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刊頭

說起「瓊林」,那可是個來金門旅遊過的人幾乎都會踏上的閩南傳統聚落,巷弄中滿溢的盎然古風,讓無論是來走瓊林戰鬥坑道、尋找瓊林風獅爺還是拜訪國定古蹟瓊林蔡氏宗祠建築之美的人,只要來過一次,就會深深被這個浸潤在紅磚溫潤色調的老聚落吸引。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在這一片溫潤的磚紅色中,有一幢量體龐大的灰色建築物,就在走瓊林戰鬥坑道的對面,人們注意的大多是它側牆上那四句大大的軍事標語:

獨立作戰
自力更生
堅持到底
死裡求生

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走到這棟建築的正前方,仔細看看這棟房子。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如果你真的走到這棟建築的正前方,就會發現它竟然有美麗的山牆裝飾,而整體外觀與金門眾多僑匯時期興建的洋樓同樣有著濃郁的異國風情。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在《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居宗祠寺廟》這本書裡把這棟洋樓稱為「蔡炳勳洋樓」,興建年代是1940年。

蔡炳勳(1923-)是蔡嘉種(1872-1942年)的孫子,父親是蔡景榮(1901-1976年)。蔡嘉種是清末民初的金門聞人,創建「長發號」致富,後來另創長生號與廣運號,分行遍及荷屬曼加麗雙牙盆領及吧城等處,最後復獨資設廠製造肥皂,市場由星馬擴展至香港、中東等地,有人稱他為「肥皂王」。從時間來推算,這棟洋樓的出資興建者,就是蔡嘉種。

(本段承蒙蔡嘉種先生後人蔡顯揚先生指正,已有改寫,特此感謝。 2014/11/27)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與金門其他1949年前興建的僑匯時期洋樓,這一棟洋樓的建築形式與外觀裝飾是比較特殊的。

首先從正面來看,可以看出來它的主要出入口並不在正中央,而是在中央偏右的位置,最左邊看似多出來的部分多開了一個門,所以整個正立面有兩個出入口。

如果以金門傳統建築的平面格局相比擬,它就像是一棟加建左突歸的房子,與金門大多數洋樓以大門為中軸,左右對稱的形式不同。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巨大而灰黯的建築裝飾。

一般來說,金門人蓋洋樓是帶點炫耀意味的,就是為了讓故里鄉親知道自己在海外的發達,才會興建華麗且雄偉的洋樓。既然如此,整棟弄得灰濛濛的洋樓就有點不合常理了。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仔細看這一棟洋樓,可以看出它的窗戶沒有同時期洋樓常見的拱形窗沿,更沒有繁複的泥塑裝飾,窗孔也用鏤空的水泥磚封住,這些都不是1949年前的金門洋樓作法,所以能推測現在看到的樣子並不是建築本來的模樣。

DSC_1523.JPG

不過,從建築上的一些細節上可以看出,這棟洋樓的外表本來不只有灰色的水泥,是有其他色彩的。

DSC_1509-3.JPG

從最高處山牆的灰泥裝飾裡最能看出那些歷經歲月風化後的淡淡色彩。

DSC_1509-1.JPG

DSC_1509-2.JPG

這些色彩除了施作在灰泥裝飾上的之外,洗石子的部分也可以看出使用不同顏色的素材,讓洗石子部分的底色呈現出或綠或紅的顏色。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所有的不同都比不上山牆上的 「養拙樓」三個字。

一般金門洋樓的這個位置都是放上主人加的堂號或衍派,藉此光宗耀祖。蔡家人在這麼明顯的位置放上「養拙」兩個字,可見他們對這件事重視的程度。

「養拙」是一種退隱不出的態度,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養拙》詩:

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
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樽。
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如果一個年輕人高掛這樣的態度,只怕會被人說不夠長進,只有歷經世事,閱盡世情,見過大風大浪的長者才有資格以這樣的詞自謙。所以要說 「養拙樓」是1940年由當時28歲的蔡炳勳所建,似乎沒有當時已高齡70歲的蔡嘉種興建來得合理。

