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今天看到金門縣政府這個月初公告的最新歷史建築名單,浦邊昭武第這次終於榜上有名,真得讓人很高興。它在2009年就曾經列名候選名單當中,但因為建築狀況不佳而落馬,真讓人為它惋惜,那一年登錄的都是宗教建築........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在浦邊聚落裡遊走,想要不注意到這兩棟相連的二落大厝實在是很難。雖然看起來都歷盡風霜,時間在它們身上也留下許多刻痕,但百年紅磚建築所散發出的歷史餘韻,卻讓這個區域散發出與眾不同的絕代風華。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初見「昭武第」,只覺得外觀沒有隔鄰的何仁慈古厝那麼華麗,但又不像清代中期的閩南古厝般有種充滿歷史的敦厚樸實,紅磚的那種豔麗色澤,讓人直覺地以為這是金門隨處可見的清末閩南建築。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但是前落大門上那塊大大的「昭武第」木匾,卻又向世人宣告主人家曾有的輝煌歷史。而這塊匾額的大氣相當吸引人,掩蓋住這棟建築其他部分的缺乏雕琢。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昭武第」,真的是一棟官宅,雖然這個官是主人何仁慈捐官所得來,官職為清代武官正四品的「都戎」,但「昭武第」的匾額高掛門上,自有一股睥睨的威風。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雖然前落正立面可以看見代表榮耀的「昭武第」匾額,看起來十分完整,但走到後面就可以看見整個昭武第建築其實已經損壞的得很厲害了。

兩落之間的天井裡,長出一叢頗大的香蕉樹,這應該是有人刻意種上去的。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前落後方的門扇與隔窗不見蹤跡,以主人曾有的輝煌過往來看,應該是木雕的精品吧!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後落正廳的損壞狀況似乎沒有前落嚴重,正立面的牆面看起來還好。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但後方牆面上的巨大裂縫、脫落的灰泥、錯動的牆面與修補的痕跡,真得讓人覺得如果昭物第這次沒有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應該會在金門這波頹屋整理中被夷為平地。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雖然等待整建的地方很多,但昭武第本來就不是ㄧ棟以建築工藝取勝的建築,它所代表的那種金門人離鄉背井發達返鄉的奮鬥歲月,才是值得傳承的金門精神。它的存在,正是這種精神的實體見證。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雖說是金門精神的實體見證,但在臨海的浦邊聚落中將老宅整建的如此宏偉,又加建一棟更華麗的大宅,總是要考量到安全問題,所以昭武第與何仁慈古厝之間築有兩個隘門,加上前方的迴向與前埕圍牆,自成一個獨立的防禦建築群組。

前方的隘門上方是堅固的綠釉花磚,除了防禦功能外,還有景觀的考量。後方隘門上則是利用瓦花,讓入侵者不容易從這裡踩進建築群中。  

金門浦邊昭武第[歷史建築]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昭武第
地   址 金門縣 金沙鎮浦邊33號
類   別 歷史建築 種       類 宅第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項。
公告日期 2015/03/02 公告文號 府教社字第1040015241 號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價值:
何仁慈於菲律賓經商致富後,於光緒年間回鄉修建左側祖厝(昭武第)與興建此宅,並回饋鄉里,協助修建宗祠及廟宇,為浦邊重要人物,與菲律賓華僑歷史有關,為清末南洋經商致富興宅案例之一。 
(二)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 
坐落位置於浦邊歷史建築群附近,表現出建築工藝與地域特色,周邊有兩幢洋樓為歷史建築與右側何仁慈古厝有群聚之景觀效果,應予保存。
創建年代 清代不確定時期
歷史沿革 昭武第建築座落於金沙鎮浦邊村。修建人何仁慈(敬字輩)在菲律賓從事雜貨買賣有成,多次來往金門與菲律賓,並於家鄉金門浦邊聚落建業。後因捐官,故擔任「都戎」一職,因此其宅第的門額題有「昭武第」。
這幢建築於何仁慈任都戎一職前既已存在,僅於光緒二十九年(C.E.1903)進行修繕,並落匾「昭武第」。另於建築右側另建何仁慈古厝(32號),但因當時財力已甚雄厚,相對建築格局與做工,相對精緻。並於前方建有石板廣場及迴向,廣場兩側並有門可供出入,並有牆規,其中迴向當時是作私塾教學使用,但是已於民國七十年間倒塌,現已不復存在。  
屋主生平 興建人何仁慈(敬字輩)(C.E.1885-1930),金沙鎮浦邊人,娶有兩房妻室,妻楊氏(C.E.1863-1926)育有一子,何肅鍊;妾番氏(生卒年不詳)育有一子何庭堪。
仁慈早期南渡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從事雜貨買賣,經商有成,多次來往金門與菲律賓,並於家鄉金門浦邊聚落建業。後因捐官,故擔任「都戎」一職,於左側宅第的門額題有「昭武第」。
何仁慈在某次返鄉前夕,將菲律賓的產業交由外甥全權處理。不料在其返回金門期間,外甥把店舖裡值錢的東西搬走,並放火燒掉店鋪。當仁慈得知此事,大受打擊,後於家鄉過世,並安葬於金門公墓。
建築構造 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牆系統,前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架構造九架樑,後落為傳統閩南式雙坡屋架構造十一架樑。
建築材料 本幢建築正面主要材料構成為上堵傳統紅磚斗仔砌,下堵為三紋花崗石檻牆;前落與攑頭外觀材料為上堵內砌磚外抹灰,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七紋),後落側立面與背立面外觀為上堵內砌磚外抹灰,下堵為石磉平砌牆(九紋),前落與後落側立面山牆為內砌磚外抹灰仿斗仔砌壓紋。
外觀特徵 格局為傳統閩式雙落大厝,面寬11.59公尺,深17.81公尺,占地面積206.42平方公尺,雙落屋脊為翹脊,屋面屬傳統瓦作二坡屋頂,兩側收3座筒瓦。正面採凹壽作法。
鄰房與本建築皆為何仁慈之自宅,其利用前後隘門將兩幢建築相連,背立面之隘門上為瓦花裝飾,正立面隘門上為青瓷花磚。
與鄰房(何仁慈古厝)相較之下,昭武第較何仁慈古厝樸素,但歷史年代為昭武第較為久遠。     
室內特徵 建築內部因多處坍塌,保存現況不佳。
附近景觀 前方為埕與鐵皮車庫,左方為4M道路,右方為歷史建築「何仁慈古厝」,後方為空地。
備   註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都戎」,清代官職「都司」別稱。

都司為15世紀,中國明朝首設的官制名稱,位階約為今中低級軍官。據傅維鱗的《明書》卷六五《職官志》:「營伍武官皆因事而命,無定製,凡五等,曰鎮守、曰協守、曰分守、曰守備、曰備倭。其官銜凡六等,曰總兵、曰副總兵、曰參將、曰游擊,皆稱將軍。曰都司、曰守備、曰提調、曰千總、曰把總、曰百總,皆營官」。 例如,《明史·左良玉傳》中有:「左良玉,字崑山,臨清人,官遼東車右營都司。」遼東車營是孫承宗創設的兵種,即炮車兵,左良玉是車營中的右營的軍事長官。
17世紀,清朝統治中國後,沿襲其官制,一般為綠營武官。在清朝,該官品為正四品,位於參將與遊擊之下,縣府守備官之上,或任協將或副將的中等軍官,也可稱為協標都司。清朝綠營,軍階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及百總。

資料來源:網路維基百科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