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5668.JPG

印象中,花海都是人為造成的,無論是刻意栽種來觀賞的花海,還是經濟植物栽培後無意間形成的花海,都與人脫離不了關係。於是我們都忘記花海原本應該是天然形成,不需要人力介入。

夏末秋初拜訪東引,很難不被那裡盛開的花所吸引,無論是迎風還是背風的坡地,只要有些許的土壤累積,都會形成大大小小的花海,讓人不敢相信自己正身在邊境島嶼之上。

DSC_3519.JPG

通往極北點「國之北疆 」的步道是沿著后澳修築的,在步道到海平面之間的坡地就可以看見野花形成的花海,以對岸的軍事據點作背景,非常有前線戰地的感覺。

DSC_3526.JPG

邊境給人的感覺是淒美的,古今中外不知多少有情人為了那條看不見的線而異地相思,甚至是死生別離。

不知道這片在邊境的花海是不是這許多看不見思念的實體化,一個思念化成了一朵花,一整片的花海就是許許多多人的思念。

DSC_3549.JPG

夏末秋初的東引,邊境花海是以粉紅作基本色調的,浪漫的粉紅軟化了大海與岩壁的陽剛之氣。

DSC_3534.JPG 

粉紅色的花朵是「長萼瞿麥」,是東引的野生石竹花。

DSC_4425.JPG

后澳的另一側岬角有個營區據點,如今駐守的軍士走了,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鋪設的步道也直接通到營區之中。

DSC_4472.JPG

通往營區的邊坡是東引人跡能到達的坡地中面積最大的,也是旅人欣賞花海最好的地方。

DSC_4394.JPG

這裡有許多東引才看得到的美麗野花,像是名字十分美麗的「換錦花」。

DSC_4455.JPG

或是花瓣顏色比較深的「紅藍石蒜」。

DSC_7128.JPG 

在這個可以望見國家最北領地的岬角上,換錦花恣意地開放著。

DSC_6913.JPG 

一朵花就是一個邊境的幻夢,在這山間海崖上,默默地駐軍營區遙遙相望。

DSC_3281.JPG

走出后澳的緩坡後,跨過稜線上的道路再往下,就是昔日西引島最大的渡口「清水澳」。

「清水澳」與后澳相似,都是隱藏在兩個岬角之間的小澳口,也同樣一側是陡坡,一側是陡坡。不同的是,這裡的緩坡沒后澳面積大,也沒有明顯的路徑。

DSC_3297.JPG DSC_3299.JPG
DSC_3287.JPG

或許是因為人跡少了,加上不像后澳直接面對著東北季風吹掃,清水澳坡地上的芒草高了些。不過野花們展現了生命的韌性,努力地讓自己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中綻放花朵,甚至形成一片花海。

DSC_7760.JPG

除了西引島之外,東引島上也有許多地方可以看見花海,路旁的某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如此花與海的對話。

DSC_7864.JPG

秋意漸濃,天王澳內緩坡的紅花石蒜接棒,沿續邊境花海的盛況。

DSC_4085.JPG

「天王澳」與東引著名景點「烈女義坑」其實只有一路之隔,路旁就可以看見繽紛的花海景象。

這樣的花海景象真的很有歐洲風情,如果說突然有個拿陽傘的盛裝淑女出現在這裡,應該都不會有人覺得奇怪吧。

DSC_4121.JPG

「烈女義坑」旁邊有步道可以通往東引最重要的景點「東引島燈塔」。

DSC_8469.JPG

沿著步道兩側也是隨處都可以看見盛開的野花。

DSCN5688.JPG

但是要說到全東引最美麗的花海,應該要算「東引島燈塔」附近山崖上的這一片了。

DSCN5696.JPG

這一片花海,一般人不容易到達,所以保留了更多原始面貌。

人跡罕至的花海秘境裡,各種東引原生的花朵在邊境競豔。

DSCN5701.JPG DSCN5678.JPG

美麗的花海,不但不輸那些人工創造出來的花海,更由於天生天養而散發出旺盛的生機。

DSCN5658.JPG

邊境,因為花海的存在而不再淒美,更由於這些夢幻之花的存在,掃去前線戰地的肅殺,讓在這夏末秋初時節與東引結緣的旅人們有了美麗的回憶。

DSCN5672-1.jpg

 

附錄:東引夏末秋初盛開的野花

DSCN5652.JPG 

長萼瞿麥 (Dianthus superbus L. var. longicalycinus (Maxim.) Will.)

