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孫助手臂陵園全景

山后的金門民俗文化村是外地遊客到金門必訪的景點之一,旁邊的五虎山步道也是當地人登山踏青的好去處。只是山后能提供餐飲的地方不多,有名的王阿婆蚵仔煎又常常高朋滿座,不少人遊歷完金門民俗文化村或走完登山步道後就會往另一頭「山西」聚落的長榮商店去點有名的拌麵當午餐。如果走的是經過五虎山下的車轍道,可以看見路旁有一座規模宏偉的古墓。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正面

很難相信,這麼大的墓裡面只埋了一隻手。

或許因為古墓所在的位置是巨大的岩盤,看起來也有重修過,所以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很陰森,反而有一種廓然的大氣。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碑亭

墓的旁邊有一個石造亭子,正面的柱子上有「嶝嶼守禦封百戶 浯州蕃衍發千支」的聯對,亭裡還有一塊石碑。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碑亭-護國將軍

最引人注意的是亭子上「」整個亭子最引人注意的是正面「護國將軍」這四個字。

亭子裡的石碑上完整交代了古墓主人的事蹟。

重建李公孫助手臂陵園誌   

 

重建李公孫助手臂陵園誌

一世祖煌遠公長子孫助,諱熾。公於元順帝至正二年(一三四二年)生於小嶝嶼。公有班馬之才,素有封侯之志。幼習武,鄉試得武庠生。元亡明興,寇亂猖獗,公數戰立功,擢升為小嶝守禦百戶。  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公元一三六九年)三月十八日,倭寇入侵小嶝,公以舟師勁敵,百戶之眾,對數千之倭。公奮戰不懈,而為國捐軀。屍流於海中,僅遺手臂在船。夫人伍氏驚聞噩耗,呼天搶地,前往尋屍不獲,僅認得手臂有痣為證,遂攜遺臂,襁負兩子德宗,顯宗渡浯,居於山西後堡,將公之手臂葬於虎螺山大石盤下,面向西望龜巖,座午向子兼壬丙。而屍至五日漂浮於南安淗潯溪口。經請風水師覓遍淗潯諸山,相得猛虎一穴,於是安葬在猛虎山,至今祖墳依舊完好。  其後德宗後裔移居山西前堡,顯宗後裔遊山柄溝漧遷往山前,是為山西。山前李氏開族先祖,迄今其派下子孫,蕃衍頗盛。遍及浯島與海內外各地。今後裔孫倡議集資重建吾祖手臂陵園,以表後世子孫慎終追遠,崇仰祖德之功,告慰先祖在天之靈,而吾祖必佑全族四時平安,百業駿發,特立勒石,是為誌。

 

李公孫助陵園重建委員會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乙酉葭月吉日

公元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碑亭-聖旨

從石碑內容可以得知墓主是金門西山前聚落的先祖李熾。亭子裡還可以看到用花崗岩刻的兩道聖旨,不知道是不是西山前李宅裡收藏的那兩道聖旨。

兩道聖旨中,前一道可以看到墓主被封為「剿寇護國英烈將軍」,後一道聖旨中可以看到他的妻子王氏被封為「貞節一品夫人」,年代則是景泰二年(1451年)。

有趣的是,石碑中哺育李熾幼子的是「伍氏」,聖旨上封的卻是「王氏」。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的規模是金門目前已知陵墓中規模最大的,地上部分幾乎全部被石材所覆蓋。

李公孫助墓碑

正中央的黑色墓碑上刻著

小嶝

皇明二世祖孫助 諱 熾李公墓

金門 山西 山前 官澳 裔孫立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

原來的李公孫助手臂陵園只是一個小墓,整修過後的規模是全金門最大的,但原來的「虎穴」地理還在,依然面對著虎螺山下的龜岩。

只是現在墓前的樹木逐漸成林,龜岩已經看不見了。

李公孫助手臂陵園     

相關報導

猛虎山手臂陵園東半島三李共祖            2014/3/26             記者張建騰/金沙報導

金門五虎山的猛虎山(虎螺山)山腳有一座巨墳。墓中葬了山西李、山前李、官澳李等三李二世祖李熾的一支手臂,因此稱為「手臂陵園」。

手臂陵園為三李共祖,年年都會共同舉辦掃墓活動。三李族人聚會討論,決定於三月三十日上午九時舉辦今年的清明掃墓活動。

這座墓園是於二零零五年擴建,於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完成謝土儀式。繞墓一周大約要走一百六、七十步;墓的對面即為五虎山「寨仔山」的北嶽廟,如今已有樹木居間做為天然帷幕。