DSC_1513.JPG

根據蔡嘉種後人所作的訪談記錄,養拙樓後來被改建成一個多功能的建築,一樓是喜好攝影的蔡景榮沖洗相片的暗房,二樓則是年輕男子們聚會休息的場所,夏天晚上甚至會在這裡過夜。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這棟樓的功能並不只到青年聚會所為止,後來有部隊進駐其中,或許因此留下了側面牆上的那些標語。而陸續的改建則讓它洋樓的面目逐漸模糊,很多人經過瓊林街,卻很少人注意到這個不起眼的灰色建築其實正是瓊林最大洋樓的正後方。

DSC_1516.JPG

養拙樓的大門如今深鎖著,關於它的過往也逐漸被淡忘,與它周邊其它建築所受的重視相比,它所受到的關注是相對比較少的。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以它所在位置的易達性,加上龐大的建築體,其實有很大的再利用空間,就看主事者是否願意投注心力,讓這棟老洋樓得到新生。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DSC_1519.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地   址 金門縣金湖鎮瓊林70-2號旁
類   別 未指定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公告日期   公告文號  
評定基準  
登錄理由  
創建年代 1940年
歷史沿革 建於1940年,曾改建為青年聚會所,戰役時期曾有國軍駐紮,曾多次整修。
外觀特徵 建築平面格局為特殊,類似加建左突歸房,本體牆身材料為下緣花崗石板條砌,上緣丁砌磚牆。        
附近景觀 瓊林戰鬥坑道入口對面,正對怡榖堂。
備   註  
資料來源  

 

 

 

 

 

 

 

 

 

 

 

金門瓊林養拙樓(蔡嘉種洋樓)

附錄:

金門落番刻苦成功的故事─蔡嘉種先生事略    2012/10/22     作者:蔡清其

蔡嘉種祖公,字世穀,金門瓊林鄉人。小時聰明敏捷,家境貧窮,一面耕農,一面讀書。十五歲時,母親逝世,放棄學業,從事商業。做學徒時,空閒喜愛閱覽各類書籍,偶然讀到「凝淚而視」這一句,誤讀「凝」成為「疑」字的音,他的一個表戚每次在其他人面前高聲朗誦讀錯的音句用來諷刺他,起初沒有發覺,很久以後知道表戚諷刺他,回家後把這件事請教父親。父親解釋「凝」字的音義,他才恍然大悟。從此不再當學徒,發憤努力讀書,最後已有心得。寫信有曾文正公家書的風格,字體正楷而樸實清秀,端正好像他本人。十七歲時,父親去世,在哀傷悲痛之餘,感覺前途渺茫,感嘆說:「大丈夫不能為國家效勞,也應當建立事業,成立家庭,如何能固執成見,不知變通呢?」志向既已決定,在十九歲時,正當西元1892年,於是籌措旅費,遠渡南洋,有識的人早知道他最終不是固守老家本業的人物。

初到新加坡,舉目無親人,走門路得以進入某號做學徒,事情無分大小,職業無分高低,沒有不兼任的。因為勤勞謹慎的緣故,漸漸地被老闆所器重,但是如果有不合老闆的心意,或者所做的事不週到,時常遭受當面責罵,言語非常粗野,令人難以忍受,曾經因為這樣在人後哭泣,私自想起月薪二元,何以能忍受如此侮辱,幾次捲鋪蓋想離去,但是卻又安穩下來,大致是忍受痛苦,學習技藝為要。每次肚子感到飢餓,想用一錢買餅填飽肚子,最終因為認為是血汗換來的錢不容易,然後就作罷,將廚房冷飯冷湯用來充飢。他曾經說道:「我日以繼夜,勤勞做事,不會損傷我的身體,大概是上天悲憫窮苦人,不忍心加害吧?」他勞苦的情狀由此可以想見。幾年以後,所學習的技藝更加進步,逐漸被拔擢為文書員兼售貨手。歷經八年的奮鬥,於是在廿七歲時,引退歸回浯鄉娶妻,清還父親喪事舊的積欠,到此無債一身輕,私心稍微感到安慰。

