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太武山山黃梔

想念是一種很玄的感覺,總是在不知不覺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因為肌膚,因為眼神,因為溫度,因為味道,或者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就這樣開啟。有時在腦海中掀起滔天巨浪,有時只是在心湖中蕩起漣漪,無論如何,都給人帶來無盡溫柔。自己都不相信,五月才過去四天,我就已經開始想念,不知從何而來的香氛突如其來地席捲而來,在這個驟雨初歇的夜裡,熟悉的味道,引領思緒回到熟悉的地方。

夢枕貘的《陰陽師》裡有一個故事中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寫過這樣的和歌:「迷戀伊人矣,我只知自如常日行,風聲傳萬里。此情才萌發心頭,但望人人都不知。」故事的主題是《梔子花之女》,裡面有一首曾經出現在《古今和歌集》中的和歌:「耳なし山のくちなしの実が欲しいものだ、それで誰にも知られぬ思いを染めるための下染めにしたい。」(我想得到耳成山的梔子花,用梔子花染成布後,便會成為無耳無口,別人既聽不到我內心的戀情,也無法流傳我內心的戀情。)

くちなし」的發音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梔子花」,另一個是「無口」。梔子花所引發的思念,其實是說不出來的。

金門太武山山黃梔

每年金門太武山的梔子花,都大約在五月盛開,當絲綢般的雨絲悄悄浸濕來旅遊的觀光客或登山客的薄裳時,香味也隨著濕潤的空氣經過口鼻擴散近胸腔,然後隨著血液帶到大腦,振奮旅人們因為梅雨而帶來的鬱悶精神。從屏東文康中心到海印寺的路上,一樹又一樹鑲嵌著銀白與金黃兩色花朵的墨綠樹叢,是太武山的五月印象。太武山的梔子花,中文名稱為「山黃梔」,金門國家公園出版的《浯洲芳草》中是這樣敘述的:

常綠灌木,高1-2公尺,平原、山坡及花崗片麻岩環境均有分布。葉對生,厚紙質,橢圓形到卵狀披針形,基部楔形,先端銳尖,托葉合生成筒狀。花冠白色,成高腳碟形,單朵生於新生枝條的頂端;花冠6-9裂,通常為6裂,黃色條狀的雄蕊和花冠裂片同數並且互生,萼管具棱,披針形的萼片6-9裂,柱頭棒狀。果長橢圓形,熟時黃色,具有縱棱6-9裂,萼片宿存。五到七月時,如果你曾到野地去踏青訪花,一定會被一陣陣隨風撲鼻的濃郁芳香媚惑。在天氣逐漸轉熱的這個時節,乍聞到這股芳香,讓人有種說不出的陶醉,並忍不住深深的呼吸嗅嚐,而散發這芳香的植物正是山黃槴。種名jasminoides意思為「像素馨的」,比喻其花芳香。元月時,山黃槴葉叢下的熟果,只剩下一個個被掏空了的果皮,這是白頭翁採收大隊的傑作。山黃槴的果實還可以做為黃色的染料,便當裡黃色的醃蘿蔔,就是來自黃槴的色彩。

金門太武山山黃梔

金門縣97年鄉土教學參考教材《浯洲芳草展風華-拜訪金門原生民俗植物》一書中,將梔子花歸類於「香花裝飾」類的植物。金門國家公園的《金門地區民俗植物調查》報告書中,對於這種植物是這樣敘述的:

黃梔花在金門野外數量豐富,早期用做於食物染料,可染黃蘿蔔、黃豆乾等,亦有居民採取販賣至臺灣。

其他在醫藥、花茶上的應用,似乎在金門當地民間少見使用,而中國漢代以來大量栽培黃梔製染的現象在金門地區似乎也未見。

金門太武山山黃梔

梔子花每朵花有六片花瓣,初開時為純白色,而且能剪下來放在瓶中水養,因此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三》中便有:「諸花少六出者,唯梔子花六出」的句子,陶真白有言:「梔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朝詩人陸游《二友》詩:「清芬六出水梔子」。所以這個特徵似乎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中國歷來是把它當作是與茉莉花、白蘭花一樣重要的香花。

宋代以後,山黃梔被誤認作佛經中的「薝蔔花」,然而黃梔花本來就原產中國,自然與產於天竺,花小而金黃的「薝蔔花」不同,而宋代曾端伯將梔子選為禪友,自然是再延伸了。如果站在同有香氣的角度來看,認黃梔花為禪友也無不可,但山黃梔濃郁的香氣就像是酒中的茅台一樣,醇厚的讓人沉醉,似乎與禪的意境有一點距離了。

金門太武山山黃梔

金門太武山上山黃梔盛開的五月,是最讓人想念的月份,島嶼上瀰漫的濃郁香氣,就像是浯島充滿馨香的溫暖人心。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