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1669.JPG 

旅遊聖經lonely planet 的秘魯專書在一開始列了八個到祕魯時不可或缺的行程。排在第一個的正是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 ,除了它宛如高地海洋般的特殊美景外,湖面上以「拖拖拉」(Totora)草建造的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更被認為是奇異到接近虛幻的景象。

事實上,大部分的遊客忍受著高山症的不適來到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也是為了這些浮島,畢竟這個特殊景象全世界只有這裡看得見。

DSCN1524.JPG

從普諾(Puno)碼頭出航之後,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看見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湖面上出現許多草搭的房子,這些草屋所在的位置就是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 ,也就是傳說中的人造島。

DSCN1576.JPG 

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湖面上有超過40個大小不一的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 ,大的可以容納十個家庭同時在上面生活,小的島嶼只有30公尺寬,上面只有兩三間房子。

除了居住的主屋之外,每個島上都有瞭望台,島邊也都停靠著草邊的船。

DSCN1581.JPG 

一般遊客拜訪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 都是由船公司安排參觀哪兩個島,自己沒有辦法選擇。從湖面上遠望這些小島其實就可以看出來每個島的差異不大,而且每個島的邊緣都會有幾根很高的木樁。

這些木樁當然不是原本生長在這些島上的樹木,都是人為豎立起來的,沒有這些木樁,這些小島就無法存在。

DSCN1529.JPG 

島上許多角落都可以看到整把束起的長草,很多人都以為是蘆葦,所以把這些島稱為「蘆葦島」。

事實上,在這些小島所在的區域裡幾乎看不見蘆葦,這些草就是當地人說的「拖拖拉」(Totora)草。

DSCN1533.JPG 

如果在對的季節來到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就有機會看見「拖拖拉」(Totora)草的花,也可以看出它是與蘆葦完全不同的植物。

嚴格說起來,這些島不是「蘆葦島」而是「藺草島」,因為所謂的「拖拖拉」(Totora)草,拉丁文學名是Schoenoplectus californicus ssp. tatora,屬於莎草科植物,與台灣用來編草蓆的大甲藺草(Scheonoplectus triqueter)是同一類的植物。

DSCN1539.JPG 

這一類植物有一個特徵,那就是葉子幾乎都已經退化掉了,我們所看見一根根細長的東西都是莖。

另外就是它們的花都很小而不明顯,如果不是特別留意,很容易就忽略它。

DSCN1540.JPG

台灣人用藺草編草蓆,祕魯的烏魯族(Uru people)人用藺草造島,這不是說誰比誰強,而是不同民族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對於同類植物的應用會有所差異。而烏魯族(Uru people)人因為天然資源的缺乏(別忘記他們是生活在海拔高度跟玉山差不多高的地方),所以對於藺草的利用可以說是發展到極限。

DSCN1543.JPG

不管登上哪一座島,放眼望過去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是由「拖拖拉」(Totora)草製成,無論是房子還是地面。 

DSCN1618.JPG

居住在島上的烏魯族(Uru people)居民原本是以捕魚維生,但現在幾乎都轉型以觀光旅遊為主,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或是販售手工藝品。

DSCN1557.JPG

一般登島的流程都差不多,都是島民在岸邊歡迎遊客,然後帶隊到島中央的小廣場進行解說,然後遊客再各自進入負責接待的家庭,之後自由活動,最後再團體離開小島。

DSCN1545.JPG

解說進行時,遊客被安排坐在廣場邊緣的草編座椅上,因為整個島都是由「拖拖拉」(Totora)草作成的,其實直接躺在地面上也可以,以草舖成的第其實很軟,躺下去其實還滿舒服的。

