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2

美極了,這樣的一棟洋樓,矗立在金門東半島的一個寧靜小村莊中。

很難想像,這樣一棟充滿異國風情的歐風建築並不是現代人的傑作,它已經在閩南傳統聚落中渡過七十幾個寒暑。

這是「睿友學校」,有一個落番發達的人對於故鄉子弟最深的期待。

七十幾個寒暑,許多人在洋樓裡去去來來,洋樓的身分也從學校轉變為村辦公室,然後再回復成學校,然後被閒置,身分的流轉婉如一頁金門近代史的縮影。

民國九十五年,金門縣政府將「睿友學校」列為縣定古蹟,啟動古蹟整修機制,這所美麗的學校才終於有機會回復原本的華麗。

我很喜歡「碧山」這個有「金東之珠」美名的小聚落,而「睿友學校」的存在是其中的關鍵。

可惜手邊的關於「睿友學校」整修前的相片不多,勉強找到一些前些年拍的照片,其他就是從《金門日報》上找來的簡報資料,一起放在這裡給各位好朋友們參考。

文章最後附錄「碧山」耆老陳怡情先生在《金門日報》發表的幾篇關於「睿友學校」歷史的文章給大家參考,每篇文章後面都有原文連結,想要閱讀原始出處的人可以參考。

19781014金門日報  
1.民國67年10月14日的金門日報中,一篇標題為《三山村所廣場 環境美化一新》的文章附圖。可以看出當時睿友學校雖然作為三山村辦公室,但正立面山牆上的「睿友學校」四個字仍然保存良好。

金門日報911215.jpg
2.民國91年12月15日的金門日報「星期畫頁」專欄中相片之一,說明文字是「碧山的呼喚-金門歷史建築系列活動熱鬧開場」。可以看出當時的睿友學校正立面山牆的最高處泥塑人像已經消失,廣場的水泥縫隙中也已經長出青草。

金門日報911216.jpg
3.民國91年12月16日的金門日報二版以半個版面報導12月15日舉辦的「金門歷史建築系列活動-碧山的呼喚」活動。其中當時金門縣長頒獎給睿友學校傑出校友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相片中央偏右上角的建築體已經有損壞。

以下相片是我個人拍攝,第一批相片是民國97年5月18日拍攝,距離它被指定為古蹟已經一年。可以看出當時的睿友學校雖然外觀山牆還算完整,但是許多地方的鋼筋已經外露鏽蝕,裡面的樓梯還有二樓地板也都嚴重毀損,幾乎要整個垮掉了。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1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3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2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1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3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4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8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7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5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2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6  

2008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0

以下這一批相片是民國98年11月9日所拍攝,當時金門縣文化局已經編定預算,加上文化建設委員會的補助,當年12月30日動工整修。拍攝當時,睿友學校已經圍起黃色施工布條。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1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6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7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5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8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09

附錄:

碧山教育史述            作者陳怡情                2007/2/7               

        ‧碧山私塾學堂啟蒙村莊子弟  

         碧山之教育,源自明清時代的私塾學堂,由鄉中學問淵博者,相承傳授族中子侄,明朝陳甫毓(1525~1597)已有述記;歷經清末民初,尚有陳睿傳、陳智英(1874~1924)等繼承傳授。  

    智英當時曾至後浦頭任教,在本鄉昭靈宮內,以竹筒破片刻題其楹聯一對,余曾看過,但時年輕未有重視而無抄記,迄至民國卅八年,國軍駐金,兵荒馬亂時,其寶貴翰墨遺失,殊為可惜。智英係陳順德之叔祖父。  

    睿傳當時不但在鄉任教,而且又兼理族政,凡婚喪事都有參予,陳智從(1902~1993)係其授業之高材生,然如遇族中喪事,智從亦會自動幫助老師寫祭文,師徒高誼情深,里人敬仰;睿傳約於民國十四、五年辭世,私塾學堂中止。  