手臂陵園的墓主李熾在明太祖洪武二年擔任小嶝守禦百戶,當年三月十八日,倭寇入侵小嶝,他率舟師以百對數千,為國捐軀,屍流於海,僅遺手臂在船;夫人伍氏尋全屍不獲,只找到手臂一肢,因為有痣斑可辨,便攜遺臂,襁負兩子—李德宗、李顯宗,渡海到金門,並將手臂葬在猛虎山大石盤下。手臂陵園確切地說,其實為獨臂陵園。

其後,李德宗、李顯宗的後裔於山西、山前(東山前及西山前)及官澳繁衍,李熾就成了三李的共祖。

日前,山西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李俊寬、山前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李昭明、官澳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李鴻基率族人聚會,並於餐敘中決定今年一起參與「手臂陵園」掃墓活動的時間,並由官澳李氏宗親會總幹事李應文宣布時間為:三月三十日上午九時。

這場聚會,金門縣政府參議李增財、金門縣文化局長李錫隆、金酒公司董事長李文選也應邀參加。

新聞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236671

 

虎螺山腳埋斷臂李氏先祖忠義揚          2006/6/13          記者張建騰/專題報導

命為忠義喪,名因斷臂傳;身埋猛虎穴,手葬虎螺山。位在金沙鎮的虎螺山腳,矗立了一座巨大的墓園|李孫助手臂墓園。  

這座新修的墓園,葬著一隻斷臂;斷臂的主人,就是在明太祖洪武年間,為國捐軀的李孫助。  

根據山西、山前李氏宗親的文獻所載,他們的二世祖李孫助于明太祖洪武二年時(己酉;西元一三六九年),數千倭寇入侵小嶝嶼;李孫助以百敵千,奮戰不懈,終因寡眾懸殊,為國捐軀。  

李孫助名熾,出生於元順帝至元二年(壬午;西元一三四二年),自幼習武,有封侯之志。曾考取武庠生,後因戰功晉升為小嶝守禦百戶。  

洪武二年,小嶝遭倭寇劫掠,李孫助在戰鬥過程中慘遭斷臂,屍流海上,手臂卻留在船上。李孫助的妻子伍氏得到凶信後,含悲尋屍不獲,只找到了一隻斷臂。因臂上有痣可辨,足以為憑,便攜著斷臂,又以布巾綁護著李德宗、李顯宗兩名幼子,渡海到金門,避難於山西後壁。  

伍氏將丈夫的斷臂,埋葬在大石盤下(座午向子兼壬丙),西望龜岩;位置就在今天的虎螺山下。至於李孫助的屍身,漂流五天後,也在南安的淗潯溪口被發現,並請風水師在猛虎山找到穴位安葬,目前墳墓仍完好無損。最巧的是,不論是在金門虎螺山的李孫助斷臂陵園,或是在大陸南安的李孫助墓園,都是風水學上所稱的虎穴。  

伍氏葬了李孫助後,因為無所依靠,便攜帶兩名幼兒,投靠於西山人家。其後,長子德宗的後裔以山西前堡為鄉,顯宗的後裔則由山柄溝墘遷往山前;兄弟二人成為山西、山前的開基先祖,並以李孫助的父親李煌遠為一世祖,以李孫助為二世祖。  

李氏族人由山西、山前蕃衍,子孫遍及浯島及海內外。例如西山前的後裔移民新加坡,於事業有成後,興建了西山前李宅。  

如今,山西、山前及官澳等三地的李氏子孫,為了表達慎終追遠之情,並凸顯祖先的功績,便集資重修「手臂陵園」,希望藉祖先的英靈,庇祐後代子孫四時平安,百業駿發。  

據山西李氏基金會董事長李賢慨表示,這座陵園於去年農曆十二月動工,預計下個月完工。  

據工匠陳永吉、林國賀表示,這座新修陵園原本是一座小墓,如今則可能是金門地區最大的墓園。許多堪輿家到此,對這裡的地理位置誇讚不已。  

在新修的墓園中,有「嶝嶼流芳遠;浯島世澤長」和「虎螺埋忠骨;石盤眠英魂」等聯對。

新聞來源:金門日報 http://www.kmd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133753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