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古崗明鎮國將軍陳樾墓遺蹟

道路旁的擋土牆用石頭堆疊不是很特別的事,但如果用的石頭不是天然原石而是墓石時,可能背後就有點故事,如果採用的墓石是明朝古墓的石材,在現在的台灣被媒體知道了,主事者鐵定會被狠狠的修理。但在金門,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大多是見證戰地兵馬倥傯的歲月下,一頁庶民身不由己的無奈。

古崗是一個有著悠遠歷史的聚落,聚落中雖然已不見指定的古蹟,卻有幾棟登錄的歷史建築,聚落外的山頭也擁有不少歷史遺蹟,像是金門縣定古蹟「漢影雲根碣」就在鄰近的獻台山上。

聚落東側的道路旁有一片擋土牆,匆匆而過不會注意到這裡有什麼不一樣,然而裡面有兩塊特別不同的石頭夾雜其中,見證了島嶼不同時期的歷史滄桑。

金門古崗明鎮國將軍陳樾墓遺蹟

這兩塊石頭有著特殊的蓮花圖案,細緻的雕鑿痕跡宣告石頭不凡的身世。

現在年紀七十歲以上的老古崗人隱約記得,這裡有一座古墓,從墓翼、墓印、墓桌、墓筆、墓埕一應俱全,還有兩隻石獅。只是一直都沒有人來拜掃。約在1960年代,部隊為了開闢珠山通往古崗的道路,把這個墓的地上部份通通推平,有些石材就被順勢拿來構工,擋土牆上的這兩塊蓮花紋石材,就是古墓部分的石材。

故事講到這裡,好像是金門司空見慣的事,在那個號召軍民一心為了反共復國大業努力的年代裡,連民居宗祠的建材都可以拆去構工,沒人祭掃的古墓為了所謂的建設被拆,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反對,更何況地下埋的先人沒有被挖出來,只是真正的長眠於地底之下。

金門古崗明鎮國將軍陳樾墓遺蹟

如果不是1999年的一次管線工程,怪手挖掘時因為油管兩度破壞而工程停頓,人們大概忘記了這個古墓的存在,墓壙前方三尺處放置墓碑墓誌的三合土匣盒出土後,大家看見了墓碑上的刻文:「明贈鎮國將軍陳公暨贈太淑人周氏之墓」,才大概知道墓主的身分,當時中央通訊社的記者倪國炎先生有拍下墓誌出土的照片:

古崗鎮國將軍墓
(照片出處: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search/search_meta.jsp?xml_id=0000499690&dofile=cca220002-hp-199909110290000000l-0001-i.jpg) 

當然,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下,會立刻停工進行保存性的挖掘,但在十年前的金門,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之後也有一連串的故事,詳情可見許維民老師在《金門國家公園簡訊(13期)》上發表的《金門古崗村明朝鎮國將軍墓勘考報告》。這篇報告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的很清楚。為了讓資料更完整,我也把這分成上下兩篇的文章附在最後。文章是從長城論壇(http://www.thegreatwall.com.cn/phpbbs/index.php?id=42596&forumid=1)轉來的,有部分疏漏,大部分是在備註的地方,有機會我再補上去。

整篇看完之後,我只有一個問題:

這個四百多年以前的古墓中,發掘出來的東西哪裡去了?

金門古崗明鎮國將軍陳樾墓遺蹟

當然答案不是我這個外人可以得知的,遺骨歸於何處也無從得知,維持了三百多年的古墓,四個世紀以後只剩下幾塊殘存的墓石作為見證,天地悠悠,徒呼奈何。大概只有《秦王符堅墓碑詩》的句子可以形容了吧: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

 

附錄:

金門古崗村明朝鎮國將軍墓勘考報告 (上)⊙許維民

壹、緣起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十一日,金門古崗明鎮國將軍陳樾古墓挖掘出土,除了印證金門歷史文化悠久,非只口頭說說而已,亦有實物佐証,但怪手挖古墓,其魯莽惡劣的破壞行逕,幾已到達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