    民國十五年間,華僑陳能顯先生愛護鄉里,在碧山創辦教育,借用陳氏家廟為校舍,名碧山學校,為現代新知識教育,力行至二十二年止,計有七年之久,因故停輟,族人本冀望陳清吉先生繼續,詎料彼無教育觀念,尤其斯時清吉已蓋有洋樓,經濟綽綽有餘,實有負族人厚望,且兩人在童年母不幸早逝,遭遇相同,竟然心胸迥異不同,因此教育中輟。有關〈懷念陳能顯先生〉一文,已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金門日報刊登表述。曾在碧山學校就讀者,記憶中有西山前李奎璧(1913~1944);東珩陳豐年、陳延察兄弟、陳延熙、蕭根陣(1914~2000)、蕭水奢(1918~)、黃瑞木;東店黃坤山、黃寶治、黃尚武(1922~)、黃振漢、黃振新、黃清吉(1918~1998);本村者陳維撰(1919~)、陳維淡(1921~2001)、陳牽治、陳禮補(1914~)、陳文獻(1918~)、陳兩惜(1916~1961)、陳定規(1917~)、陳炳煌(1923~)、陳允南(1920~1975)、陳禮儒(1918~)、陳庭福(1923~)、陳南星(1919~)、陳啟泰(1910~)、陳玉樹(1906~1956)、陳文選(1910~1944)、陳仲果、陳淵能(1919~)、陳媽成(1919~)、陳媽諒(1922~)、陳水直(1914~1979)、陳獅星(1919~1980)、陳智炎(1920~)、陳智賀、陳連富(1923~)、陳文粒、陳金魚、陳澤宣(1926~)、陳加種(1926~)、陳允妙(1916~)、陳禮再(1916~)、陳成氣(1923)、陳欽毓(1919~)、陳天賜(1918~)、陳水芳(1914~)、陳水輕(1918~)、陳金牌、陳殷典、陳禮貢、陳子琴(1921~)、陳文允(1920~)、陳文聚(1922~)、陳天木(1922~)、陳素嫻、本人等。尤以黃坤山、陳素嫻二位在廈門習醫,同窗結為夫婦,學成後返回故鄉開設門診;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佔領金門前,前述的碧山校友十之八九相偕到南洋,黃坤山、陳素嫻夫婦轉往星洲續繼行醫,坤山在民國三十六年英才遽逝,得年四十,留下無限憾恨,素嫻憑著堅強的毅力,艱苦扶養子女長大成人,個個傑出,如今俱為醫界、法界的翹楚,民國七十八年,為報父育恩,俾使其父陳求來能有祀所,故在碧山蓋素嫻別墅,以資紀念。  

    本族陳明濯(1829~1869)先生與山西李未(1832~1901)結婚,生有三子,長睿   、次睿存、三睿友。明濯辭世時,睿友三歲,李夫人艱辛撫養諸子,幸獲其弟李連排在新加坡開設東盛商號之成巨富,時有資助。李連排當時曾在山西故鄉蓋有二棟雙落及護龍,因亦念及手足之情,其姐住處窄小,於是又再斥資匡助,為其姐在碧山右鄰興建雙落一棟,及左邊一座大護龍,以備儲放雜物之用,此等手足深情,里人景仰;但不幸於民國卅八年冬,因屋無住人,被國軍拆築海防工事,華宇夷為平地,現子孫返金已無屋可居,所幸拆時有其房親陳智祝(1898~1958)先生,將睿友家族神主撿回與智祝祖先安置在一起,未被遺失,不但年節可因受祭拜,而且現亦可查記。  

    於此順便一提,山西李連排,擅長經商,熱心公益,新加坡浯江孚濟廟於光緒二年(1876)創建時,西山前李仕撻(1839~1911)為大總理,提倡捐資,李連排為首席大董事,捐助一千一百元,浯江孚濟廟為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身,在會館四樓恩主公廟內堂,有祿位碑石,刻六十名之有功先僑,首位為后浦頭黃良川、次西山前李仕撻、山西李連排第三。其後金門庵前牧馬侯祠在宣統元年(1909)重修時,李連排亦捐二十銀元,有碑文為記。  

