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790.JPG

瓊林聚落是金門早期傳統聚落,也是宗族聚落的典型,保存完整又龐大的單一氏族聚落,是臺閩地區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資產。以蔡姓人家為主的聚落,宗族組織建全,宛如一個小型社會的組織架構,以及明代以後科甲聯登,一門顯貴的人文歷史,反應在聚落建築多樣的建材與結構上,成為金門傳統建築形式典型的代表,也因此整個聚落被金門縣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瓊林聚落」。

瓊林蔡氏初祖十七郎在南宋末年從金門的許坑(今古崗)入贅到平林(即今瓊林)陳家,子孫繁衍後分為九房,住四甲之地,並各建宗祠。「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是其中最晚建成者,卻也是瓊林宗祠建築顛峰的代表之作,因此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資料中,便以此棟位於瓊林街13號的建築作為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的代表。

DSC_0357.JPG

蔡十七郎開基之後,四傳到五氏祖靜山公,此時家業漸趨發達。靜山公生子四人,次子蔡五十八郎,諱一蓮,字愛仲,號樂圃,即瓊林蔡姓六世樂圃公。樂圃公子孫再分五房:開新倉長房、新倉上二房、新倉下二房、新倉三房與前庭房。而十一世祖蔡孔華為新倉上二房開房始祖。「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簡稱「十一世宗祠」,為瓊林宗祠中最晚建成者,故村人一般又稱為「新祖厝」。

DSC_0352.JPG

與「瓊林蔡氏家廟」不同的是,「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並不是十一世祖蔡孔華的故居。這裡原本被稱為「官衙」,是十四世祖兼峯公的居所,兼峯公即為「蔡宗德」,其子「蔡貴易」與其孫「蔡獻臣」都曾經考上進士,因此「十一世宗祠」正殿最明顯的位置有父子兩人的「進士」匾。至於正中的「鄉賢名宦」匾除了兩人的姓名之外,另一人是十六世「蔡守愚」。「蔡守愚」雖然另為有專祠,但其為瓊林蔡氏新倉上二房派下名宦,故也列名其間。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山門左壁上有兩張「瓊林蔡氏先祖系統表」與「本宗祠系統」,將相關的世系作一個整理。

DSC_0372.JPG

瓊林蔡氏族人自明朝起就是大族,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到思宗崇禎七年(1634年)的六十六年間,連登五名進士,經濟生活也有改善,為愐懷先祖及教育後代,對宗祠之倡建可說是不遺餘力。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蔡宗德(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誤為「德宗」)的七世孫蔡蔚亭經商致富,獨力斥資白金三千兩,興建「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建成之三間三進二過水四合院建築為金門地區目前僅見的四座三進宗祠之一。這種三進式宗祠的面寬與兩進式相同,但在正廳後增建一進,所以整個建築的縱深較長,每進之間以櫸頭相連,分別構成四合院,因此被稱為「三間三進二過水四合院」。從建築側面來看,殿、廊之間的山牆加上翹脊燕尾劃成的線條,構圖十分優美。

DSC_0386.JPG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的建築平面為以中軸左右對稱的格局。由前至後的空間依序為山門、天井、前翼廊、正殿、天井、後翼廊及後殿。正殿是主要的祭祀空間,面積最為寬廣,後殿則為特別的祭祀空間,即所謂「花宗祠」。山門是祭祀空間的延伸,正殿前後兩側的翼廊則是進入正式祭祀的過渡空間,後翼殿另設又稱龍虎門的入口。

根據目前已無法連結的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資料,「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山門棟架共九桁用三柱,牌樓面位中脊桁正下方,將山門一分為二為罕見的作法,陽坡棟架為二通一瓜,陰坡為二通二瓜,但挑檐桁變成僅在二側山牆挑出二塊橫木支撐的橫材,更巧妙的是整支挑檐桁是無搭接的通材,這種不作接榫,不作支撐的作法在傳統建築中十分罕見。

DSC_0784.JPG DSC_0788.JPG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正殿為主要祭祀空間,奉祀瓊林蔡氏新倉上二房祖考妣。上起十一世孔華公暨妣陳孺人,下迄廿三世肖亭公暨妣許、張太安人,合計卅七尊仙人排位。整個祖龕外表雕刻極為精緻,所有的構件都以金箔為主,錯雜彩繪在其中,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金碧輝煌,高貴肅穆。祖龕旁「科甲慶蟬聯貴治宣猶祖若孫兩朝名宦」、「浙黔揚駿烈明刑典試父而子繼世文宗」的堂聯則為族人聘請當時著名書法名家呂世宜所題。

供桌上擺設一個木至長方形大香爐,上面刻著「濟美堂」三字,最被視為珍寶。

正殿構架共十五桁,用四柱三通五瓜棟架,帶前後步口,前步口為四架捲棚頂,一通二瓜棟架,形成拜廊空間,挑出斗栱以承挑檐桁,金柱間牌樓在楣樑上置五彎連栱及一斗三升,與捲棚椽條及屋面形成暗厝。後步口三檁作一通一瓜,為神龕位置,九架桁立柱與後點金柱間相差一步口。

