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網路維基百科在「台灣黑社會」的詞條中對於「角頭」一詞是這樣解釋的:「台灣的角頭,是指在16世紀渡海來台的漢人、對聚落的稱呼,從西部沿海發展港市開始,最先是由同宗親、同氏族或同鄉里的,聚居於某個村落或街市的一方,並藉由對宗教的信仰及活動方式,凝聚成一股地方勢力活躍於此地的「莊頭組織」;所以地方角頭都有主要的廟宇(祭祀主神的廟;如三官、天公、媽祖、三太子等)作為信仰及力量凝聚的中心。之後,又因分房、分宗,發展出分支旁系,除依舊供「主神」外,也奉地方神明或自家「守護神」;因此可藉由角頭廟宇的轄境、神明出巡遶境的路線及收取錢財的家戶來確立其範圍。」基本上是一種空間組織與人口組合在實質空間的配置與營造的具體化表現,命名時往往會表現出區域特色,或是以明顯地標為名。

金門把「角頭」寫成「甲頭」,同樣是地方分區或信仰的單位,金門瓊林聚落為例,可以分成三個大甲頭,先大約以瓊林路為界,以西是大宅甲,以東用瓊林蔡氏家廟為界再分成大厝甲和樓仔下甲,三者之下再各依房份區別。許多資料上都說瓊林聚落是以房份來稱呼甲頭,但從很多資料上的東埔頂、坑墘等名字來看,都是以地理環境為名,要從字面上看出所屬房份並不容易。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或許,在以前真的是以房份為名,但出現明顯地標之後,這些地標就取代了原本的名稱,讓人容易直接從空間作區別,像是新倉上二房聚居的地方有現在稱為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的大宅,大厝房所在地有瓊林蔡氏家廟。至於樓仔下所在地,自然是有一棟樓房了,但現在看不到那棟樓房,倒是在這個區域裡出現了洋樓,藩伯宗祠附近就可以看到其中之一。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在《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居宗祠寺廟》這本書的附錄中,把這棟洋樓定名為「黃慶昌洋樓」,年代是「1840」。這是很離譜的兩個錯誤,1840年是鴉片戰爭發生的年代,當時金門還沒出現洋樓。而黃慶昌是英坑人,兒子是新加坡大華銀行總裁黃祖耀,他在後浦老城區(金城市區)買了一塊地蓋洋樓,但那棟洋樓到現在都沒完工,只留了殘蹟。這一棟自然也不會是所謂的「黃慶昌洋樓」了。

DSC_0498

與金門其他華麗的洋樓相比,這棟洋樓在遍布閩南紅磚建築的瓊林聚落中看起來並不特別顯眼,這或許與它大量使用紅磚堆砌出的外表有關。但也因為如此,這棟洋樓與其他建築毫無違和感地相容,彷彿它從來就沒有想要特立於群體之外,只想低調地融入聚落之中。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一般洋樓會刻意強調正立面屋頂的西式山頭,但這棟洋樓只有簡單的壓簷欄杆環繞著,更讓它看起來樸實無華。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八二三炮戰期間,這棟洋樓曾經被六七發的砲彈攻擊,所以可以看見修補的痕跡。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後排建築有煙囪,看得出來是當廚房使用。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旁邊的牆面上則可以看見出水孔。

金門瓊林蔡合畢洋樓 (瓊林126號)

側面屋頂山牆剝落的油漆可以看出它曾經被整修過。

DSC_0447

在《金門與澎湖地區傳統聚落及民宅之調查研究》書中記錄洋樓的創建人是蔡合畢,但在現況特色中卻錯誤的將入口形式描述為「三蓋廊-塌壽,右護龍塔樓-護龍門」。

記錄到這棟洋樓的文獻寥寥可數,卻幾乎都有錯誤。

洋樓如果會說話,不知道會有什麼反應?以它的低調風格來看,或許它根本不在乎吧!

DSC_0499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蔡合畢洋樓
地   址 金門縣金湖鎮瓊林126號
創建年代 1938年
歷史沿革 建於1938年,供居住使用,八二三戰役波及此宅,牆身有多處傷痕,曾多次整修。
建築形式 建築本體為五腳氣洋樓,後方加蓋一落平房。
外觀特徵 正立面外廊為紅磚圓拱。屋身構造為下緣花崗岩堵石,上緣紅磚抹灰,採硬山擱檁,屋頂上有3 條筒瓦,保留當地民居風格。    
附近景觀  
備   註  
資料來源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