筆者目睹整個過程,內心苦楚非筆墨可以形容,基於為歷史存記,願把此次挖掘過程,交錄圖像,告知世人。

其實,此座古墓在古崗村民眼中並非新鮮事。年紀在六、七十歲以上的村民,早已知之,並非是突然發現的奇聞。

据口崗村民董成南先生口述,其幼年時曾在古墓埕椿灰,其時墓很完整,有墓翼、墓印(即盔頂盒式的墓龜)、墓桌、墓筆、並有兩隻石獅。並指出躺在木麻黃下那塊方形石板(長118cm、寬113cm、厚23cm)就是古墓的部份石材。

又據董先生指,現今村東入口要往古崗董氏祖墳的那條水泥路,北勢的擋土牆部份石塊就是古墓的墓翼石材,筆者細加察查,果見有刻蓮花圖紋的石塊。

因此可說此墓並非是發現新大陸,只是此墓向來乏人祭掃,民國四十八年時(約),國軍構築珠山通往古崗的道路,就順勢把地表上墓埕的石材破壞推倒,而整個壙室就長埋在路面下,任憑車子來回碾壓,而之所以被誤導為首度發現,是因此處路面要作管線工程,怪手挖掘,油管兩度破壞、工程停頓、無意挖掘到墓壙前方三尺處藏納墓碑墓誌的三合土匣盒,赫然發現向南的墓碑刻文:明贈鎮國將軍陳公暨贈太淑人周氏之墓。才略知此墓主人之身份。

之後展開了一連串以「神意」、「民意」來挖掘歷史古墓的特殊行為。

以下摘錄幾則金門日報的新聞報導,以見梗概:

(一) 88.8.24 金門日報二版 莊煥寧報導

「縣長陳水在並於下午四時許專程趕抵現場了解實施情形,在實地聽取承包商的經過說明及古崗鄉老的解說,陳縣長並與金城鎮長許金象、古城村長陳國林磋商解決方策,陳縣長並作成指示,要求該部份之管道暫緩施工,鎮公所應主動連絡陳氏宗親會宗長,依循民間作法,親予祭拜卜筊,請示是否同意出土遷葬,如獲同意,再由民政局監督鎮公所妥善作好後續各項工作,並另覓適當地點,擇日重葬,以對死者表示尊重,務必作好各項古蹟保存維護的工作。」


(二)88.8.25 金門日報二版 莊煥寧報導

原訂於昨日由陳氏宗親代表舉行祭祀卜筊請示「墓主」是否同意出土一事,在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再權,及陳景賀、陳六一、陳良義、陳添丁等多位陳氏宗親會重量級人物於昨日上午前抵古崗現場研商結果,陳再權指出,墓中所葬者依墓碑刻文判斷,鎮國大將軍相當於現在將官級的職位,陳氏宗親會僅是一民間宗族團體,並無任何官銜,最好是由政府官員來祭拜卜筊較為妥當,同時先請示當地「神明」,聽取意見後再做定奪。

一行人包括金城鎮鎮長許金象、古城村長陳國林、董氏宗親會理事長董國興、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董清池,及陳氏宗親代表等人前往仰雙巖恩主廟內恩主公(陳淵)拈香膜拜,並請恩主公乩童出駕答復眾人所詢之事。

據恩主公乩身指出,墓中所葬之男主人為「陳牧基」,墓碑後之墓誌銘有詳細記載,當中一位姓宋與恩主公對話,說明古墓之中有六位死者同意出土遷葬,而遷葬的位置必須面向海(即大陸方向),今日上午七時三十分是舉行破土儀式最佳時辰,主祭者應由地方主管擔任,破土日當沖的生肖為屬兔,破土後再擇日擇地辦理遷葬事宜。


(三)88.8.30 金門日報二版 莊煥寧報導

「村老等人於本月廿六日晚間七時「請教」古崗村「仰隻巖宮」境主「恩主公、二帝君」並由乩童傳達與古墓將軍通靈決定事項,陳國林表示,依據乩童說明決定情形為:

