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曇花

回到金門的第一個夜,天空厚積的雲層尚未散去,原本的半影月蝕讓人無緣得見,在這樣幕雲低平的時候,夏日特有的暑氣讓空氣有一種這個季節特有的黏膩。這樣的夜,適合與友人品茗言歡,共敘上次離別以後的彼此的所聞所見,很有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卷詞《西江月》中那種「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的味道。

驀然,手機響起,拿起來一看,原來是水頭友人湘夫人傳來了一則簡訊:

「雁子,奎壁聯輝門口的曇花開了!可以去看喔!」

當下與島主對看一眼,決定不顧義氣的跟榮哥說再見,出發到水頭看曇花。

曇花

或許是夜已深沉,暑氣已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輕輕的晚風,吹得人心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暢快。

從水調歌頭民宿走到奎壁聯輝,遠遠地便聞到濃郁的香氣,走近一看,原來,不只開了一朵,三朵如白玉般剔透的碩大花朵,正隨著清風恣意輕舞。

島主說他從前沒見過曇花開花,說真的,我是有點驚訝的。畢竟這種植物在金門地區雖然不多見,但也不至於稀罕,大概是它夜間開花的習性讓習慣於入夜就返家休息的人除非家中栽有一盆,否則還真的不容易見到。

金門人習慣把這種花稱為「khing-hue」,也就是「瓊花」,只是這種「瓊花」並不是千百年前吸引隋煬帝專程下揚州欣賞的那種「瓊花」,畢竟讓皇帝魂縈夢牽的花朵是木本花卉,不是現在這種原產於美洲熱帶雨林的花朵。至於這種花朵是何時進到金門,《金門志》上沒有提到,近代的《金門縣志》也沒有提到,不過陳西村所著《浯洲芳草展風華》一書中則有「可治肺病、氣喘、清肺熱、治哮喘等」的記載,已經是金門民間普遍使用的民間藥。

曇花

不過,臺灣方誌上,「曇花」出現的年代相當的早。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中就有以下的記載,距離現在已經將近三百年:

曇花,一枝數十蕊。一蕊長七、八寸,花六出。外紫、內白,頗似蓮香。亦有白色者,摘置几案間,經時略不損壞,花蕊仍然開放;是一異種。葉叢生如帶,闊五寸許;傍生方筳著花,高五尺許,花色純紫。法華寺有數本,僧家言是西方小種。孫元衡有詩云:一叢優缽曇花好,移得西天小本來;日色煙光浮紫氣,凌空誰為築瑤臺。

15-2.jpg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

之後清乾隆年間巡臺御史六十七命人繪製的《臺海采風圖》中也有曇花的圖像,並有:「曇花,即優缽羅花;草本。種出西域,有紫、白二種。青葉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懸莖包裏,狀若荷蕊;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一朵。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也。」的註腳,不過圖像與文字敘述似乎與《臺海使槎錄》中不同,與現在所知的曇花形象也有差距,倒是比較像另一種被稱為「文珠蘭」(文殊蘭)的植物。

至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蔣師轍的《臺遊日記》卷三:「優缽羅,即曇花,草本,種出西域,有紫、白二種,青葉叢生,或一年數花,或數年不花,懸莖包裹,狀若荷花,中攢十八朵,每一日開一朵,梵剎多植之,取十八羅漢之義。」中的敘述,看起來似乎是前兩者敘述的綜合體了。

曇花

除了藥用之外,曇花在金門民間也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湘夫人告訴我,金門人都是等花開完之後把花剪下來,然後剝去裡面的花蕊後以鮮花煮湯,如果不去除花蕊,吃起來會有苦味。關於這一點,倒是與臺灣民間多利用花為開時就剪下煮食來保留香氣不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