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882.JPG

記憶,總需要有一把啟動的鑰匙,所以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書中寫下「當人亡物喪,昔日的一切都蕩然無存的時候,只有氣味和滋味長久存在」這般的句子。但對於金門人來說,啟動清末民初記憶的鑰匙不是抽象的味道與滋味,而是一幢幢充滿異國風情的「洋樓」,一棟洋樓就一座光宗耀祖的紀念碑,向後代子孫彰顯先人曾有的飛黃騰達。

屬於金門的清末民初的記憶是充滿海水氣味的,男人被迫「落番」到南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如海潮般前仆後繼的人群中,能夠開創一番大事業的人有如鳳毛麟角,能夠有所成就的也不多見,「洋樓」就成為這些人的展示場,以異於閩南傳統建築的元素,呈現異鄉奮鬥的成果。

一般說來,金門洋樓的年代大約以1949年為界,由於僑匯的斷絕與兩岸的阻隔,在此之後興建的洋樓不但沒有充裕的資金,也無法再得到來自廈門匠師的手藝,所以蓋出來的洋樓有了不同的面容,而那些之前興建的洋樓也由於兵馬倥傯,持有人離鄉避難,不是被佔用就是任其圮頹,只有少數能一直得到妥善的維護,現在還能住人。

位於后宅的「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就是這樣的一棟洋樓,雖然外觀沒有太多繁複的建築裝飾,建築的生命卻不斷延續著,不像許多洋樓是一夕爆發的大戶,驟然走到極盛後就逐漸步向衰敗,而是宛如一個富農,一開始就以親和的尺度走入尋常生活。

走進后宅聚落,雖然有四五棟洋樓與番仔厝,卻不會讓人覺得它們特別顯眼,而是與其他建築一起構築聚落的獨有風格。

「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之所以在這些異國風建築中讓人如此注目,不在建築本體特別富麗堂皇,而是庭園裡那兩棵特別高大的圓柏樹。樹型飽滿的圓柏樹充滿旺盛生機,讓人一見難忘。

老樹,老宅,攜手渡過時光之河,從過去走到現在,往未來繼續前進。

DSC_2897.JPG
1。佔地遼闊的「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

DSC_2888.JPG
2。「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庭園中的兩棵高大圓柏樹。

DSC_2885.JPG
3。從正面看洋樓,讓人有老宅隱身老樹後的感覺。

DSC_2899.JPG
4。洋樓前埕周邊的圍牆是1980年增建,採用當時流行的洗石子工法。

DSC_2908.JPG
5。後半段的圍牆表面沒有洗石子,而是呈現出水泥原本的顏色。

DSC_2907.JPG
6。洋樓的前埕以紅磚作地坪,與隔壁的洋樓之間以綠籬作地界的區別,並有階梯作連結。

DSC_2903.JPG
7。「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的正立面中央外廊向外突出,外貌有如龜頭,使平面呈凸字型,這種型式稱為「出龜」或「突龜」。

DSC_2905.JPG
8。凸出的外廊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光柱子就有圓柱與方柱的不同,外覆材質也有洗石子與磁磚的差異。

DSC_2889.JPG
9。正立面最高處的西式山頭把王姓的郡望「太原衍派」放在最顯眼的地方。

DSC_2887.JPG
10。望柱上書對聯「瓊枝耀蘭室,槐樹蔭瑞庭」,簡單典雅的風格引人入勝。

DSC_2892.JPG
11。屋簷的瓷製鯉魚形排水孔應該不是興建時就有的,而是後期所加。

DSC_2909.JPG
12。洋樓側面也走簡單風格,沒有太多裝飾。

DSC_2910.JPG DSC_2912.JPG
DSC_2911.JPG
13。後落在1965年整修,是純閩南紅磚建築。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王仁吉、王仁乾、王仁忠兄弟洋樓 

地   址

金門縣金沙鎮浦山里后宅1 號

類   別

 歷史建築

種       類

 宅第

公告日期

 2003/12/01

公告文號

 府教社字第0920057150 號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指定理由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

民國23年(西元 1934 年)

歷史沿革

建於1934年,為王仁吉、王仁忠赴印尼從事小販、貿易、土產買賣致富,僑匯返鄉由王仁乾於金門監工興建,聘請廈門鼓浪嶼司傅設計,建築材料部分取自福建,花費3000多塊大洋,工期費時3年多,1965年整修後落,1980年增建前埕周邊圍牆,1981年整修出龜洋樓屋頂。

建築特徵

建築格局為出龜洋樓,本體牆身材料正面下緣為洗石子,上緣抹灰,側、背面下緣為石塊人字砌,上緣抹灰,室內隔間牆為外磚內石,厚度30多公分。屋身構造採硬山擱檁;裝飾上在西式山頭飾以「太原衍派」,望柱上書對聯「瓊枝耀蘭室,槐樹蔭瑞庭」,此棟洋樓設計典雅,足以表現地域風貌。

備   註

 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