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18.JPG

與其他地方的洋樓相比,金門洋樓總是多了幾許滄桑。

DSC_0231.JPG

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語彙是所有洋樓的共同符號,不管是為光宗耀祖或是追逐潮流,都達到了預設的目的。金門洋樓處身於兩股政治勢力對峙的最前線,許多建築上免不了留下戰火痕跡,而居住在裡面的人,也因為政治力的阻隔而分居兩地。然而情勢是瞬息萬變的,昔日的漢賊不兩立變成現在的兩岸一家親,就在情勢變化之間,許多故事就在這些洋樓中發生。

DSC_0249.JPG

金門縣烈嶼鄉上林26號,與26-1號原本是屬於同一個建築群組的。只是26-1號的一落四櫸頭如今只剩下四面牆圍起的一片空地,而26號的護龍洋樓雖然殘敗,外觀也還算完整。

DSC_0245.JPG

2007年8月13日,有五位阿公阿嬤從廈門來到金門。在兩岸以小三通的年代,這樣的事,似乎沒什麼特別的不一樣。不同的是,這五位老人家本來都是金門人,因緣際會去到了對岸,卻因為兩岸分治而滯留在大陸50多年,在財團法人金門愛心基金會、金門紅十字會、廈門日報、廈門紅十字會等愛心團體,聯合推動「兩岸離散家族跨海會親、尋根謁祖、掃墓及處理祖產」的愛心關懷活動下,才終於能回到故鄉金門探親。

DSC_0228.JPG

或許是天命吧,五位老人家超過半數的老家是洋樓,而上林26號,正是其中何心愛阿嬤的老家。

DSC_0221.JPG

何心愛阿嬤,一九四五年出生於烈嶼上林村,家有兄弟姊妹七人,她排行老七,五歲時被送給青岐洪綢為養女,遷居至廈門何厝,年長成婚,兩地親人離散長達半世紀,思親情殷。父母在世沒緣份盡孝,想回鄉在父母墳前拜一拜,了卻多年心願。

2007年8月13日的《金門日報》上如此記述著。

DSC_0216.JPG

65歲的何心愛阿嬤上了小金門島九宮碼頭後,就被大哥接上車,眼前的一切對她來説固然陌生,但一草一木都洋溢著家鄉的味道,她貪婪地“吮吸”著。

在烈嶼鄉上林26號,65歲的何心愛阿嬤一進娘家,簡單地與親人們寒暄幾句,就提著小行李包直奔浴室洗澡。原來她還要到附近的李將軍祠進香。

這是小金門的一座廟宇,何心愛阿嬤接過侄女點好的香,手有些顫抖,她跪在家鄉的神像前,深深地俯下身子,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我小時候遷居到廈門何厝,今天回來了。請保祐我們在金門的親人平平安安……”阿嬤一臉虔誠,輕聲念出心願。

廈門市人民政府的網站上,寫著關於阿嬤的故事。

DSC_0239.JPG

我很好奇,阿嬤看見洋樓上纍纍的彈孔時,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DSC_0266.JPG

什麼樣的心情?或許沒有人會知道,但是洋樓再不維護就會倒掉這件事,應該有眼睛看的人都會知道吧?

DSC_0246.JPG

阿嬤是幸運的,她返鄉時還看得見自己的老家,有更多人返鄉時,看見的是像她家隔壁的那塊空地。

DSC_0223.JPG

或許,所有記憶的連接終究會消失,

而所有的故事,終將被遺忘。

 DSC_0237.JPG

 

金門縣洋樓基本資料

名  稱 上林林氏洋樓 
地  址 金門縣烈嶼鄉上林26號 
建築形式 護龍洋樓
創建年代 不詳 (1949年以前)
外觀特徵 一落四櫸頭所加蓋的左護龍洋樓,正面朝向主建築,後方一樓另開大門。外壁有許多彈孔。 
附近景觀 閩南傳統聚落 
備  註 《安定的家園 金門民居宗祠寺廟》一書中以 「林氏一落四櫸頭」為名,並將地址誤植為上林26-1號

 

 

 

 

 

 

 

 

 

 



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