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9969刊頭

「有從龍富,無從龍厝。」簡單兩句話,道出金門浦邊周家建築在鼎盛期的宏大規模。

浦邊周氏在第十八代周從龍(1816-1861年)繼承經營後,在原本的祖厝、頂厝、下厝(下三落)外,又營建更精美的三落大厝(頂三落)。不過現在被指定為金門縣定古蹟的「浦邊周宅」卻不是周從龍所營建的三落大厝(頂三落),而是更早之前就蓋好的下厝(下三落)。

DSC_6123.JPG

算起來,現在被指定為古蹟的這棟建築,是周從龍的祖父周弁(1769-1843年)約在清嘉慶18年至道光年間(1813-1850年)間蓋給兒子長子周高堂(1792-1840年)結婚所準備的新居。周弁的富有來自於繼承家業,它的父親周文(1734-1815年)是浦邊富商,以經營當鋪為業。周弁從父親手中繼承多處田園、房屋五棟及鹽埕十二筆等多筆土地,並繼續經營典當業,而長子周高堂為助手,是家業最輝煌的時候。但周從龍之後,家業日趨沒落,產業陸續典讓,同族已開始往南洋發展。

DSC_6134.JPG

現在所看到的浦邊周宅,起建在浦邊周家事業最鼎盛的時後,不過日後也陸續有增建,在被列入古蹟以前,曾經過三次的增建與整修,每次整建的痕跡留在建築上,呈現出不同時期的材料和工法。

DSC_6126.JPG

浦邊周宅現存的建築中,在「三落」之前設有「五間」(頭間、貳間、角間、廳、房),五間之前原本有一座四坡水形式斜頂的涼亭,但現在只留下柱基。據說五間和涼亭都是為長工所建的,可見開立規模的祖輩對僱工們是很體恤的。  

DSC_6115.JPG

在裝飾藝術上,前落凹壽處門頭堵的瑞獅泥塑及彩繪是最具特色的裝飾。   

DSC_6119.JPG

雖然影經過整修,但屋頂似乎滲漏的很嚴重,瑞獅的背景有明顯滲漏痕跡。

DSC_6136.JPG

彩繪部分更嚴重,精美的壁畫已經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壞。

DSC_6137.JPG

這些壁畫應該不是古蹟整修時所畫,應該是年代更早的作品,難得能保留到現在,卻因為整修不當而毀壞。

DSC_6148.JPG

浦邊周氏始祖周賜在明朝初年自福建南安遷來,育有二子,分家發展後長子居南,次子居北,所已有「南周」、「北周」之別。「浦邊周宅」為北周下厝的居住空間,特殊的建築空間配置在金門傳統建築中顯得特別突出。

DSC_6147.JPG

現存的浦邊周宅是周氏建築群中較晚興建的宅第,建築本體是三落大厝加突歸,主屋前有一棟平面成 L 形的附屬建築,屋主稱 其為「五間」,這在金門其它建築中幾乎看不見。

DSC_6143.JPG

浦邊周宅平常沒有開放,只有辦理特殊活動時才會對外開放。

DSCN9968.JPG

在環繞整個屋前埕的石柵圍牆外,有一棵獨特的痲瘋樹,這是一棵很有故事的樹,但生長狀況越來越差,或許要不了多久,它就會消失。

(延伸閱讀:痲瘋護鄉民-金門浦邊痲瘋樹 )