開挖墓穴日期為農曆八月初二(國曆九月十一日)上午九時起至十一時正沖相猴,出土時參加工作人員,應喊「早日去投胎」。

墓內共有七位死者,包括三男四女均同意出土,除主人男女各一位,其他五位為婢奴,且無子孩葬在本島。

五位婢女皆為慘死,無棺木,死時排列不規則,向南邊第一位為主奴。而墓中並有重要價值財寶,財寶埋在墓之東邊,墓之財產如交公家保管,每件均應列冊,並需有保管人及保 證人簽章,不然就原封再葬回新墓。」

通過以上神奇的報導,引起民眾相當程度的好奇與關切,終於定88、9、11日早上七時三十分(童乩前一晚又改了新時辰)。

 是日早上的破土儀式由縣府民政局長陳朝金主持,參加的官紳有建設局長林振查、及董氏宗親董朝來、董清池等人。


貳、挖墓過程

88年8月26日晚古崗「仰雙巖宮」乩童傳達神意時,筆者與陳炳容、葉鈞培二位老師亦在旁聆聽,並協助村長發問,因那時決定破土時辰定九月十一日(農曆八月初二戊時),故筆者雖在九月七日晚蒙建設局長林振查兄之邀,答應開棺當日去做挖掘記錄工作,我到達現場時是八時四十分,但挖掘工作已更改在七時三十分就開工了,其時古墓的方形壙室已裸露出現了,經一旁蔡元友兄告知,墓壙上一層花崗石板夾一層三合土,共有五層,我詢問石板形狀及去向何處。蔡兄告知已車運載去丟棄了,我心頭一震,怎不留下「證據」,竟當成一般工程來施工,心中慌亂,東問西問。

經吳天進兄告知,在墓壙前三尺之地,三合土加蓋的正方兩石相合的墓碑與銘誌(以鐵板條框住併合),已然掘出放在東勢球場邊的階梯上。

我連忙去探視、筆記、並察對年代時間,換算出此墓誌銘鑴刻於萬曆九年,西元1581年,距今已達418年了,而碑銘的金箔、朱漆、墨色仍嶄新發亮,直呼不可思議,我研讀銘文,知曉墓主名字、子孫大略,卒葬時日地點、及撰墓誌人氏及年代,又爬上斜坡觀看怪手工作。

怪手陸續把墓壙南勢間距加大,九時三十分時,我丟下捲尺請二人丈量墓壙尺寸,得知長343公分,寬310公分,高165公分,墓壙的外表五個表面呈現桃褐色的三合土夯牆,感覺很堅硬栗實。

其時施工者與觀眾們議論紛紛,不知如何打開,有人議論先把四周圍清出再議,有人認為先找到門,再破門而入,有人議論說利用全吊車把整個墓壙吊起,最後不知何人指揮怪手,換上尖錐直接撞擊墓壙,九時五十分,怪手破南勢的三合土夯牆,露出裹層的尺磚、怪手又接續要衝撞,我大聲急喊;不可如此,要用手工挖掘。怪手暫停,有工人跳下坑內,用長鐵棍鏟擊,我叫喊輕點慢點,工人不耐問眾人,到底要聽誰的主意,眾人啞口,我表明林局長叫我來做挖掘記錄,拜託慢挖。

但二人回應:阮頭家說中午以前要全部挖出。他所說的頭家,我之後得知是乩童指示挖掘不要過午,所以撿骨的人,才如此急於拚命、我萬般無奈,不具有代表公權力的身份,卻一再疾呼要小心開挖,二人臉上表情不悅,似乎怪我延後了工程進度,我還是大聲地喊,要慢慢挖(只有我放肆地大聲)。