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5-7cm,寬8-12 mm,無毛。花基部苞片4-6,兩兩對生;萼片長3-4 cm,平滑無毛;花瓣柄長3-4 cm,花瓣簷長3-3.5cm,基部具髯毛,先端長緣毛狀,白色至粉紅色。

全省中海拔河床地及裸露岩石區。

資料來源:台灣植物簡誌第二卷

DSC_4455.JPG  

紅藍石蒜(Lycoris haywardii Traub)

《東引鄉誌續修》中暫名為「東引長葉石蒜」

 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屬石蒜科,為鱗莖植物,秋出葉型,葉片寬大,長約58公分,寬約1.3公分,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分球特性適中,花色紫粉色,瓣尖帶藍,在本鄉分佈的範圍,集中在東引島的世尾山、恩愛山,西引島的后澳、清水澳、龍船沙等海岸山坡地。東引長葉石蒜多與紅花石蒜、長萼瞿麥、綿棗兒、細葉假黃鵪菜等海濱植群混生,開花期為7、8月,花期略早於紅花石蒜,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

 民國91年出版的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石蒜種原遺傳歧異性及親緣性之RAPD分析》,作者楊斯惟指出,民國89年以收集大陸、日本、臺灣之石蒜種原共12個品種,以及未定位品種系馬祖捲葉石蒜、東引長葉石蒜進行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DNA技術)分析,結果發現東引長葉石蒜與東引地區原生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67至0.77,而與大陸的紅藍與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60至0.78。其與4個A核型群種比較,與大陸紅藍石蒜的相似性係數較高,東引單株與兩個參試紅藍石蒜之間之遺傳相似度為0.80及0.84。群集分析東引長葉石蒜與大陸紅藍石蒜歸為一群,以紅藍種內遺傳變異程度而言,東引長葉石蒜可視為大陸紅藍石蒜的地理亞種。

資料來源:馬祖資訊網

DSCN5682.JPG  

換錦花 (Lycoris sprengeri Comes ex Baker)

《東引鄉誌續修》中暫名為「馬祖捲葉石蒜」

 東引地區特有生態型,屬石蒜科,春出葉型,葉片是由基部包圍莖軸進行螺旋生長,有2次抽葉現象,秋天抽少數葉,隔年2至3月再抽多數葉,長約40公分,寬約1公分,花型為杯狀十分優美,花色為粉紅色,瓣尖帶藍,開花期8至9月,已列為珍稀保護植物。東引地區在恩愛山、燈塔前後方山崖、世尾山、小紫澳、東澳、龍船沙等地呈叢狀分布。

 經由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RAPD分析,結果發現馬祖捲葉石蒜與大陸換錦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79,而紅花石蒜的相似性係數為0.56至0.61,所以應該與大陸換錦石蒜歸為一群,可視為大陸換錦石蒜的地理亞種。

資料來源:馬祖資訊網

DSCN5663.JPG

  

   

玫瑰石蒜 (Lycoris rosea Traub & Moldenke)

 鱗莖近球形,直徑約2.5厘米。秋季出葉,葉帶狀,長約20厘米,寬約0.8厘米,頂端圓,淡綠色,中間淡色帶明顯。

花莖高約30厘米,淡玫瑰紅色;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厘米,寬約0.5厘米;繖形花序有花5朵;花玫瑰紅色;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約4厘米,寬約0.8厘米,中度反捲和皺縮,花被筒長約1厘米;雄蕊伸出於花被外,比花被長1/6。花期9月。

產江蘇、浙江。 生於陰濕山坡或石縫中。模式標本採自上海。

中國浙江大學Shi等人(2006)分析其ITS序列證實玫瑰石蒜是換錦花與紅花石蒜的天然雜交種。另外則利用ISSR序列分析,證實玫瑰石蒜與紅藍石蒜為同一個物種:所以兩者皆為紅花石蒜與換錦花的天然雜交種。

資料來源:1985《中國植物誌》第16(1)卷;馬祖資訊網

  

DSC_8167

紅花石蒜(螃蟹花)(Lycoris radiata (L' Her.) Herb.)