        ‧富而好義澤被桑梓的陳睿友  

        睿友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幼隨舅父李連排赴南洋,睿友在東盛商號店內學習,初以苦心謀生,克勤克儉,少有粒積;轉習商業,以勤勞熱誠見稱,漸著商譽;嗣後開設「金和美」商號,經營木材,生意蒸蒸日上,竟而致富。每念幼年家貧,受舅父之宏蔭,並有失學之苦,而鄉人亦若是焉,致在叻華僑多屬勞動階層,難有出頭機會。是以晚年心繫祖國,亟思有餘力,在故鄉創辦教育,俾以啟迪後進,宏揚祖德,並諄諄訓誨子孫,積德行善,厚恕待人,相信果報必得善終。  

    睿友先生禮佛至誠,生平樂善好施,助人義舉不計其數。其生前力行善事,玆摘犖犖大者簡述如後:  

    一、修橋造路以利人行  

    往昔地方政府財政困絀,對於窮鄉僻壤之諸多地方建設,無力兼顧,尤其山野過道、田陌小徑、村間道路,向賴民間自力修築。然農村貧困日惟,力耕猶恐不及,遑論出資鋪路造橋,致使一般村道小徑,任令破壞、坎坷,每每出門踩沙涉水,蹇澀維艱,碧山往東通田浦、大地、內洋之間,有大小溪圳三道,碧山往西通沙美,亦有大小溪渠二道。睿友先生乃獨資於碧山往田浦、大地必經之東溪上,及碧山往沙美必經之西吳溪上,各建數丈長二公尺寬花崗石橋一座,以利田浦、大地、內洋、碧山、東店、東珩、西吳等居民通行。其餘如往山後及其他之小石橋亦有十餘處,一一築造,庶免鄉親涉水之苦。四鄰莫不稱善,惜乎此兩座石橋,因三十八年反共戰役需要,竟被國軍拆除,移築防禦工事建材,遺址圮平,無跡可尋矣。  

    二、設置義塚以濟貧葬  

    金門現稱三民主義模範縣,各鄉鎮均設有民眾公墓,民間喪事,不論貧富貴賤,均可向政府申請,免費分配一方大小劃一之壙地。此外即使私有土地,亦不可私葬,然曩昔未有公墓制度,一般民眾多以私地營葬,至於貧戶無私地者,則須向人求購。而金門民俗,祖產非不得已,決不輕易脫售,尤其出售供作墓地;又恐風水為人所奪。因之窮人欲購壙地營葬祖先,至為困難。睿友先生悲天憫人,特在埔後村水流真珠山,購地建置義塚,周圍六百二十六英尺,四至豎立界石,鐫有「碧山義塚」四字,下署後山鄉陳睿友置,提供貧寒難以善後者營葬,附近鄉人咸稱盛德,義塚縣誌有記。  

    三、創建小學以資教化  

    睿友先生幼貧失學,嗣赴南洋,辛勤奮鬥,粒積營商致富,每念不學無術之苦楚,並省悟古人所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欲鼓勵鄉親個個能為人上人,須先提供里人能有普受教育之機會。  

    睿友先生未辭世之前,生意欲歇業,分財產時,特撥出當時銀圓貳萬元,以作為本鄉建校及教育經費,迨睿友先生辭世後,子孫繼承其志,爰於民國二十三年間,提撥銀洋二萬元,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全權返鄉籌建睿友學校,以玆紀念,養培鄉里人才。  

    是校規劃構想,有禮堂、教室、教師辦公室、教職員宿舍、運動場、升旗台、廚房、浴廁,佔地約三千平方公尺,建築物佔地約三分之一,為二樓西式建築。其建材採石磚、花崗石及木材構造,正面走廊石柱石石今踏階,採自晉江之泉州白,大禮堂橫樑係用南洋運回之冰片木材,而牆壁全由大陸定製之紅磚紅瓦砌成。不透風不透熱,冬暖夏涼,主體結構於民國二十五年竣工,美輪美奐。其第二期教師生活設施及體育運動場所,正陸續施工中,惜因抗日戰爭爆發,金門於二十六年陷日,後續工程因而停輟,剩餘建材殊多,嗣後被國軍搬運充作軍事建材。  