■十點左右,座東的墓壙已被挖破一角,可目視內中朱漆棺木,是長方形的,十點三十分,左邊的墓壙外牆也敲開,沒座灰的尺磚,顏只磚,在扁狀鐵條鏟除下,紛紛掉落破碎,我大喊,那是明朝的磚,要留存起來,請工人用手傳接上坑,但只傳了二塊,工人又不悅了,此時紅磚已多所碎破。

■十點三十分,整座墓壙南勢面已全部露現,可知墓是雙人合葬,墓壙中以25公分寬的夯土牆區隔成左右兩室,再以紅磚分別砌成拱形墓穴。

兩邊各有一具朱漆棺木,左邊的顏色較暗紫,右邊的顏色較艷紅,即可推斷顏色材質與製作時間,應非同時所為。棺木長250公分、高90公分、寬67公分。

從墓壙打開時拱形墓室剖面來測量,墓壙六面是三合土夯牆,底座夯牆有一尺高(30公分),上方以長39公分、寬29公分、厚3公分的尺磚鋪墊作底,棺木陳放上方、棺木前後左右足以長29公分、寬17.5公分、厚5.5公分的顏只磚砌成邊牆,棺木頂方先以顏只磚切成有彎弧的搭連鋪成圓弧形的屋頂,其上一層再以弧形尺磚舖排其上。

拱形墓穴左右有三層尺磚夾在夯土牆與顏只牆之間,權充是防震的夾層,有維護顏只磚牆的功用。

在棺木南勢腳端,有一批錫片剪裁製作的殉葬物;正中央是一件長案桌,桌上有三足兩耳香爐一件、燭台一對、花瓶一對、酒壼一只、茶壼一只,左側有床一張,並有類似蚊帳的麻布;右側有臉盆架一座、臉盆、水桶各一個、及一隻犬、一雙雞的模形、雞犬都具有圓形底座。

以上這種殉葬物質仍很完整堅實,只是有部分彎曲變形,料是挖掘時用力撞擊,才導致東倒西歪,(童乩所謂的寶物應是指這些了)。

此墓方位是座子向午兼癸丁(座北北東10°向南南西190°)。

棺木要從墓洞中拉出時,工人們一陣討論後,採取在棺木底下塞進合板,棺木腳部這端以繩索套住,往外拉,左右兩座棺木都採這種方式拉拖出洞。

■十點四十五分,乩童指示另有五具屍首在墓東,時我心生狐疑,古墓在坡道下,墓東的落差是四公尺左右的球場,同一水平線已無地可埋棺木,如何還有陪葬的,而且還是數量眾多的五具,況且此墓壙只是夫妻合葬式,又非是龐大的地下宮殿,那有可能是慘死的活人殉葬,但一股詭異氣氛在現場流竄著。當時我推測,若有其他墓葬,也可能是因此地具備穩固、高曠、溫潤及靠背之特性,是一個「氣」聚的所在,所以不同時間,不同的人選擇此地為墓地所在,或許在不同地層會有其他墓穴,所以不同時間,不同的人選擇此地為墓地所在,或許在不同地層會有其他墓穴,但後來兩天的繼續挖掘,子虛烏有。

■十一點打開左邊將軍棺蓋,乍看之下,有布帛從頭到腳包裹屍身,似乎是空氣收縮,布帛緊貼屍首,布帛可見起伏的折皺疊紋。頸部部位呈現圓形的一灘藍色痕跡。

楊姓撿骨師戴上麻手套,開始從頭掃下屍首上的布帛(白色的),厚厚的,可看出裹了好幾層,把所有布帛裝入紙箱,用手探摸有無裹黏到小骨骸,就裝入紙箱,說要火化燒掉。

布帛全部扒開後,將軍骨骸完整完好,全部存在,頭蓋骨有戴帽的痕跡,檢視帽沿布,可見殘餘髮絲好多撮,腦巾布上可辨出殘餘的「義」「思」兩字。

兩位撿骨師持續工作,把靠東的棺木(應是將軍的棺)屍骨撿拾完畢,棺木底部有一層厚厚的黑色土質,疑是防腐或防水之物。

■繼續又掀開東勢的棺蓋,時已過午,在十二點三十分,屍身包裹的方式如同前者,撿骨師扒開覆在身上的衣物布帛,也開始撿骨,較特殊的是頭殼上有「頭箍」,即在髮髻上又罩以高冠,這是明代婦女頭飾的特點,貴族人家常用金玉珠寶綴於箍上,稱為「金寶髻」(註一)。

