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清光緒廿年(1894年),歲次甲午,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而台灣也在清廷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開始了半個世紀的日治時期,在那個台灣承受重大變動的年代裡,金門也沒有置身事外,相關的歷史事件也發生在與台灣一水之隔的島嶼上。

光緒十七年(1891年),劭友濂出任台灣巡撫,將劉銘傳所留下來淮軍從四十幾營裁撤成含澎湖總共廿多營。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命令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及廣東南澳總兵劉永福協助防備台澎地區,但澎湖島在翌年二月二十九日即被日本海軍大佐田繁吉所率領的海軍陸戰隊所佔領,宣示清廷海戰的失敗。在馬關條約簽定後,清廷駐台的兵勇被遣返回中國,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日本運兵船將清朝兵勇運送過台灣海峽之後,原本預計在廈門靠岸,但當時的廈門當局以船隻懸掛日本國旗非清國旗拒絕了日本船停靠的要求,船隻因此退到金門海域。當運兵船經過現在水頭滬仔頭水域時,日人強迫清勇游泳上岸。但清軍中有許多不諳水性,下水後溺斃海中,生還者被水頭居民救上岸,集中送到位於後浦的左營游擊署後轉返回大陸,亡者就地掩埋在金龜尾礁石旁的沙墩上立廟奉祀,這間廟就是水頭海邊的「勇伯公宮」。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經過了幾次整建,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後「勇伯公宮」以不見木方式建構了一進帶拜亭的形式。雖然在每年溺水事件發生的農曆九月九日據說都會像事情發生的那一天般颳風下雨,但靈驗的事蹟讓信徒們每年當日不畏風雨的前來建醮祭拜。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宮廟入口「勇衛疆域忠在國 伯爵封地轄為家」的對聯出自於金水黃氏長房小宗派黃啟政先生筆下,以嵌字聯的方式將勇、伯、國、家四個字嵌在聯對的首尾,表明他們都是為國家的一群勇士。

金門水頭勇伯公

勇伯公的神像也與一般穿著官服的神像造型不同,穿著清代的服飾。神像胸前碩大的金牌則是信徒們虔誠的奉獻。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從拜亭望出去,從前勇伯公們落海的地方已經成為金門水頭商港的計畫用地,國共內戰時期在附近海岸埋設的地雷及八二三砲戰期間落下的未爆彈也在雷區清除工程後成為過往。勇伯公落海犧牲的過去在雕梁畫棟的建築下不再顯得愁雲慘霧,這群漂泊而無法返鄉的亡靈們在異鄉守護為祂們張羅後事的島嶼子民,身處歷史長河中,人們大多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勇伯公漂泊的靈魂在水頭人的善意下,尋得了棲身之地,這或許是祂們為何願意在這個進入聚落的海邊永遠守護水頭子弟又如此靈驗的原因吧!

金門水頭勇伯公宮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