廣場中央就是解說的主舞台,可以看到一個黑褐色的小高台,就這是用「拖拖拉」(Totora)草堆出來的小島局部,上面則是放著新鮮的「拖拖拉」(Totora)草。 

「拖拖拉」(Totora)草機不看起來有點像茭白筍,但沒有那麼嫩,據說可以吃,但味道不算好。

DSCN1559.JPG

 解說的主題就是這些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的建造過程。

首先是先把木樁釘在原本就有「拖拖拉」(Totora)草堆積成當地人稱為「棲立」(Khili)的湖裡,或是原本舊島的基礎上。

DSCN1561.JPG 

接著就是釘上其他木樁。

DSCN1562.JPG 

然後用繩子纏繞在木樁之間。

DSCN1564.JPG

最後把割下來的「拖拖拉」(Totora)草舖在繩子上,一層一層的堆疊起來,大約每三個月就要加上一層草,整個人造島大約可以使用三十年。

DSCN1567.JPG

 建好小島之後,居民再開始建造同樣以「拖拖拉」(Totora)草為原料的房子。

DSCN1569.JPG

因為房子是用草建成的,為了避免發生火災,爐灶是建在房子外面。

DSCN1573.JPG 

如果有新成員加入,就再加建一棟房子。

DSCN1574.JPG

最後再開始用「拖拖拉」(Totora)草來建造草船。

DSCN1575.JPG

整個解說結束,一個具體而微的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也完成了。

DSCN1580.JPG

用來解說的模型也都是用「拖拖拉」(Totora)草作成的,十分樸拙可愛。 

DSCN1592.JPG 

解說是以工商服務作結束,介紹島上居民作的手工藝品。

DSCN1597.JPG 

接著遊客被各自的接待家庭帶去參觀住家,這個部分也是事先分配好的。

他們的住家內部真的很簡單,除了主要的木框架外,幾乎全部都是「拖拖拉」(Totora)草製品,更多的是要販售的手工藝品。

DSCN1599.JPG 

生活再簡單,還是需要有調劑,所以屋子裡可以看到電視機。

DSCN1603.JPG

不要懷疑,這是太陽能板,電視機的電力就是從這裡來的。

DSCN1602.JPG

至於門上貼的這個東西我就不知道是什麼了,因為看不懂西班牙文。

DSCN1601.JPG

參觀完居民住家之後,接下來的時間就是自由活動,可以隨性的在島上走走,或者去廣場上居民擺的攤子上看看。

環繞島的四週可以發現,這些小島就是建立在「拖拖拉」(Totora)草叢之中,島上許多地方也都堆積著收割下來曝曬的的「拖拖拉」(Totora)草。

DSCN1620.JPG

這些曬乾的魚似乎就是居民的主食,旁邊像蔥段的也是「拖拖拉」(Totora)草。

DSCN1621.JPG

生活在廣大如海洋的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 上,船隻自然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一直到現在,每個小島之間仍然依靠著船隻聯絡。

不過現在的船隻大多是機器動力的鐵殼船,傳統上利用「拖拖拉」(Totora)草建造的船大多是給觀光客搭成作旅遊體驗。

DSCN1653.JPG

這些觀光用的草船有各種不同形式,有些甚至有兩層座位,讓乘客可以登高望遠。

如果不怕高原上強烈的陽光,坐在高處欣賞湖光山色的感覺其實不錯。

DSCN1661.JPG

大部分的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上都是住家,但比較大形的島上會有一些商店或公共設施。

DSCN1674.JPG

有趣的是,這些島連招牌都是利用「拖拖拉」(Totora)草來製作,每個島上的造型也都不一樣。

DSCN1673.JPG

這個紅鶴造型的建築物是瞭望台,特殊的外型讓人印象深刻。

DSCN1682.JPG

每個小島的邊緣都可以看見「拖拖拉」(Totora)草堆疊出的基礎。

DSCN1684.JPG

 島上的烏魯族(Uru people)居民雖然物質生活不充裕,但臉上卻常常掛著笑容,這些燦爛的笑容紓解了遊客因為高山反應造成的身體不適,也讓人對於這一趟烏羅斯浮島(Uros Floating Islands)有了愉快的回憶。

DSCN1689.JPG

DSCN1690.JPG

DSCN1691.JPG

祕魯之旅相關文章

[秘魯]初訪天空之城-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秘魯]走在傳說之城的時空中-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秘魯]風沙星圖 - 納斯卡線條與地畫(Lines and Geoglyphs of Nazca) 

[秘魯]數大便是美-秘魯鳥島(Islas Ballestas)生態之旅  

[秘魯] 高原上的弟弟哥哥 - 的的喀喀湖 (Lago Titi Caca)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