    睿友學校建校理想至為長遠完美,除以銀元壹萬元充作硬體設備外,另為免往後經費不繼而中輟,故又提一萬元以傑出學生陳文允、陳智炎、陳允妙等三人代表名義專戶定存廈門中國銀行,據估算每年孳息,用於聘請教職員及學校設備添購事務等雜費,尚綽有餘裕。然禮堂之設有後門,是備日後學生如果增多,教室不敷而可增建之用也。  

    學校竣工,立即招收碧山及鄰鄉山后、山前、東珩、西吳、洋宅、東店、田浦、大地、東溪等村社兒童就讀,概免學雜等費。為求期提高師資,是以對校長之聘任,規定須經集美學校校董陳村牧先生(金城後浦人)介紹。王國禎先生擔任創校首任校長,其餘老師則由校長聘用本鄉師資陳振坤先生及陳安補(瓊華)係陳文浦之妹等二人為教員。校董在鄉監督獎勉,待遇從優,是以教學認真,校際活動有聲有色,校譽日隆,方冀願景可期,詎於民國廿六年農曆九月廿三日金門陷日,教職員避難大陸,學校亦遂停辦。  

    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後,睿友學校原存廈門中國銀行壹萬元定存,經校董主席陳德幸先生數度洽詢未果,嗣因政局動盪不安,金融頻頻貶值,朝十夕一,該款即令領出,亦已不值幾文矣。   (上)

出處: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43300

碧山教育史述  作者陳怡情   2007/2/8

    斯時,睿友先生已作古多年,然睿友學校仍巍峨壯麗,政府尚無力普設小學,唯派大陸籍陳成龍先生一員,前來碧山任教,三餐尚賴陳智景(1905~1950)先生供應,然唯二個月學期結束離開,之後由山西李賢虎及后水頭黃應帆等老師前來任教,然當時碧山與鄰村學童有幾十名,分有數班級,只有一位教師,看顧尚且不暇,安得有好教育。里人恐誤子侄學業,經集議由本人執筆,致公函與南洋熱心鄉僑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等前輩向僑埠鄉僑募捐,自辦私立小學,仍央集美學校陳村牧先生介紹,聘安溪才俊李澤土先生任校長,李係本族系東溪村陳智恆之女婿,妻陳素娟及後浦許績松先生等任教員,待遇優厚。然因當時金融貶值至鉅,為顧慮教職員之損失,每月薪水採用美金發給,倍於公立學校,為時雖暫,惟成績斐然,蜚聲全島。惜因大陸戰局急轉,李校長與妻誠恐交通斷絕,逼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初遄返大陸。許績松老師返後浦,學政暫由本鄉教員陳文聚、文和(1928~)昆仲維持,旋遇古寧頭戰役,校舍為青年軍遷作營房,學校被迫停課,迄四十年秩序初定,時政府設立碧山小學,仍借用睿友學校校舍上課。  

    當時徐井田任碧山小學校長,師資優異,教學認真,學生受惠良多,里人景仰。據徐井田所稱:其本名林宗潮,係東山島人,鄉居後林望族,原就讀於集美學校,高中畢業之後,在東山曾任鎮長、區長等職。當東山國軍撤退時,因徐井田少尉排長死亡,林宗潮利用徐井田之符號,帶其長子林華山隨國軍來金,而用徐井田之名及其官階。林華山亦得享有國軍子弟之惠得到栽培,進入金門中學就讀,膳宿諸雜費之待遇,高中畢業轉軍官學校至上校退役。  

    徐井田於民國四十年初任碧山小學校長,時政府經濟困難,各村小學因學生數少,只准許辦至四年級,其餘五年、六年須至沙美「金沙小學」就讀,時交通不便,學童來回跋涉艱辛,中餐亦有問題等等。里人惟恐耽誤子侄前途,再舉由本人執筆,致公函與南洋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等資助,並冀望發動僑親熱烈捐獻,俾得辦至小學畢業,經蒙允許匡助,乃鄉里之福,得以培植人才。既有經費又因教員不足,於是由校長及校董出面,洽調駐軍請派軍官蒞校擔任助教,每月發予津貼費以玆鼓勵,但主科則由徐校長親自擔任。  