DSC_0365.JPG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後殿為特殊的「花宗祠」。所謂「花宗祠」並不是指此處為花姓人家的宗祠,而是指此處為瓊林蔡氏「花宗」的宗祠。

所謂的「花宗」是指非本房純正血統者。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傳宗接代,如果遇到某房沒有子嗣延續香火時,通常會以外甥或外姓過繼。也有因為官宦時雇用總管家奴,為避免日後家道中落,發生奴反欺主的情形,就會賜與這些人與主人家同姓。這些人如果後代子孫發達了,不可以入祀宗祠正殿,不能參與宗祠祭典,婚娶時也不能祭拜正殿祖先,所以在後殿建「花宗祠」作為他們的奉祀處所。這與臺灣祠堂後殿常常是奉祀得姓始祖或遠祖的情況完全不同。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後殿祖龕上有罕見的「臨在上」匾額,與正殿祖龕上的「祖德流芳」不同。

DSC_0360.JPG

從建築型式來看,「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後殿共十一桁用三柱二通三瓜棟架,帶前後步口,前步口為四架捲棚頂,步通上二瓜皆疊二斗,斗座為花草,前金柱間牌樓面與捲棚亦形成暗厝,五架樑內二通三瓜,瓜筒較正殿略為窄小,後步口為一通一瓜,神龕進深亦較正殿縮減。

雖然不像正殿般掛有醒目的「進士」匾,但其莊嚴隆重的氛圍依舊讓人肅然起敬。

DSC_0344.JPG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是瓊林蔡氏宗祠中目前唯一仍留存有興建碑記者。其碑文由開澎進士蔡廷蘭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北上赴京趕考時,順道歸省祖墳所記,碑文中記載了興建緣由、過程以及經費來源,是理解宗祠建築發展的重要記錄。

DSC_0349.JPG

蔡廷蘭是新倉上二房廿二世孫,其六世祖鳴震公在明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從金門瓊林遷居澎湖雙頭掛(今澎湖縣馬公鎮興仁里)。根據《西瀛采風》網站所記:

開澎進士-蔡廷蘭

蔡廷蘭,林投澳雙頭掛社人(今馬公市興仁里),嘉慶六年─咸豐九年〈西元 1801年─1859年〉享年五十九歲。 八歲時能作文,十三歲考中秀才,當時人稱“神童”。 道光年間澎湖災荒,福建官員來澎勘察,蔡廷蘭作了『請急賑歌』一詩,使災 荒情形受到上級重視而得以紓解。 他曾寫了一本書《海南雜記》,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當時臺灣海峽海上交通的 不便以及越南的風土民情。 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蔡廷蘭四十四歲考上了進士,隨後回鄉祭祖, 在舊宅邊建『進士第』;又到天后宮後殿清風閣獻上『功庇斯文』匾叩謝。 蔡廷蘭中進士後,先後擔任江西省峽江縣、豐城縣知縣、以及水利同知,政績 及水利同知,政績卓越,替澎湖人爭光不少。(出處:http://www.hhps.phc.edu.tw/hhps/native2/c/c1.htm

DSC_0351.JPG

為了讓人更清楚這篇《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記》的文字,蔡氏後人將碑文重新打字後貼在石碑下的牆面上。

從碑文上所署的年代為道光二十三年來看,此時蔡廷蘭尚未考中進士,「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也才落成兩年,因此碑文所記載的是這座宗祠的第一手史料。

DSC_0353.JPG

當時斥資白金三千兩興建的「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對於建材的選擇十分講究,對建築的要求也比其他祠堂高,因此這座祠堂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材講究,構見的雕工也十分講究,顯得十分尊貴。

清代禮俗,公侯以下的宅第祠堂必須以黑色為基調,因此這座祠堂不論門拱戶樞、封簷桁椽、斗栱通枋都是以黑漆為底,但各種大木結構下的裝飾木雕,卻漆上了鮮豔的紅色,並加上鮮豔的彩繪。只可惜一百多年以來,彩繪已逐漸黯淡,不過卻讓人有了懷古的幽情。

DSC_0379.JPG DSC_0381.JPG

屋脊上的泥塑與剪黏雖然色彩已經斑駁,但形制卻還保持良好,尤其是脊塞與懸魚處的泥塑,造型特殊且線條優雅,非常引人入勝。 

除此之外,「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正殿屋脊的高度超過瓊林其它宗祠,也是這座宗祠的特色之一。 