多年生草本,鱗莖近球形,直徑1-3cm。葉狹長舌狀,長約10-30cm,寬0.5-1cm;深綠色,中肋色較淡。繖形花序由4-7朵小花組成,花莖長約30cm;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3.5cm;花被亮紅色,裂片極度皺縮和向後反捲,為狹倒卵型,長約3cm,波浪緣;雄蕊明顯突出;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果實為蒴果。

世界分布於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及日本、韓國、尼泊爾。

生長於山坡岩隙間、溪旁、路邊或林緣。

資料來源:《馬祖植物誌》

DSC_3578.JPG

華南狗娃花 (Aster ciliosus (Turcz.)Hand.-Mazz.)

多年生草本,有直根。莖斜升或近平臥,高15-35厘米,被上曲的疏短毛或變無毛,上部有少數分枝,不發育的莖縮短,頂端有蓮座狀葉叢。不育莖的葉匙形,長1-1.5厘米,寬3-4毫米,頂端圓形,基部漸狹;發育莖下部葉在花期凋落;中部葉匙狀矩圓形,長1.5-2.5厘米,寬1.5-4毫米,頂端圓鈍,基部稍漸狹,上部葉漸小,近頭狀花序的和總苞片相似,全部葉無柄,全緣,有緣毛,兩面無毛或下面脈上及近邊緣有疏短毛,中脈在下面稍凸起。頭狀花序直徑2-2.5厘米,單生枝端或排成傘房狀。總苞片2層,等長或外層稍短,披針形,長4-5毫米,寬0-5-0.7毫米,頂端漸尖,綠色,草質,背面被短柔毛,通常無膜質邊緣或內層下部邊緣狹膜質。舌狀花1層,約15-20個,管部長約1.5毫米,有微毛;舌片粉紅色或白色,條狀矩圓形,長1-1.2厘米,寬約1.5毫米;管狀花長約4毫米,管部長1-1.1毫米,裂片不等長,長0.5-1毫米,有微毛;花柱附屬物披針形,頂端尖。瘦果扁,倒卵形,長2-2.5毫米,寬0.8-1.2毫米,淺褐色,被短硬毛,上部有腺。 冠毛紅褐色,長2.5-3毫米,有不等長的糙毛。花果期7-9月。

產於廣東(汕尾、文昌)、福建(廈門)。生於海岸沙地、河邊草地。日本也有分佈。

資料來源:1985《中國植物誌》第74卷

DSC_8487

細葉假黃鵪菜 (Crepidiastrum lanceolatum (Houtt.) Nakai )
   
具長主根,主莖粗短,木質化;葉基生,蓮座狀。花莖長在側生的斜倚莖上而不直接長在主莖上,花莖基部葉蓮座狀簇生,葉厚革質,卵形至匙形。花莖10-40 cm高,頭花複排列為繖房花序,花冠黃色,直徑約1.5
cm
寬。

分佈於北、東、南部濱海岩岸峭壁,亦見花東岩壁。

資料來源:台灣植物簡誌第四卷

DSC_8317  

 綿棗兒 (Barnardia japonica (Thunb.) Schultes & J. H. Schultes)

多年生草本;鱗莖葉由正常葉之葉基及花莖苞片所形成。葉基生,線形葉長10-25cm,寬5-7 mm。。總狀花序密集,苞片及先出葉甚小;花粉紅色;花被片3+3,離生;雄蕊3+3,花絲基部膨大;子房上位,短柄,具蜜腺。蒴果,頂端開裂。

資料來源:台灣植物簡誌第四卷

DSCN5697.JPG

2013揚帆連江馬祖之旅系列文章

揚帆連江 啟航 

[連江‧東引] 揚帆連江 登陸國之北疆

[連江‧東引] 初秋午後北疆行 - 西引島行旅

[連江‧東引] 在國之北疆鎖住愛情

[連江‧東引] 邊境花海 夢幻之花

[連江‧東引] 邊境 希臘 - 東引島燈塔 (東湧燈塔)[縣定古蹟]  

[連江‧東引] 新時代故事的開啟 - 南澳商圈彩繪 

[連江‧東引] 累死人的魔戒矮人故鄉 - 安東坑道 

[連江‧東引] 戰地九份石頭城 - 東引中路老街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