    當時金門很多村莊小學同此情況,須賴華僑資助配合,畢業時又須參加全縣會考,民國四十四年陳榮華全縣會考列第三名,斯時須經錄取始得進入金門中學初中部就讀,非現之教育制也。徐校長於四十五年調任示範中心國小校長,即現中正國小,碧山國小遺缺改派陳文聚接任。  

    回憶徐校長於四十二年間,曾向余口述一對聯:上聯罵老師,下聯罵校董。  

        一鄉二里三先生讀了四書五經六藝來教七童八九子十分可惡 
        十邑九家八中主捐出七分六釐五毫尚且四心三兩意一等卑鄙  

    徐校長約於民國七十五年間,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恢復林姓,認祖歸宗。民國七十八年謝世,享壽七十六歲。出殯時,有碧山里人及其學生數十人前往其靈前致祭,以表哀悼懷念,向其德澤表達敬意。  

    碧山、山後、三山等三村公所於民國四十七年七月一日合併,取名為三山村公所,派原任山後村村長王壽宣擔任村長,王壽宣任至八二三炮戰停火時疏遷台灣止。  

    碧山小學校長陳文聚與教員施鴻音、孫汝昌等三家全戶,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及次日疏遷台灣。  

    然碧山與山後、三山諸國校,在砲戰期間各校仍舊存在。至四十八年二月始合併命名三山國校,派黃聖堅為校長,仍借用睿友學校校舍上課。  

        ‧安基建校培教育  瀾造達成養人才  

    民國四十七年政府興建安瀾學校,旨在合併三山及光前國小學童就讀,建時適逢發生八二三炮戰,未克如期建竣而耽延。當時縣府曾派林崇承為安瀾國校首任校長,只是掛名,而無實際,亦非籌備之校長,從未聞有到職視事,及離職之事記。縣府第二次又派光前國小校長葉魁榜為安瀾國校校長,但無到職仍留任光前為校長。直到安瀾建竣後,軍方留作倉庫,儲放木料水泥鋼筋軍事諸建築用材,三十二師某團曾派上士陳劍峰駐守看管,至五十一年才歸還。同年,金門縣政府命令,正式將三山國校與光前國校併入安瀾國校。調派三山國校校長黃聖堅任安瀾國校校長,原光前國校校長葉魁榜同時派任為多年國校校長。  

    睿友學校隨後借供三山村辦公處使用,懸掛有「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辦公處」及「金門民防總隊金沙大隊三山中隊部」等木牌。當時每月有召開村民大會一次,上級黨政軍都有派員列席宣導政令,至民國五十三年,金門縣政府派呂英浦任民政科科長,之後亦時有親臨列席村民大會,已有一段時間。嗣後有次蒞村視察,突然口諭:飭副村長要派民防水泥匠,需將睿友學校校名敲掉,再以水泥重刷描寫「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辦公處」並限三日內完成。呂科長以此無理作法,逼使副村長無力應付難以處理,特至吾舍徵詢余有何意見及看法。  

    余告之,村辦公處乃向睿友學校借用,豈可擅自毀人建物。即使是司令官尹俊、秘書長、縣長王玉白等,都無法負起毀人校名之責任。派民防隊員敲刷,亦不應該,浪費民工。  

    余建議處理方法,用鐵皮油漆寫字暫時遮蓋睿友學校校名,並用鐵絲四角綁固,日後辦公處如不使用再取掉,睿友校名仍得保存,亦不會有損,希副村長打電話予呂科長請示裁奪,幸獲同意辦理。至民國七十餘年間,新蓋三山村辦公處遷入,始將鐵皮取掉,並得恢復重見睿友學校之名,保留至今。當辦公處遷出,尚在戒嚴時期,一般民防器材更無搬出,堆積其中損壞樓房至鉅。  