DSC_0368.JPG DSC_0378.JPG

祠堂後方有幾個石製構件,從外形來看,不像是這座祠堂本來的構件,倒是與牌坊的構件相似。

瓊林聚落是金門目前已知擁有最多牌坊的聚落,其中的「一門三節坊」是縣定古蹟,現存的還有一座「顏氏節孝坊」,此外還有一座明代的「盛世儒英坊」。「盛世儒英坊」早在清朝就已頹圮不見,剩下的「一門三節坊」與「顏氏節孝坊」雖然都已重建,卻都有缺件。從目前這兩座牌坊缺件的狀況來看,右圖的構件非常可能是「一門三節坊」第一層聖旨牌(已佚失)旁的「龍柱」,左圖的構件像是排坊中層的構件,很可能「一門三節坊」原本是與國定古蹟「邱良功母節孝坊」一樣是四柱三間三層的牌坊,最好把這些構件好好收藏起來,免得哪天突然就不見了。

DSC_0362.JPG DSC_0364.JPG

金門的宗祠奠安時會「安五營」,宗祠內的五營是「剪刀符」。「剪刀符」是由紙糊成,一組五張,每一張剪刀符有二支剪刀、瓶子及圓球,其意為「家家平安團圓」之意,與民宅中只有一把剪刀者不同。張貼時,不同方位有不同顏色,不能貼錯,東方青色、西方白色、南方紅色、北方黑色、中央黃色。此外,東西南北方的剪刀符,刀口向下以定四個方位,但中央的剪刀符貼在門楣,刀口要向上,以防煞到自家人。

上面這兩張「剪刀符」,貼於「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後殿「花宗祠」的兩側,不過卻不是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貼,而是青色與紅色一組,白色與黑色一組,分別貼在後殿正廳的兩側。

DSC_0342.JPG

「瓊林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最近一次的整修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在此之前,這座祠堂在蔡氏族人的用心維修下一直保有清朝道光年間的風貌,呈現出與台灣同時期興建的淡水鄞山寺、新竹鄭氏家廟等建築異曲同工的格局與風貌,也證明這個時期臺灣與金門就有頻繁的文化交流。

DSC_0367.JPG

而民國八十四年的整修時,對於彩繪部分有幾個不同的處理方式。完整的彩繪只以軟毛刷及溫水小心洗去表面污塵,缺損部分依原貌修補。而只剩殘跡的彩繪,在原有題材可辨認的情況下,由好的匠師經由業主及蔡氏宗親的認可下親自施作。十幾年過去了,許多彩繪仍保有當年整修時的樣貌。不過也可以看出當年施作時應該可以更加講究,否則像上圖這樣連鉛筆打草稿的痕跡都沒擦掉的影像,實在讓人看了覺得大煞風景,也折損人們對於建築的觀感。

DSC_0356.JPG

 

金門縣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   稱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包含於瓊林蔡氏祠堂中)
地   址 金門縣金湖鎮瓊林村瓊林街13號
類   別

古蹟

等 級 國定古蹟 種  類 祠堂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85/08/19 公告文號 內政部(74)臺內民字第338095 號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指定理由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創建年代 道光二十年(1840年)
歷史沿革

道光二十年(1840年),蔡蔚亭獨力斥資白金三千兩,興建新倉上二房十一世之宗祠,此一宗祠因是瓊林地區諸宗祠中最晚建成者,故村人一般又稱為「新祖厝」。

外觀特徵

三間三進二過水四合院之建築。宗祠之興建雖晚,但因蔡蔚亭經商有成,家境頗為富裕,不但對建築材料相當考究,其正殿屋脊高度也超過村內其它宗祠,成為蔡氏宗祠的特色之一。

內部特徵 聘請當時的書法名家呂世宜為之題堂聯,文曰「科甲慶蟬聯貴治宣猶祖若孫兩朝名宦」、「浙黔揚駿烈明刑典試父而子繼世文宗」。
重要文物 蔡氏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為瓊林地區宗祠中目前唯一仍留存有興建碑記者。其碑文由開澎進士蔡廷蘭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北上赴京趕考時,順道歸省祖墳所記,碑文中記載了興建緣由、過程以及經費來源,是理解宗祠建築發展的重要記錄。
附近景觀 位在瓊林街上
備   註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定古蹟瓊林蔡氏祠堂建築群(請點圖閱讀文章) 

祠           堂

瓊林蔡氏家廟

蔡氏家廟

瓊林六世竹溪公(坑墘六世)宗祠

六世竹溪公(坑墘六世)宗祠

DSC_0471

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

瓊林蔡氏六世前庭房宗祠 [國定古蹟]

六世前庭房宗祠

瓊林蔡氏大厝房十世柏崖公宗祠[國定古蹟]

十世柏崖公宗祠

瓊林蔡氏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瓊林蔡氏藩伯宗祠(布政祖厝,十六世蔡守愚專祠)[國定古蹟]

十六世藩伯宗祠

 

  

書       齋

風獅爺  

金門瓊林怡穀堂 [國定古蹟]

怡穀堂

 瓊林風獅爺

瓊林風獅爺

瓊林風獅爺

瓊林風獅爺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粉絲專頁
北雁南飛-金門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