撿拾此墓的屍骨,撿骨師疑又是一座男屍,以他們工作經驗認為此棺骨骸粗大不亞於前者,尤其小腿是「三角骨」這是男性的特徵,一度引起大家的猜疑,基於他們的工作經驗,大家不敢多作懷疑,雖然我明言墓碑上已說明是夫妻合壙,且依男左女右、左尊右卑之習慣,應是女性無疑,但也只好聽從童乩請神明指點,童乩轉達回來是女屍沒錯,事後我查詢明代婦女服飾,也得到印證。

此棺棺內,所墊之物不同前者,類似清白沙質,不知使用目的為何﹖此座棺木也許防腐較差,棺木底板已成腐朽狀,不似前者之完好,屍骨逐一撿拾,先放在草席上,再以金帛粗紙包裹,纏上紅紗線,從腳到頭,順序放入「黃金甕」內。

兩座棺木撿骨完畢,已超過午時,童乩指示「不可見天」,因此以怪手頂住,塑膠帆布、架在墓壙上方,以免太陽光照到棺木及骨骸。

■下午一時三十分,兩座棺木骨骸已撿拾完畢,怪手開始大動作破壞,先是怪手掀起墓壙的頂板,在那一剎那間,墓內以紅磚砌成的拱形屋頂外觀,清楚可見,完全不加灰泥塗抹,只是磚塊紅瓦排列組合,互相依附,就搭建起來,那種工藝藝術叫人驚嘆,但就在怪手挪移墓壙頂蓋,轉移方向,抓力不夠,壙蓋頂板挪移時,又掉了下去,完了,一個拱形的紅磚墓室瞬間變成碎磚,所有圍觀的群眾,盡皆啞然無聲,我無法全然知悉當時眾人的心情,但我知道,人們欲睹究竟的好奇心,以及急欲知道到底墓內有無盡寶的期盼,使得一個四百多年的古墓,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已成毫無價值的碎石碎磚。(那種感覺有如掉入大海,嗆了幾口海水,在驚慌當中,急速下沈到沒有光線的海底。)

■二點三十分至三點,怪手鑿穿堅硬的墓壙三合土,粉紅色的牆板,怪手的尖錐要重擊半天,才能把它鑿裂分開,大家都在讚嘆好堅硬,我要求留下最後的一塊墓壙底座,當做明代三合土牆的史料証物,但後來陸續挖掘南向路邊,想要找出另五個慘死的奴婢墓時,那坑洞越挖越大,也把從前築路沈埋其中的墓印、墓翼石材陸續挖出,怪手騰空撈出廢土石材,轉移放倒時,不小心又把那塊完整的墓壙底座撞裂了,至此,至少四百十八年歷史的古墓,全然蕩然無存了,痛心之餘,我掉頭就走,感慨不知珍惜文化資產,把四百年的古墓當做天然地形物來看待,真不知如何說起。

■事後,我去探聽可否再挖到另五座墓,答案一切如我推斷,當然子虛烏有,神意誤導,工人盲從,文化資產化成無價值的土石,真不是痛心兩字所能表達。


金門古崗村明朝鎮國將軍墓勘考報告(下)⊙許維民

參、古墓之價值

鎮國將軍古墓所呈現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可從歷史上、地理上、建築上、民俗上多方面來探討。