    睿友學校校舍產權,因子孫僑居海外,無法辦理繼承登記,遑論管理修建。  

    台灣光復後,基金損失,無力繼續辦理,迄民國卅七年初改由華僑陳智從、陳能顯、陳允妙、陳啟泰、陳玉樹等籌資繼辦私立碧山小學。前後附近各村受惠學童,在碧山接受教育者,特簡述大名如下:田浦者有王玉輝;大地者吳宗派、吳文川、吳坤春;山后者王壽選、王宗忠、王宗義、梁榮奎、梁金泉、梁金在;山西者李成建;東山前者李世琅、李昭平、李宗景;西山前李榮坤、李榮輝、李榮芳、李榮協;西吳者王龍華、王能金;東珩者陳鍾英、黃獻榮、王瑞瑤、王瑞商;陽翟者陳篤金、陳石虎、陳石豹、陳良淑、陳延助、陳篤著;東店者有黃振興、黃振籌、黃振佈、洋山住東店張邦育、山外住東店陳素月;最後本村者陳文聚、陳文和、陳文達、陳榮泰、陳榮華、陳昆齊、陳昆仁、陳文遠、陳忠任、陳淵金、陳建中、陳順德、陳建興、陳長壽、陳長慶、陳長華、陳貴陽、陳榮芳、陳澤音、陳添壽、陳定傑、陳勛輝、陳國榮、陳國平、陳清川、陳慶耀、陳天明、陳泉春、陳記全等等,或者任公職者、或者教師者、或者從戎,諸多優秀人才,要歸功予李擇土及徐井田(本名林宗潮(校長,彼等皆集美學校畢業之高材生,故有此優良教學之所賜也。至於業農者、業漁者眾多,不再登錄,名單因時日久,憶而寫,如有漏者或錯者,祈請見諒。  

    陳智從先生在新加坡與堂弟啟泰,堂侄玉樹(1906~1956)開設信發公司,皆熱心地方公益及教育,於是與能顯、允妙等出巨資,其次由啟泰、玉樹等配合,而在碧山創辦私立小學,傳承能顯創辦碧山小學之宗旨而來。允妙係睿友侄孫;啟泰係智景之弟,昆齊之叔父;玉樹係慶耀之伯父,因為諸位先輩的熱心教育,故惠及諸多後代親族及鄉人。  

    余於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初以「見證睿友學校」詩,以表對睿友之追憶。  

    睿友獨創校,金門無其二,基金本長遠,詎遭抗日戰。  
    銀元貶值失,續辦已無力,由鄉僑繼承,舉辦有聲色。  
    宏願至創校,無分別鄰里,期望育人才,不求有回報。  
    創校人維艱,修繕亦困難,管顧更非易,面臨將廢弛。  
    民國八六年,十人陳情書,請縣府補助,陳水在不准。  
    國家公園參,修建無困難,會中被輕視,孤掌而難鳴。  
    不怕千人見,只驚一人識,千人都不識,一識有何用。  
    先前失良機,後眾覺時遲,再欲爭補助,亦難入其門。  
    碧山有呼喚,歷史性建築,政府只使用,未見關懷心。  
    屋蓋已坍塌,橫通亦爆裂,門窗都損壞,任由成廢墟。  

    嗟夫!  

    目睹此情景,感嘆徒傷悲!  

    以上慨述,當知陳睿友先生自幼失學,離鄉背井,在新加坡艱苦經營「金和美」有成,其推己及人,愛鄉愛家,獨立創校培養桑梓子侄之心志。  

    「金鉅嗣建校,和睦育群才,美德頌鄰里,芳名永流傳」。諺云:「虎死留皮,人死留名」,斯賢已矣,而鄉人感懷其德,每念不忘,睿友先賢泉下有知,亦當含笑息懷矣。  

    目前閱讀金門日報得知,縣政府已於民國九十五年,將「睿友學校」列為古蹟,八月二十日,刊登「睿友學校,屬於宅地類,指定為縣定古蹟理由,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現已規劃進行中,修建指日可成,先人基業終得以保存之幸甚也。(下)  