DSC_6113.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浦邊周宅
地   址 金門縣金沙鎮邊95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縣(市)定古蹟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99/06/15 公告文號 金門縣政府府民字第88009955號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登錄理由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創建年代 清嘉慶年間(西元 1813 年) 竣工年代 清道光年間(西元 1850 年)
歷史沿革 浦邊周宅的創建者周弁(十六世,1769-1843年),屬於北周,本宅可能是周弁為長子周高堂(1792-1840年)結婚所準備的新居,約建於清嘉慶18年至道光年間(1813-1850年)。周弁之父周文(1734-1815年)是浦邊富商,經營金融貸款業(當鋪),周弁繼承父業,擁有田園、房屋及鹽埕多處,並繼續經營典當業,長子周高堂協理之,父子二人在嘉慶、道光年間(1796-1840年)承典了頗為可觀的田地,以及房屋五棟、鹽埕十二筆以上,是家業最輝煌的時候。周弁父子相繼去世後,由周高堂長子周從龍(十八世,1816-1861年)繼承經營,在祖厝、頂厝、下厝(即本古蹟,又稱下三落)外,又營建更精美的三落大厝(稱頂三落,二落今已傾頹),今日浦邊有句俗諺,「有從龍富,無從龍厝」,描述的正是周家鼎盛期建物的情況。但周從龍之後,家業日趨沒落,產業陸續典讓,同族已開始往南洋發展,一直到民國30年代(1940年代)仍陸續有往南洋謀生者。浦邊周宅一直由周家成員繁衍其間,但民國38年(1949年)起國軍佔駐後落及五間多年。民國81年最後的周家成員搬出,但祭祖活動仍在該宅舉行,以慎終追遠。民國88年(1999年)6月15日經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屋主生平 浦邊周氏以「濂溪」為堂號,清楚表明係宋代周敦頤之後,始祖在明朝初年自福建南安遷來,依周氏家廟始祖神主牌,知始祖為周賜,育二子,分家發展,長居南,次居北,繁衍至明末時已是地方大族,因有「南周」、「北周」之別,各有文武功名,尤以長房(南周)十二世周全斌功績最為顯赫,原輔佐鄭成功、鄭經父子,鄭成功因其南征北討的功績,在驅逐荷蘭擁有臺灣後(1661年),授其總督承天府(今臺南)南北諸路一職,鄭經繼任藩主,更升任五軍戎務,總統水陸各軍,是藩主以下的最高官職,但康熙3年(1664年)卻率所部官兵船艦與眷屬投效清廷,清廷獎其投誠,特封三等承恩伯,康熙7年入京,供職京師,授官一品內閣大臣,編入漢軍正黃旗,康熙9年(1670年)卒,因未能歸浦邊原籍,影響長房在浦邊的繁衍發展。不過,次房(北周)十二世周中權,明末時官至九江道布政使司參議,以及隨周全斌投效清廷的周公佐,授河南懷慶府通判,二人致仕後皆返回浦邊原鄉,對家族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外觀特徵 該宅燕尾翹脊,規模宏敞,為磚石木構造,雕工、泥塑、剪粘與彩繪等俱屬精緻,處處表現出是一有功名者的豪商住宅。   
附近景觀 浦邊,位於金門中部北側海岸偏東,舊名「奎浦」,名稱由來是因該地臨海,海岸西側有岬角,狀如雞冠,名為雞髻頭或奎髻頭,因此奎髻頭旁邊臨海的浦地就稱為奎浦。原來金門東北側的海岸地形有甚多岬角,海岸屬平緩的潮汐泥質灘地,這種內灣海岸後側較高處,是先民擇址定居的絕佳地點,以兼收耕漁之利,除農耕外,也可置船捕魚,採集貝類、海菜,設場養蚵,甚至闢場曬鹽,又地近福建,所以常藉船隻與閩南互通有無。從馬山岬角到奎髻頭岬角間的數個岬角後側,分佈著十多個聚落,在明末已開發完成,聚落相連,浦邊聚落背山面海,依山坡地地形而建,地下水源豐富,更是一絕佳的聚落發展之處。 
現 況 民國88年(1999年)6月15日經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90年4月完成調查研究,90年11月規劃設計,93年5月修復完成
備   註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關報導:

浦邊周宅深具紀念性文化價值    2006/01/01   記者張建騰/專題報導

浦邊周宅,五間三落。有周家富,無周家厝!金門東半島的浦邊周宅建於清代,全盛時期包括三落(加突歸)、五間、花園、照牆、圍牆等。就像金門西半島的水頭一樣,在宅第的建築上,浦邊周宅也有屬於它自己的榮耀,在定的時空裡,它是閩南式豪宅中的一個典型。

根據金門縣政府委外所做的探究,浦邊周宅的文化價值包括:具高度紀念性;高度反應建築與人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具代表性格局;建築形式精緻(重修可作為經濟狀況較佳宅第的典型)::等。

浦邊周宅已列入縣定古蹟,並以三千萬元重修;因為是私人宅邸,不像寺廟等建築有較多明確的文獻資料;不過浦邊周宅的主人是大戶人家,曾不惜鉅資,舉行「安厝」儀式。安厝需所埋下的磚契,字跡雖已模糊,仍能向後人顯示:此宅是某某朝代的癸酉年落成;而根據縣政府委外所做的研究,周宅可能建於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年)以前。

浦邊周宅在列入古蹟以前,曾經過三個時期的創建與增建,因為時代不同,表現了不同時期的材料和工法。在「三落」之前設有「五間」(頭間、貳間、角間、廳、房),這一配置在金門具有獨特性。至於在圖文及符號象徵的表現上,前落.凹壽.門頭堵的瑞獅剪黏及彩繪是最具特色的裝飾。

在五間之前,原本搭有一座涼亭,為四坡水形式(四坡斜頂,方便排水),但並未在古蹟重修之列,只留下柱基。

周家才是浦邊周宅的產權所有人之一;他從小就住在周宅,民國八十一年才遷出。他說,出資興建浦邊周宅的人是十六世祖周弁,與他相隔約八代。周弁字茂川(父親為周文),他曾經有過重義輕財之舉。當年,吳坑與山前兩村鬥毆,周弁自己出錢備禮,假吳坑之名,向山前請求和解;又假山前之名,向吳坑請求和解。山前居民為了報答,便將一塊風水吉地贈給周弁,後來用為佳城(墳墓)。

周弁的長子比他早死,產業是由長孫周從龍繼承。浦邊周宅的擴建,可能是為了周從龍娶妻而興。浦邊有句俗諺:「有從龍富,無從龍厝」就是以他做為順口溜,藉以形容周宅的華美。周從龍曾用周弁的名義,捐錢給當時的育嬰堂(咸豐元年;一八五一),也曾捐錢給金山書院(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

周弁為何致富?事蹟並不是很清楚,但周弁及周家留下了數量頗多的典契,也成了金門文史研究題材。

浦邊周宅之所以具有高紀念性的文化價值,乃是指周全斌而言。周家的始祖原住塘頭,入贅浦邊林宅,傳到十二世時,出了周全斌。周全斌雖然與浦邊周宅的肇建沒有關係,但卻是周宅研究的探討重點之一。

周全斌曾追隨鄭成功打敗清荷聯軍,也是鄭成功攻取臺灣時的得力部屬;不過,鄭成功死後,鄭氏王朝內訌,他投奔清軍,被封為三等伯,後改承恩伯。台灣史學界中有人認為,若非周全斌早死,清軍對臺灣的統一戰爭,可能是由周全斌領軍而非施琅。在「金門歷史、文化與生態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就有學者提出呼籲,應該把周全斌好好研究一番。

有從龍富,無從龍厝!這一類順口溜雖然還是在姱富,卻凸顯了建築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也是立體的史料。歷史是經驗和智慧的寶庫,可以直接豐富一個地方的人文風貌和觀光價值。修護之後的古蹟,應該變成地方文史研究的入口,從立體的空間,感受前人的遺行,激發探討的熱情。

浦邊周宅平日是深鎖的,由石丹圍牆外,只能看到前落,以及三落與五間之間的上埕和下埕;周家才希望漸漸把它轉化為公共空間,讓人們可以分享裡周宅的室家之美。

資料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0854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