大字,前後有年代與落款: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二月

中興在望

戴仲玉 題

戴仲玉是在任最久的「福建省主席」,任期從民國四十四年到七十五年(1955-1986年),也就是說幾乎在政府廢止臨時條款,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期間的三十幾年時間中有30年的省主席都是他,這個紀錄應該是古今無出其右者,但在那個隨時準備作戰的年代裡,這樣的安排卻又有不得不的現實。

這個石刻刻上的那一年,為了統一前線軍政指揮權,金門、馬祖兩地被列為戰地政務區域,同年7月15日,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分別正式成立,行政院任命劉玉章兼任金門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省政府所屬的金門地區行政權責也移交政委會,省政府奉命遷到台灣,直到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11月7日,戰地政務才解除。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佛

往前走就是沿途最具代性的「毋忘在莒」勒石,再往前是一個下坡,路旁的大石上刻著一個大大的「佛」字,代表進入了海印寺的範圍,進入了海天佛國。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佛

這個佛字勒石是戰地政務解除之後才刻上的,可惜沒有落款與年代,因此無法確認到底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刻的?

但是這塊石頭上可以看出有隱約的勒石痕跡,所以應該以前是有石刻的,只是後來被磨掉了。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梅園

同一塊巨石的另一側就是名氣僅次於「毋忘在莒」的「梅園」勒石:

梅園

奉化蔣緯國 印 敬題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新春

這是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元月十七日,中華民國梅花推廣協會副主任委員蔣緯國將軍贈送金門防衛司令部五百株梅花,防區在太武山主峰開闢一公頃梅園,然後由蔣緯國與金防部司令官趙萬富將軍率領黨政軍各界首長每人植棵梅花作紀念。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領袖訓示

玉章路一路下坡後,大部分的人走到海印寺就沿原路下山,但是從海印寺到太武山後山沿路的風景其實更壯麗,也有不少石刻可以欣賞。

首先在一個上坡處可以看見:

總統訓示

精誠團結

同仇敵愾

刻苦耐勞

冒險犯難

賴名湯 恭錄 六十三年春節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領袖訓示

賴名湯,號曉庵,本籍中國江西省石城縣,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因為到韓國處理韓戰中國共產黨1萬4千名戰俘來台得宜,晉升國防部參謀次長。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升任參謀總長,直到六十五年(1976年)卸任。

在此題字的時候,他正值參謀總長任內,而且身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 (1969年4月-1984年11月30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1972年3月-1976年11月)。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頑石點頭

路的另一側可以看見另一塊勒石:

頑石點頭

譚伯羽題

這塊勒石沒有年代,據說是製作「毋忘在莒」勒石的張再興師傅刻完「毋忘在莒」後,順筆刻下。

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所謂的「順筆刻下」到底真實性有多少,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求證,因為想要在太武山上刻字,不是任何人想刻就可以動手,過去要金防部同意,現在要國家公園同意。

題字的譚伯羽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聞人,父親譚延闓先生曾任民初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伯羽先生原名翊,別號習齋,以字行,湖南茶陵人,陳誠副總統夫人譚祥的兄長,也就是說他是陳履安的舅舅。曾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政務次長 (1946年5月22日-1948年6月12日)、交通部政務次長 (1948年6月12日-1949年1月29日)、國際貨幣基金會執行董事 (1950年-1971年)、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52年1月-1982年12月21日)、總統府國策顧問 (1971年-1982年12月21日)。

太武山十二奇之中有「風動石」,真正的風動石是在太武山的另一個方向,但是因為位於管制區中,一般人無緣得見,竟有人把此石當作「風動石」,其實真正的風動石比這塊石頭大多了。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其介如石

「頑石點頭」石刻附近高處有另一塊石刻: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月

其介如石

趙恒惕敬書

這個勒石把當時總統蔣中正的字「介石」鑲在其中,也鼓勵戰地軍民要有如石頭一般堅貞的情操。

「介石」的典故出於《易經.豫卦》中的「六二 介于石 不終日 貞吉」,王輔嗣注:「處豫之時,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求茍豫者也。順不茍從,豫不違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福禍之所生,故不茍說。辯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

趙恒惕參加過同盟會,參與二次革命,曾任湖南軍政首領,題字時為總統府資政。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高風亮節

再往前的松林高處可以看見「高風亮節」四個大字,有年代與落款:

李良榮將軍指揮金門大捷紀念

高風亮節

民國八十五年仲秋 林濟勒石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高風亮節

這塊勒石是為了紀念李良榮將軍的事蹟。下方有一塊黑色大理石的說明碑記: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高風亮節  

李良榮將軍指揮金門大捷紀念

李良榮將軍福建同安人,黃埔一期,北伐抗戰,屢建功勳。民國三十七年任福建省主席。民國三十八年初,中樞基於軍事上需要,調李氏任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編練新軍。保衛閩疆。三十八年八月,移師金門,膺任金門第一任防衛司令官,整備防務,固若金湯。十月二十五日共軍來攻,李良榮司令官統一指揮第二十二兵團,及第十二兵團陸續到達之二個軍,擊滅共軍,造成金門大捷(古寧頭大捷)。

李良榮將軍指揮卓越,功成不居。國防部戰史評讚: 「李將軍統一指揮,靈活運用兵力,為致勝關鍵所在。而李將軍之清高風範,絕對服從之軍人本色,尤為令人欽佩」。接任金門防衛之胡璉司令官,親筆書呈國防部長俞大維之報告云:「李將軍推功讓名,高風亮節,璉以為勿忘李將軍也。」見之史冊,昭然光耀。

金門一戰,奠定台海長久之安定和平,及金門之繁榮進步,李將軍功不可沒。

李良榮將軍保衛金門,功在國家。金門大捷迄今四十八載,緬懷李將軍高風亮節,及金門大捷殊勳,特於太武山勒石紀念,以期流芳百世,永垂無疆之庥。

謹註:奉國防部(85)篆節字O六三四號函示: 「李良榮將軍勳績風範,堪為革命軍人表率。本部同意貴會於金門太武山勒石紀念。並請金防部盡力協助辦理相關事宜」。特此註記

李良榮文教基金會

常董 吳貞 陳維金
永春 林 濟 印 恭撰
臨武 劉子菁 印 敬書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金門太武山玉章路石刻群-人定勝天  

玉章路沿線的最後一塊石刻是距離屏東側最近的一塊,與其他石刻不同的地方在於此石刻是自浮出於石頭表面的陽刻,也是全程唯一的陽刻石刻。

這石刻只有四個字:

人定勝天

雖然沒有落款與年代,但應該是民國六十年代的作品。這四個字其實代表的就是那個時期深植人心的一種想法,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太武山堅硬的花崗岩,崎嶇的山間小路,都在官兵的努力下成為平整的水泥路面,這樣的精神曾經被奉為圭臬,人們也深信不疑,愚公可以移山,更何況一般人?

再往下走,就是玉章路在太武山另一側的入口,雖然沒有牌坊標識,卻更有著濃厚的戰地風情,現在還有部隊駐守。

整個太武山區的石刻當然不只分布在玉章路沿線,海印寺附近也有不少,文獻上也還有其他隱身山林間的碑碣勒石,就等有心人去搜尋了。只是太武山還有不少地方是管制區,尋訪前最好先把路線規劃一下,免得誤闖營區,到時就尷尬了.......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