出處: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43262

睿友學校補述               作者陳怡情                    2007/3/3

    睿友學校是私人建校而自立名,並有提名人及書者,很多人都未知其詳,就連碧山村人亦顯完全知曉者,爰特補充介紹,使後來者能有知焉。  

    題名者:其一陳延謙(1881-1943)先生,係同安縣蓮花鄉澳溪村人,與金門陽翟同宗派系,時在南洋叻開華僑銀行,雖非碧山村人氏,但同宗頗有聲望,受人尊敬之賢者。適睿友先生之「金和美」欲歇業,分財產時,除撥出兩萬銀元充作建校及辦學基金外,尚有子侄未屆齡,所得遺產金等之款項,均存放在該銀行,並委託陳能顯先生為其監護權,睿友(1867~)之侄孫禮再(1916~)及允妙(1916~)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齡滿二十歲,始由金赴叻具領其遺金,之後兩人均旅住馬來西亞,允妙先生娶庵前葉漢水之女為妻而營商,並承繼其叔祖父睿友辦學及公益,實屬難得。  

    其二題名者陳能顯先生,係碧山人,曾在碧山首創碧山學校者。其三允之先生書,允之姓許,係金門后浦人。  

    陳延謙先生、陳能顯先生等是有以上原因而題名。本人幼時雖有所聞,但不敢敘述,為求證實,陳延謙先生之題名,近獲庵前陳國興先生之提供寶貴資料,序列於後。佐證完善,本人在此表示致萬分感謝。  

    陳延謙,幼曾隨父仲款赴仰光一年,十八歲南渡新加坡,在陳杞柏(陳嘉庚之父)之商店打雜,其辦事能力漸受賞識,逐漸升要職。一九○九年以後,陳延謙與友合夥開店,後又獨立經營。由土產擴大至橡膠,再經營銀行,為新加坡著名銀行家。陳延謙與廣大華僑一樣,支持國父孫中山革命,一度擔任新加坡同盟會長,抗戰期間,組織同安救濟會,持續數年振濟家鄉難民,同時帶領華僑捐獻抗日。  

    睿友校舍二樓造建係山頭形式,美麗壯觀,具有特別色彩,是歷史文化性之建築,因獲諸多慕名者前來拍照留念,此等熱心人士之善舉,誠屬可親可敬。但其中亦有少許不知端詳者,帶隊前來解說拍照,未曾思考,擅自介紹宣稱係大陸陳嘉庚(1874~1961)先生所建,其語出荒唐,有悖常理,扭曲侵犯陳睿友先生建校及辦學經過之事實,名義之受損失,當立即反駁與譴責其宣導之不當,蓋睿友先生之建校及有題名者,是千真萬確之事實,豈是陳嘉庚先生與陳睿友先生彼此毫無關鍵,能為陳睿友建校,而自不立名,費人思議。經余反駁,其導遊則稱是在廈門大學所採得之資料,足可証為事實,為此更加荒繆,余本將之所寫睿友學校一文事蹟等贈予閱讀,但彼匆匆離去,未果作罷。  

    之後於閒談中,而將睿友學校事道出,蒙本鄉陳榮泰、陳昆齊、陳長慶,鄰村東珩蕭永奇等諸君鼓勵,囑余知既地方事情,要多寫記,以便地方歷史能為後人瞭解,然因學識粗淺,素少出門,年紀不少,腦筋退化,本無意執筆,因感慨前導遊宣導睿友學校一事之繆誤,恐以訛傳訛,以一人傳虛,百人傳實之可怕;復蒙諸先生之勸勉,如有作文,切勿輕易示人,被人剽竊,有自失權利。  

    所以為免避陳睿友先生之功績,被混淆湮沒,故不畏醜,而將拙見表述,冀望各界賢者,能知睿友學校由來及先賢對碧山教育之貢獻,作評鑑而昭公允也。

出處: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43424

2009整修前的睿友學校11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