在浯洲家鄉瓊林居住數個月,口袋已空,心思啟動,重新踏上征途,一抵星洲,行李剛卸下,親友相見很歡喜,知道他為人誠實可靠,擅長經商,爭相聘用。初任某號為賣手,日久有豐厚的積蓄,於是在西元一九○八年,糾集同道合資創辦長發號,專營土產鹽魚生意。因為經營得法,又逢時來運轉,收穫很豐富,根基更加穩固。此後幾年,又另創長生、廣運二機構,分行遍及荷屬曼加麗雙牙盆領及吧城等處,業務蒸蒸日上,最後復獨資設廠製造肥皂,因為出品精良,聲譽轟動遠播,市場由星馬擴展至香港、中東等地,前途更顯露光明。

正在慶祝順利發展之際,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倭寇南侵,星島淪陷,各項事業停頓,只好退守而韜光養晦,僅改途經營造紙廠,豈料又遭日軍干擾,至此連這碩果僅存的營業也無法保存,長男復被日本憲兵擄去勒贖,數十年苦心經營的事業,一旦淪於浩劫,財產蕩然無存。

嘉種祖公在商業上雖然日理萬機,但是對社會事情極其熱心。正當他全盛時期,歷任商團、社團、學校以及其他機關要職,寸筆難以寫述完畢,僅舉那些顯著者,如金門會館連任主席董事、中華總商會會董及代理正會長、華人參事局議員、居士林林長,並曾榮任華僑銀行董事主席、金門輪船公司連任主席等,他受人愛戴,真是如此。所做公益事蹟,如救災恤難、演劇籌款、修建廟宇、造路修橋等,地不分中外,人不論何屬,無不一視同仁,因此每逢進行辦事時,募捐委員或主任一席,非他莫屬。待捐的人,遇有捷足者臨門售票或勸捐,必定告訴對方說:「嘉種伯隨後就來,我不能使老人空手而歸。」聽到的人知難而退。計算他生平所捐獻總額,其數目大約有數十萬元之譜。西元一九二二年,浯鄉米價暴漲,他獨力購米數十包分贈族親及親戚;過了三年,米價更昂貴,復倡議購米千包運回家鄉平穩米價,遺愛鄉人,惠澤大眾,到今天人人還津津樂道。他又擅長為人排難解紛,小事如夫妻反目、私人糾紛,大項至私會黨械鬥、賬目膠著等,他人所無能為力的,待他出面而仗義排解,無不化大為小,化小為無,數十年中商場上因為生意倒閉而不至於報窮的,大多因為他一句話而化解,如此不下數十起。受到他恩惠的人大多以「蔡大人」來稱呼,從此也多呼稱蔡大人而不叫名諱,大致上都是因為如此。他受人尊崇又是如此。

嘉種祖為人疏財重義,息事寧人,有求於他的,無不回應。某年,他合夥人陳君為週轉事向其子商量,想請他出任銀行擔保人,那時他正回鄉渡假,其子告以可以直接函告商銀,一面私函稟告陳君股本業已支過,又兼那時商況極壞,橡膠價格慘跌到每磅四占外,所商量事雖在道義上理應予以支持,無奈自身同陷窘迫的困境,為陳君擔保恐怕有後患。他覆函稱所說的雖然對,但是看見危急而不救援,那是小人,我能有今日,陳君的助力,現在對方處在極窮困的境地中,我如果坐視不管,不是君子。後來果真因為如此而賠款累積鉅萬,他泰然處之,絲毫無怨言,他重義捨己的精神又是如此。又有同安馬巷族叔祖永浦,為械鬥命案涉訟久懸未決事情,曾經來書請他代籌千金用以平息訴訟,他立即籌款應付,該案始得結束。那時該處曾經發生盜劫祖墓的事情,他立即呼告移居的各位族親,均感懷祖恩,聽到訊息,一起出面阻止,強盜到黎明退去,祖墳也得以保全(按係明朝士大夫歸回縣籍而安葬,那時金門為同安轄屬)。冥冥之中獲得回報,看這裡更加相信,他深得人心又是如此。