從古墓挖掘出來的墓碑及墓誌,是探究此古墓最直接有力的證物。

墓碑是陵墓建築重要的部分,均樹立在塚墓前的正中間(註二),但本墓並非如此,而是與另一塊墓誌銘正反相併,並以鐵板條框,另築合土匣埋在墓壙前方約三尺地,此作法甚是特殊,之前金門沒挖過如此歷史的明墓,因此無法比較研究。

金門明代墓碑刻文大都是記載死者的名諱、功績勳業及封贈名號,本墓亦然,只是並非「立石基上」、而是「埋入壙中」。(註三)

墓誌銘之物,徐師曾的「文體明辯」,稱:「古之人有德善功善可名於世,歿則後人為之鑄器以銘,而俾傳於無窮,......至漢杜子夏始勒文埋墓側,遂有墓誌」,「後人因之。蓋於葬時,述其先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卒葬日月,與其子孫之大略,勒石加蓋,埋於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日陵谷變遷之防,而謂之誌銘」(註四)。又依《辭海》「墓誌銘」所記:「用正反兩石相合、一刻銘,一刻死者之姓氏爵里而平放於柩前」。

綜合上述可知墓誌銘有其相沿的「套式」,觀之本墓所掘之墓誌銘是正反兩石相合,埋於地下墓壙前三尺處,墓誌銘有散文句式,亦有四字句的韻文,全文共有二百二十一字,茲錄如下:

陳公諱樾字世蔭諡確庵初娶謝氏謝生弘
治癸丑一女適周煜卒正德癸酉附葬青山
祖墳續娶周氏生三男一女孟男琦娶邵氏
孫二佐謀女適千戶俞定遠仲男珊娶李氏
一孫伯季男忠從武功歷官參將娶呂氏膺
封淑人孫二長于廷應襲娶盧氏次于階國
子監生娶許氏呂歿續山海劉氏封淑人女
適王良弼公生癸丑年正月卒隆慶己巳年
十二月周氏生同公年卒嘉靖甲子年俱受
誥封合葬十九都許坑禎屬姻婭最詳誌之
而銘曰英英陳公維城之特有子封褒華燦
奎壁佳城孔固俾昌俾益萬曆九年辛巳十
二月十五日吏部考功司郎中盧維禎撰文

明 贈鎮國將軍陳公暨
贈太淑人周氏之墓

據墓誌可知此墓是夫妻同壙,墓主是陳樾,妻是周氏、卒日先後不同,後死者再開壙合葬的。(註五)

墓誌記載陳樾、字世蔭、諡確庵,先後娶二妻,「初娶謝氏,謝生弘治癸丑、一女適周煜,卒正德癸酉,附葬青山祖墳。」

陳樾前妻謝氏生於明孝宗弘治癸丑六年,(西元一四九三年),卒於明武宗正德癸酉八年(西元一五一三年),享年才二十齡,生一女,嫁給周煜。卒葬「青山祖墳」。

此「青山」應是指金門島中部的「雙山」。據《金門誌》記載:「雙山在太武山之南,再轉小徑而下,大小突兀,形若雙乳,大者回結平林諸鄉,小者蜿蜒起伏,直際西山,雙山之下,彌望坦夷,故名青山坪。柏松茂密,每伏莽,患行人,官為伐去。相傳古讖云:『青山開,狀元來』」。

雙山、今名雙乳山,海拔高度不過七五公尺(一說八十二公尺),亦是金門龍脈一線,金門民俗山脈即龍脈,常是百姓擇陰宅的風水地點。

青山東北接平林村,平林村原是陳姓家族所居之地,直到瓊林蔡開基始祖十七郎公於南宗初年入贅於平林之後族群繁衍,平林村原居者陳姓族人遂遷居陽翟(今陽翟)(註六)。

今雙乳山、金門昔日慣稱青山,鄰近平林,平林原是陳姓所居,祖墳風水選擇青山埋葬,應是合理之推測。

「陳樾迎娶周氏,生三男一女。孟男琦,娶邵氏;孫二佐謀;女適千戶俞定遠;生男珊,娶李氏,一孫伯;季男忠從武功,歷官參將,娶呂氏,膺封淑人,孫二:長于庭應襲、娶盧氏;次于階,國子監生,娶許氏:呂歿,續山海劉氏,封淑人,女適王良弼。」

