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998.JPG 

想要體驗金門傳統建築之美,山后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個地方。

說到山后,許多人就會聯想到「金門民俗文化村」。不過「山后」包括了頂堡、中堡及下堡三個甲頭,所謂的「金門民俗文化村」其實只包括了中堡,與頂堡一樣是王氏宗族聚居的地方。

DSC_0017.JPG

至於下堡,則是以梁姓居民為主。

DSC_0268.JPG

「金門民俗文化村」是金門晚清時期的僑村,也是金門規模最大的計畫性建築群。從清光緒二年(1876年)開始動工,到光緒廿六年(1900年)完工,總共歷時二十五年。整個建築群組佔地15,000平方公尺,包括了十八棟傳統大厝,其中包括王氏宗祠與學塾海珠堂。

DSC_0079.JPG

山后王氏開金祖王璡在宋末元初的時候定居山后,歷經數代繁衍生息,到了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族人王國珍與姪子敬濟到東渡到日本發展,起初以布袋戲起家,三年後在日本神戶成立貿易商號「復興號」經營貿易,主要商品為大豆、火柴等,並跨足金融業。「復興號」營運五年後,也就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事業有成的王國珍攜資返鄉,看見故鄉人口眾多,於是決定在附近另外找一塊地興建新屋,分給族人居住,這塊地就是現在中堡的所在地。

DSC_0022.JPG

 

DSC_0032.JPG

在屋宇建築的這二十五年歲月裡,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兒子王敬祥也逐漸成長,甚至到十歲的時候就去日本去學習日語與經商,直到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才繼承「復興號」。繼承「復興號」後的王敬祥將王家事業發揚光大,自己也成為旅日華僑總商會的會長,日後成為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重要的資助者。

page-5.jpg

「金門民俗文化村」是由十六棟二落大厝及三落學堂與二落宗祠各一棟所組成的十八棟成村的閩南傳統建築。十八棟建築各有各的表情,各有各的精彩。依山面海的古厝群成棋盤式整齊排列。

DSC_0348.JPG

page-2.jpg

每棟建築物都以泉州白石與閩南紅磚為基本建材,但是房屋正立面的裝飾手法採用了磚雕、交趾陶、彩繪、石雕等等不同的技法,呈現出百藝爭鳴的榮景,也讓整個建築群顯得雕梁畫棟,美不盛收。

page-3.jpg 

除了建築正立面之外,兩棟屋子間兩兩成對的高聳翹脊(燕尾)讓聚落的天際線宛如畫入藍天中的一道道優美曲線。在許多場合裡,山后精緻磅薄又整齊工整的連續翹脊,甚至成為金門閩南建築的代表圖像。

DSC_0188.JPG

DSC_0310.JPG

十八棟之間以石條修築的橫向隘門是金門現存規模最大的隘門群,光與影在不同時間裡的變化讓人著迷,讓人忘記這原本是為了防禦功能而興建。

DSC_0174.JPG

王氏宗祠右前方有一段突出的岩脈,相傳王氏宗祠位於龍穴上,此岩脈即為龍頭,而龍尾則是被鎮鎖在宗祠之內,以確保地氣不會外移,這也是金門傳統聚落重視風水堪輿的另一實證。

DSC_0113.JPG

王敬祥的故居如今被國家公園規劃為「吉慶館」,配合金門喜慶習俗,規劃有「大廳」、「翁姑房」、「新娘房」、「花轎」、「嬰誕室」等展示空間。

金門山后王敬祥故居(吉慶館) 

這裡除了展出王氏家族生活用品及與王敬祥先生相關的文物,如敬祥先生使用的禮帽、「復興號」帳冊複製品等供供遊客觀賞外,還有各式勳章、畫像、及與 國父合照的相片和文書、讓遊客可以從其中了解山后王氏家族海外打拼的精神與為國家貢獻的不朽功蹟。

DSC_0161.JPG

交通:
大眾運輸:山后可由沙美車站搭乘31號公車或由山外車站搭乘25號公車前往。
自行開車:自尚義機場往山外方向行駛,再循黃海路往鵲山接環島東路,經陽宅後右轉往山后方向,即可抵達。

page-1.jpg

相關聯結:

金門國家公園 http://www.kmnp.gov.tw/ct/index.php?option=com_eftour&view=mtour&catid=3&id=41&Itemid=98

聚落導覽地圖  http://guesthouse.kmnp.gov.tw/view/scenery_view.asp?Tarea=山后

山后虛擬實境 http://tour.kinmen.gov.tw/Scenery/Scenery.aspx?tag=1

 

arrow
arrow

    北雁南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