嘉種祖擅長為人醫治陰風,對症下藥,百發百中,無論貧窮富貴或者認識與不認識,有求必應,義務贈送醫療,貧苦的人且用藥贈送,或者給與車資,都不吝惜,受到他恩惠的,數以千計,臨終時又深切以此囑咐兒輩,繼承志向,力行不止,他佛心渡化眾人又是如此。 他自奉很節儉,沒有賓客到臨,就沒有美食佳餚;不是重要慶典,就不穿錦衣華服;雖然只是一枝燼餘火柴,一粒落地米飯,也都愛惜不忍丟棄。生平不佞媚佛像,不迷信神明,做事但憑良心,曾經說:「我體會上天行道,心地光明,對人無怨恨,對己無遺憾,和鬼神有什麼關係呢?」所抱持想法很有見地。在世的日子,一生不忘記貧苦的人,所以對寄銀施恤、設防巡更、購船旅(金星輪船公司即為其所發起)等善舉,所有有益人群的,造福鄉里的,力行惟恐不夠力,尤其為人所難能做到的。

總結他的一生,廉潔耿介,謙沖自守,助人為根本,樂善為胸懷,到老不變節,始終如一。他居住家鄉時,不廢棄農事,適時上山耕作,扛鋤揹犁,寸草必定除去,和他為鄰田的,看見他農田雜草不生,農作物茂盛青翠,因此也效法勤勞耕作,南北千百農地競榮比秀,大致上就是受到他的薰陶默化,才會變成這樣。偶爾有人勸告他不必如此辛勞,他就回說:有千年長存的農業,沒有百載不衰敗的生意,務農可以運動身體,我喜愛這樣,永不疲倦,這就是他不敢忘記自己的出身。聽到的人深深佩服他識見過人。他訓示兒子也說:凡是人能夠盡己效忠,遵守信用,做事實在專注,敬業認真,雖然到了蠻夷國邦也可行。我子我孫,如果能用我的想法當做思想,能勤勞能節儉,用誠信對待人,不必怕沒有立足的地方。從前我某房子孫多做不道義的事情,如今落得家道衰微,難道不值得引以為警戒嗎?實實在在能不忘記我的訓示,我雖然沒有尺土寸金的遺留,人們如何對你們的自立傷害呢?他對待人,和藹可親,謙恭有禮,有善行的就勉勵,有過錯的就規勸,從來不說話急迫,不容貌嚴厲。凡是所言語的,一本至誠的心,常常做對的卻吃大虧,屢次自嘆多情,時常為情所誤,只是事情一過去,那麼就又如船過水無痕,絕不怨恨後悔,大抵是因為他的天性所使然。又說:我用忠厚對待人,不是正義的財物不隨便取得,存心做善事,施捨恩惠給人,不企望他人回報,率直行事,有違背良心的事不敢去做;助人為基本,被背叛招致損失,不敢怨恨。凡是做任何事,處處發現他做人是正人君子,金言玉語,美好德行,實在難以一絲一毫細述。上天對他富厚回報,賜給他高壽齡,大概想成全他為當世造福,為後世設想,誰說不適宜呢?

他逝世後,僑賢李俊承居士用詩輓云:「行事合誼真是君子,是今代人也像古代人。為人解決紛爭兼解決困難,憐愛老人更憐愛苦貧。和世間都無競無爭,和他論交情自然感到可親。在樹林中加入誦讀的地方,回想從前這位完善的賢人總是損傷精神。」(原詩為「行誼真君子,今人亦古人。解紛兼解難,憐老更憐貧。與世都無競,論交自可親。林中參誦處,回首總傷神。」)大致是以記實為主,因此紀錄下來,用來作為結語。

蔡嘉種祖公於西元一九四二年逝世,農曆四月初二日,享壽七十三歲。生兒子六名、女兒四名,皆已成家。內外孫繁衍鼎盛。

文章出處:金門日報網站金門縣金湖鎮開瑄國民小學網站

 

 

重建養拙樓─懷念我的大哥蔡景榮           2016/10/13         作者:文.蔡能文/校注.蔡清其。

喜聞金門縣瓊林鄉重建養拙樓,頓時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鄉思溢滿心頭。我彷彿回到故鄉,回到養拙樓的身旁,聽到乒乓球「噠噠噠」的跳躍聲,聽到籃球賽場的哨聲和助威吶喊聲,聽到樂器奏鳴,聽到歌曲吟唱,看到一張張青春的面龐……不知樓前那棵庇蔭鄉親的苦楝樹是否依然青蔥健在?