依墓誌銘所述陳樾繼娶周氏、繁衍如下:

依銘文可知陳樾第二次婚姻,生有三子一女,並有五個孫子。

陳樾的後代,值得一提的是季男陳忠,從武功發展,曾官至參將,依明代武勳制,是正三品官。陳忠先後二妻,呂氏與劉氏,均受封淑人,淑人是三品官命婦之封號。

明代武官,二、三品可推恩至本身、妻、父母、祖父母,共可達三代,陳樾之受贈為「鎮國將軍」可說是因三子陳忠的功業受朝廷推恩,有以得之。

「公生癸丑年正月,卒隆慶己巳年十二月,周氏生同公年,卒嘉靖甲子年俱受誥封,合葬十九都許坑。」

此段銘文詳記陳樾與周氏之生卒年月,陳樾生於明孝宗弘治癸丑六年正月(西元一四九三年),卒於明穆宗隆慶己巳三年十二月(西元一五六九年),周氏與陳樾同年生,但逝於明世宗嘉靖甲子四十三年(西元一五六四年),陳樾享受七十六齡,周氏享年七十一歲,周氏先葬,陳樾死再開壙合葬,兩人均在生前俱受誥封。(註七)

金門在宋明,行政區域上,歸屬同安縣東界綏德鄉翔風里,共分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共分領十一堡,一百七十六鄉。(註八)

十五都、十六都即指大嶝島堡、小嶝嶼;十七都有瀏浦保、陽田保、汶沙保;十八都有瓊山保,滄湖保;十九都有後浦保、古賢保、古湖保;二十都有烈嶼保。

許坑鄉隸屬十九都的古賢保。

墓誌中有關陳樾世系如上所述,墓誌銘在文體上是以散文記述陳樾生平事蹟,之後有四字一句的韻文共六句,對陳樾作了一番推崇,這是撰述此墓誌的「吏部考功司郎中盧維禎」(註九)以「禎屬姻婭,最詳誌之」的身份所作的贊譽。

盧維禎是何許人也,有待探究。(金門盧氏族譜查無此人),銘文所謂「禎屬姻婭」,姻婭可解作姐妹的夫婿,今俗稱連襟,亦可泛稱姻親。

從墓誌的行文中可知陳樾並沒娶盧氏女為妻,故可排除陳樾與盧維禎的連襟關係。但陳樾的三子陳忠育有二子,長子陳于廷娶妻盧氏,故可推測盧維禎自稱「禎屬姻婭」應是這一層關係,又據此墓誌銘寫成的時間是「萬曆九年辛巳十二月十五日」,可輔證盧維禎寫此銘文是(西元一五八一年),時距陳樾謝世已達十二年之久,應是受陳樾兒孫輩所託而寫的。

墓誌銘本是記述稱頌死者生平功業,但後世子孫,央請文人作文,文辭典雅華麗,往往誇張失實,即有所謂「諛墓」之說。(註十)

盧維禎要特別強調「禎屬姻婭」,無非就是在強調他不是接受陳家賄賂的詞客,所作的墓誌銘一切屬實之意。

以下就四字句的駢體韻文,加以句讀:「英英陳公,維城之特,有字封褒,華燦奎壁,佳城孔固,俾昌俾益。」大意是說:俊美、氣概不凡的陳公,是此地傑出的人物,有子受到朝廷的封賞褒揚,功勳華美燦爛著錄在奎壁,墓地甚是鞏固,一定會庇蔭後代子孫昌盛繁榮。

以上文辭大致是頌揚陳樾的才能德行,並贊美葬地風水好,會臂蔭子孫之意。

通篇墓誌銘計有十三行,每行十七字,共二二一字,以散文體記死者生平事蹟,以駢文表達頌贊死者,全篇字體均是楷書,碑石高56公分,寬43.5公分,厚6.2公分,字徑2.5公分,無額。正面的墓碑,高是55公分,寬是43.5公分,厚7公分,上書:

明 贈鎮國將軍陳公暨

贈太淑人周氏之墓

碑額有一「明」字,碑版字分兩行,共十六字,字徑是5.5公分。

墓碑指明了葬者身份是「鎮國將軍」。「鎮國將軍」是明代從二品武官的散階。(註十一)

據墓誌銘碑陰所載推斷,陳樾是因三子陳忠(註十二)推恩而受封贈,墓誌所記「季男忠從武功,歷官參將」,參將是正三品官的職事官階,而鎮國將軍是從二品的散官階,兩者品階不相符,不知何故?

碑上銘刻「贈」字,可斷定是陳樾死後才得到「鎮國將軍」的階稱。而周氏受贈「太淑人」,「淑人」是三品官命婦的封號,加一「太」字,表示周氏是因孫子而推恩受封的,墓誌中記有陳忠「娶呂氏,膺封淑人...呂歿,續山海劉氏,封淑人」可知陳忠之妻,受封為淑人,其母自然受封為「太淑人」。(註十三)

以上從碑文來解析此墓的歷史背景,若從盧維禎撰文的年代來推算,此墓距今已達四一八年,是目前金門明代古墓被挖掘者年代最久者,比明末朱以海葬於海的魯王墓要早上八十一年(註十四),可謂甚具歷史價值。

(註二)參見《中國古代石刻概論》頁一七

(註三)參見古文辭類纂《碑誌類》

(註四)參見《簡論墓誌銘》,中外文學九卷八期,頁一三九

(註五)參照陳炳容《金門的古墓與牌坊》頁一五 依「明代造填之事是由工部屯田清吏司負責,明英宗天順二年規定,文武大臣,若官為造墳者,夫故在前者,併造妻壙,妻故在前,併造夫壙,後葬者,止令所在官司,起倩夫匠,開壙安葬」

(註六)參見《浯江瓊林蔡氏族譜》頁一~二四

(註七)明清文武官員,五品以上稱誥命,五品以下稱敕命;生前推恩者稱「封」,死後推恩者稱「贈」,本身所得者稱「授」。

(註八)參見『新生門志』業七一~七二

(註九)吏部下轄文選,驗封,稽勛,考功清吏四司。考功司的職責為「掌文職官吏之考課,及內外官之考察,凡旌別,訪舉及諸事故皆得稽之。」,見《大明會典》卷十二,吏部十一。郎中是正五品的司級首長。

(註十)有關「諛墓」,趙翼在「陔餘叢考」有言:「...迨夫末流,乃有假手文士,以謂可以信今傳後而潤飾太過者,亦往往有之。則其文雖同,而意斯異矣。」

(註十一)明清時有職務的官稱為職事官,沒有職務的官稱為散官,標誌官員身份級別的稱號叫做「階」。明代武官散階凡六品三十階,陳炳容先生據《明會典》卷一二二,頁一七五二---製表如下:

明代武散官階制【明會典卷122】

品級 散官階稱
初授 陞受 加授
正一品 特進榮祿大夫 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 榮祿大夫 光祿大夫
正二品 驃騎將軍 金吾將軍 龍虎將軍
從二品 鎮國將軍 定國將軍 奉國將軍
正三品 昭勇將軍 昭毅將軍 昭武將軍
從三品 懷遠將軍 定遠將軍 安遠將軍
正四品 明威將軍 宣威將軍 廣威將軍
從四品 宣武將軍 顯武將軍 信武將軍
正五品 武德將軍 武節將軍
從五品 武略將軍 武毅將軍
正六品 昭信校尉 承信校尉
從六品 忠顯校尉 忠武校尉

轉錄自長城論壇(http://www.thegreatwall.com.cn/phpbbs/index.php?id=42596&forumid=1),原文出處金門國家公園簡訊(13期 88.12)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