我一九二六年在家鄉出生,現已年屆九十,是蔡家十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女孩。而養拙樓大約於一九二一或一九二二年建成(民國十年或民國十一年),它比我高齡。因此,它的部分故事是我童年時聽父輩和哥哥姐姐講述的。\

我的大哥蔡景榮在家鄉出生,幼年時隨父母移居新加坡,在那裡讀書長大。養拙樓,是他回鄉娶親完婚時親自督建的,它座落在鄉中地勢較高的埔阿頂,是我們鄉中唯一一座兩層樓房,人們都叫它做「樓阿頂」。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座在蔡家祖屋基礎上加建的木質結構的樓房,地板、樓梯都是木板做的。二樓有一間大大的的乒乓球室,一間音樂室和兩間睡房,四面都開著新式的大玻璃窗,四面通風,寬敞明亮。

大哥性情開朗,興趣廣泛。他喜愛音樂和球類運動,更喜結交朋友。據說當年與他交往的有本鄉的蔡清曦(里長蔡顯明之叔父)、蔡喬木、蔡良標(蔡青木之伯父)等,還有山后的王維政、後浦的許乃波、珩厝的王競丁等。朋友們聚在一起拉二胡、吹銅管、唱優雅的南音。

大哥還喜歡攝影,他在樓下老房子中隔出兩間暗房,自己沖洗照片。我小的時候就曾在大哥房中抽屜裡看到過那些淡淡黃黃顏色的老式黑白照片。

二十年代上海灘流行的大喇叭留聲機居然也被搬進了養拙樓。經常開唱當年流行的歌曲,如〈桃花江〉、〈可憐的秋香〉、〈漁光曲〉等。不知這大喇叭留聲機是否還殘存在老家的房中?

大約一九三一年,大哥攜大嫂及侄兒炳勛、侄女曼麗舉家移居新加坡,協助父親經商。此一別,因生意繁忙及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致交通阻隔等原因,大哥便再沒有機會回到故鄉,看望他心愛的養拙樓。想必這是他終生的遺憾吧!

大哥走後,我還有五個哥哥仍留在廈門鼓浪嶼讀書。每逢寒暑假,他們都會回家度假,他們自然地成為養拙樓的主人。養拙樓依然敞開雙臂歡迎親朋好友前來活動,哥哥們的同學也會來這裡度假,樓內總是熱鬧喧囂,充滿青春的活力。那期間,我已在瓊山小學讀書,也時常帶著同學去湊熱鬧。哥哥的同學教會了我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我的英語知識在養拙樓得到啟蒙。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歷經百年滄桑的養拙樓終於在一場颱風中倒塌了,如今已人事全非。

養拙樓,你興盛的時期不過十幾年,雖然你只是一座普通的兩層小樓,但你的主人,我的大哥卻賦予你活潑健康的青年俱樂部內涵,在僑鄉中發揮了團結青年,改變鄉風的積極作用,使我的故鄉和我國東南沿海千萬個僑鄉一樣,有著開明文明的特色,你是僑鄉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年屆九旬高齡的我,是蔡家僅存的唯一一位見證你歷史的老人,我為你驕傲!

如今,瓊林鄉政府將你重建了。我欣慰至極,深感重建之舉,不但可以繼續發揚鄉風民俗,團結更多海內外的鄉親,也可以告慰蔡家先輩的在天之靈。

讓我在海峽彼岸的廣州慶賀你的重生,願你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祝福我的故鄉明天更美好!


  附註:「養拙樓」,係瓊林洋樓,即蔡嘉種紀念館,現由金門國家公園重建中,即將重現風華。蔡嘉種先生為清末民初新加坡著名華僑,蔡能文乃蔡嘉種的幼女,就讀瓊山小學時,為本鄉蘇子雲先生後期學妹,現住大陸廣州。

 文章出處:金門日報網站

 

 2016.10.14 更新



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